第二十四卷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765
颗粒名称: 第二十四卷 军事
分类号: E289
页数: 28
页码: 755-782
摘要: 本卷内容主要记录了武清县军事的发展情况,涵盖了机构设置、驻军情况、设施状况、地方武装、民兵组织、兵制情况、人民防空以及战事情况等方面。
关键词: 武清县 军事 地方军事

内容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元至清
  元于县城(今城关)东置卫帅府,并在城内设卫帅府镇抚衙。
  明永乐后,后军督都府于武清添设武清卫。
  清于县城、河西务、杨村、王庆坨、崔黄口和北运河上置营。
  第二节 中华民国
  一、保卫团
  1933年1月,县保卫团奉令成立,总团部设县公署内。5月,“榆关事变”,团队失其统驭;6月,保卫团遣散。1934年1月,重新征集团丁,恢复保卫团。1936年5月,保卫团改为保安队。1937年7月30日,因“七七”事变,保安队自行解散。
  1937年10月18日,成立伪武装警察队。1938年5月1日,改编为伪保卫团。1939年9月25日,改编为伪警备队。1940年4月1日,增编3个中队。1943年5月,伪警备队复改编为伪保安队。1945年12月21日,改编为自卫总队。1947年11月,改编为民众自卫团。1948年5月13日,民众自卫团及各区队改编为河北省保安24团;9月,改编为国民党暂三军三〇九师九二五团,奉调开赴昌平县。
  二、防共联合自卫团
  1938年5月,日伪武清县公署依据日军山下兵团司令部“北京近郊模范县自卫团组织办法”,会同驻县第八十七宣抚班组织县自卫团,定名“武清县联合防共自卫团”,总团部设在县公署内。12月28日,奉县日本驻屯军宇野大队长所发武清县治安工作实施纲要,改称“防共联合自卫团”。1943年5月“防共联合自卫团”撤销。
  三、武装委员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5年8月,路南武清县、区、村普遍建立了武装委员会(简称武委会);1946年3月,路北武清县、区、村也普遍建立了武委会。县武委会负责全县的民兵武装,隶县委和分区武委会双重领导。
  1949年3月,路南、路北武清县合并,建立统一的武清县武装委员会。是年8月1日,县武委会由地方划归军事系统建制,改称武清县人民武装部,隶属于河北省军区天津军分区。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民武装部
  解放后,人民武装部作为县级军事机构受天津军分区和中共武清县委的双重领导,主要负责民兵、兵役工作。
  1954年8月,县建立兵役局。人民武装部的兵役工作移至兵役局。其间,人民武装部与兵役局合署办公。1961年6月1日,兵役局撤销,兵役工作复归人民武装部,自此,人民武装部单
  独建制至今。
  1973年8月1日,武清具划归天津市,人民武装部隶属天津警备区。
  1986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的〔1986〕第5号文件《关于县(市)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将县(市)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县委书记兼任武装部党委书记,武清县人民武装部于1986年5月16日移交地方,县委书记徐景树任武装部党委书记,武装部政委张序旺任武装部党委常务副书记。
  第二章 驻军 设施
  第一节 驻军
  一、辽宋兵旅
  辽会同中,在皇后店(今黄花店)置契丹军千人,围守“省抑宫”。宋初,晋州(今河北晋县)骑兵屯驻武清,设指挥1人,熙宁六年废。其间驻防凡十一军。
  二、元军驻屯
  中统四年,县北乡驻中卫万户阿海所部的屯军。至元四年,中卫于武清置屯田军。大德元年十一月,右翼屯田万户府发真定军300名于崔黄口增置屯田。至大元年六月,左卫率府命于大都路漷州、武清县置军屯田。至正十五年,诏有水田去处,置大兵农司。武清置大兵农使司。其属,立兵农千户所。
  三、明清镇戍
  1.明朝
  永乐二年四月,燕王朱棣率兵南讨,曾驻武清。
  永乐后,后军都督府于武清添设武清卫。设指挥使2员、指挥同知2员、指挥佥事7员、镇抚3员、经历1员、知事1员。左所正千户2员、百户8员,右所正千户1员、百户6员,中所正千户1员、副千户3员、百户3员,前所正千户1员、副千户2员,后所正千户2员、副千户2员、百户5员,操守崔黄口营,指挥佥事1员、百户2员。
  2.清朝
  武清营(驻县城),马兵22名,守兵98名。
  游击1员、守备1员(康熙二十三年改设千总)、左司把总1员(分汛浦沟,雍正十年改为河标)、右司把总1员(康熙三十二年改分汛凤河)、永乐汛把总1员(本隶务关路,雍正十年改属武清营)。
  务关营(驻河西务),马兵101名,步兵17名,守兵355名。参将1员(初设游击,康熙四十年改设参将,雍正十年裁参将改设河标副将,乾隆十四年复设参将)、守备1员、千总2员、额外外委1员。
  杨村营(驻杨村)守备1员、把总1员。
  王庆坨营(驻王庆坨,顺治九年改协为营),副将1员(顺治六年改为游击,顺治十一年改为都司)、千总1员、把总1员。
  北运河 营战饷河兵(又曰桩手)35名,守粮河兵329名。千总3员(属务关厅1,属杨村厅2)、把总3员(属务关厅1,属杨村厅2)、经制外委4员(属务关厅与杨村厅各2)、又经制外委2员(属漕运厅)、额外外委4员(属务关厅与杨村厅各2)。
  崔黄口守兵 守备1员、把总1员。境内兵铺4所,总铺驻县城,其余3铺驻河西务、杨村、蔡村。铺兵19名。河西务巡检司弓兵20名,杨村巡检司弓兵8名。
  四、民国驻军
  1.北洋军阀
  1918年3月12日,奉军入关,县境驻有奉军。
  2.国民党军队
  1926年3月22日,国民一军第十师驻守杨村。1928年三十七军陈调元军部驻杨村。1929年镇蒿军刘镇华军部驻杨村。1930年东北军张作相军部驻杨村。1932年东北军于学忠部一个营驻杨村。1933年东北军十八师杜济武师部驻杨村。是年,陆军独立第三十旅六八六团亦驻守杨村。1937年8月25日,国民党二十九军骑兵旅萧国荃团进驻王庆坨。1945年8月,国民党三十四集团军第一突击队第六支队进驻杨村机场。10月1日,国民党三十四集团军突击队驻扎落垡至杨村铁路一带。12月1日,国民党九十四军一二一师进驻王庆坨。1947年12月26日,国民党九十二军一四二师进驻王庆坨。1948年11月,国民党九十二军别动队第二总队进驻县北运河以东地区。1948年12月,国民党新编一〇五军三三三师师部及九九七、九九九团进驻杨村。是年,国民党六十二军进驻杨村。
  3.伪军
  1940年4月1日,县警备队一中队驻下伍旗,二中队驻城关、河西务,三中队驻北旺(原属武清),四中队驻北宁铁路南,五中队驻崔黄口。1943年5月,县保安队分驻河西务、下伍旗、中营、崔黄口、梅厂、杨村、落垡、黄花店、王庆坨。1946年县自卫总队分驻县城关千人,沙古堆一个中队,落垡一个中队。
  4.侵略军
  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杨村驻德军300名。光绪二十九年八月,杨村驻德军117名。1912年1月4日,北京至杨村铁路沿线进驻英军366名。是日,杨村至北塘进驻法军44名。3月8日,杨村至北京驻英军980名。大沽至杨村驻法军1600名。
  1937年7月26日,日军抢占北宁铁路北平至天津段沿线地区。县境落垡、豆张庄、杨村车站被日军占领。是年,日军堂腰部队进驻杨村。
  1945年10月2日,美海军陆战队一个排进驻杨村车站。
  第二节 设施
  一、现存设施
  1.杨村机场
  1944年8月下旬,日军在杨村镇东侧刘庄村处建杨村机场。1945年日军教练机进入机场,日降时尚未竣工,机场简易,跑道以煤灰渣为主要建材。1950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扩建,使用。
  2.民兵训练基地
  县民兵训练基地于1985年在梅厂乡落成。
  二、历史遗址
  1.县城城郭
  明正德六年始筑土城,隆庆三年甃以砖,城墙上置敌台16个。1948年,县民国政府沿城构筑地道、碉堡。1958年城砖被拆除。
  2.河西务砖城
  明隆庆六年始建砖城,门楼四座,隍深八尺。康熙七年,水涨城圮。
  3.崔黄口土城
  康熙十四年旧志载:崔黄口筑有城垣。民国年间,日伪县政府沿土垣构筑碉堡。1946年被群众拆毁。
  4.霍堡
  《方舆记要》载:唐武德初,县西(今水火铺)居人霍氏筑堡以自固。
  5.长城
  在县西南30里,延袤数百里。相传战国燕所筑,毁于秦。解放前小有痕迹。
  6.教场
  教场1区,在县城东门外药王庙东北,占地8亩。康熙四十三年知县章曾印令置。
  7.火药库
  火药库1间,在县城内东南隅,内贮火药、炮位。乾隆二年游击王铺令置。8.墩台
  墩台10处。水路王家堡、蔡村、老米店3处,陆路瓦房、沙河、张家庄、王家庄、韩家营、顿邱、黄庄7处。每处墩台1座,望高楼1间,烟墩5座。乾隆五年知县吴翀令置。
  9.武卫粮仓
  明永乐十三年二月,武清设卫仓。
  10.惠民濠
  1945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日伪县政府沿武清县界构筑“惠民濠”,外面深沟,里面高筑土墙。
  
  第三章 地方武装
  
  第一节 民国初期
  一、保卫团
  1933年1月成立,辖3队,计9分队,总队加设车队马队各1班,总团长、副总团长由县长、公安局长分别兼任。设总教练1员,队长3员,分队长7员,书记长1员,书记9员,班长团丁夫314名。人员招募考取,枪械饷项按全县8个区分摊。经训练,分配各区驻防。5月,“榆关事变”团队失其统驭。6月,保卫团遣散。1934年1月,重新征集团丁301名,恢复保卫团。1936年5月,改编为保安队,辖3个中队,计9个分队,官佐士兵夫271名。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解散,枪支散落民间。该团是一支镇压人民的地方武装。
  二、联庄会
  民国初期,富裕村庄及县境边沿村庄自行结合,组成联庄会,会长由当地富豪绅士充任。武器以火药枪(火枪)为主,长矛、刃具、木棍为辅。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
  一、日伪武装
  1.武装警察队
  1937年10月18日,县治安维持会会长王文琳组织“武装警察队”,并兼任大队长,官佐士兵100名。1938年5月1日,改编为“保卫团”,县知事王文琳兼任总团长,辖3队计6分队,官佐士兵220名。1939年9月25日,改编为“警备队”,县知事王文琳兼大队长,柳世平任副大队长,辖2中队,计6小队,共18分队,官佐士兵222名。1940年4月1日,强化警备队实力,又增编3个中队,共5个中队,官佐士兵518名。王仍兼任大队长,柳世平任副大队长,日军辰森下任驻队指挥官。1942年7月31日,牛惠清调任武清县知事兼警备队大队长。1943年5月,改编为“保安队”,牛惠清兼任联队长,柳世平任副联队长,下辖4个大队。1944年5月,王洪业任武清县长兼保安队联队长,1945年8月22日,王洪业调伪津海道任职,柳世平接任武清县长兼保安队联队长,张万芳(又名张兰圃,绰号张三阎王)任副联队长。
  2.防共联合自卫团
  1938年5月,组织“自卫团”,以自治乡为团单位,每团33名,每区为一联合自卫团,县为地区联合自卫团,以“剿共”为宗旨。团丁3339名,预备团丁2217名,团丁义务职,费用均由所属乡村支付。1939年4月,抽团丁1000名,组织一总队计两大队,委隋寿臣(县公署翻译)任总队长,柳世平、张翰臣为大队长,赴安次县境内镇压抗日军民。
  二、抗日武装
  1.河北省游击第六支队
  1937年9月,已解散的县保安队第六分队队长郭士明(大良镇人)、副队长王琳(崔黄口西场人)在大庄(今中三村)药王庙组织抗日武装,队伍迅速发展到百余人。随即被国民党改编为“河北省游击第六支队”,郭任队长。1939年8月,郭带河北省游击第六支队1个中队,由北宁铁路南移往北宁铁路北途中,至宝稼营,被县防共联合自卫团大队长柳世平率队堵截、缴械,郭只身去北平从事国民党地下活动。
  2.忠义救国军
  1938年2月,万窝陈庄地主平自贵收缴地富私枪,组织抗日武装,队伍达500余人,号称“红军”,又称“救国军”。是年5月5日,宝坻县护路辛庄国民党员陈维藩在宝坻县庆功台组织抗日武装,自称“中央直辖忠义救国军”第七路军,陈自任司令。遭日伪围剿后,转至杨家场,继续扩大队伍。平自贵闻讯率部投奔陈维藩,被编为“中央直辖忠义救国军第七路军二师”,平任师长。
  是年10月7日,八路军四纵队和冀东暴动队西撤平西,陈部未随西撤,欲从宝坻转战武清,日军获悉用飞机将武清、宝坻交界之青龙湾大桥炸毁,陈部隔河与青龙湾河西岸的日军及伪军柳世平部交战7昼夜。后日军用飞机轰炸扫射,陈部撤至林亭口,日伪军尾随追击,陈部又转至天津北郊朱唐庄,遭受日军堵截返回武清县大黄堡和宝坻县尔王庄一带。陈部几经转战,伤亡惨重,不久,自行解散。
  3.人民自卫军北上抗日先锋队
  1938年4月,冀中“人民自卫军北上抗日先锋队”司令员朱占魁,委安次县小益村张国义为人民自卫军北上先锋队第十四大队大队长之职,并派张来武清县收编联庄会。张受委后,先后到张标垡、前屯、太子务、大南宫、马庄一带收编联庄会和收缴地富私枪,并在前屯发展抗日武装。不久被编入八路军三纵队独立第一支队十四大队,张国义任大队长。
  4.二十七支队
  1938年5月,西蒲洼农民边虎臣在北商村教武术,联络该村罗云发等人组织队伍,从联庄会要得步枪十余支,又收缴南陈庄、达子村、安庄、宋台、南商村枪支近百,队伍很快发展到百余人,自称“二十七支队”。不久,边率队投奔驻前屯的人民自卫军北上抗日先锋队第十四大队。
  5.抗联二十七支队
  1938年5月,小十百户村原在江西督军陈光远部下任旅长的旧军人李天云,在村组织抗日武装,队伍很快发展到500余人。活动在北宁铁路以南的“华北人民抗日联军”二十七支队司令员魏大光派黄振行与之联络,李率部投奔,编入二十七支队。
  6.武宝宁武工队
  1944年9月,武宝宁联合县派出由刘宪华、王喜民、纪忠等组成的武工队,以天津县季庄子为立足点(季庄子当时属宝坻县),活动在梅厂以南的大吕庄、南王平、栖凤台、大张庄一带,武工队发展到12人,秘密开展工作。
  7.路南游击队
  1939年4月,武(清)安(次)永(清)游击队组建,荣振华任司令员,刘凤泉任副司令员,曾到武清县六道口等村收编自卫团。
  8.武清武工队
  1944年11月,香武宝联合县工委决定成立武清武工队。1945年1月,武清武工队组成,宏声任队长,有警卫员王铁华,队员向荣、王士林,后又调入荣国。武清武工队开始以香河土门楼一带村庄为立足点,向安平以南、河西务以北和北运河以东齐庄、白庄、段庄、邵庄一带突击开辟工作。经过8个多月的艰苦奋斗,开辟了百余村庄。这时武工队已有发展,分4个组活动:一组在河西务以北,安平以南,董兆华任组长;二组在北运河以东,下伍旗以西,齐庄、段庄、邵庄以南,由田悦任组长;三组在后巷一带,由鲁夫任组长;四组在崔黄口以北,下伍旗以东,由王士林任组长。
  9.路南武清县大队
  1944年9月,晋察冀边区冀中九地委决定开辟武清县,调分区主力部队二十四团一连,创建路南武清县大队。创建初期,有指战员150名。孙文修任大队长,王铎任副大队长,赵文彬任政治主任,李森林任政治副主任。
  1945年3月,孙文修调走,王铎任大队长,胡大方任副大队长,工委书记胡克三兼任政委,王宪洲任副政委,李森林任总支书记。政治主任赵文彬在战斗中负伤,去后方休养,4月,胡大方调走。5月,王铎在小马场战斗中牺牲。6月,上级派王玉清任大队长。8月13日,县大队在完成开辟武清地区后,改编为冀中主力部队三十八团一连。后由武清县一、二区小队重新组成县大队,苗好古任大队长,胡克三兼政委,宋玉林任副政委,杨庚任总支书记,张瑞增任特派员。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
  一、国民政府地方武装
  1945年11月21日,国民党三十四集团军第一突击队第六支队支队长郭士明,将伪县保安队联队长柳世平枪杀在伪县公署内。国民党武清县长王新民即将日伪县保安队改编为县“自卫总队”,王兼任总队长,张万芳任副总队长。下辖6个大队共1500人。
  1947年8月8日,自卫总队改编为“武清县民众自卫团”,县长于希贤兼任团长,王子仁任副团长。1948年5月13日,武清县民众自卫团及各区队,被改编为“河北省保安二十四团”,辖3个营和搜索、机枪、骑兵3个独立连,共约1600人。由县长仝文斗任上校团长,王子仁任中校副团长。是年9月,又改编为国民党暂三军三○九师九二五团,调往昌平县。
  二、民主政府地方武装
  1.路北武清县支队
  1946年1月,中共武清县工作委员会和办事处正式成立。是月底,武宝宁联合县撤销。2月,县工委把三、四区区小队合编为武清县支队,共60人,钟群任支队长兼指导员。3月,中共武清县委成立,县委书记田进良兼任支队政委。7月,县支队改为县大队,县委书记李尚武兼任政委,刘震东任副政委,马占林任大队长,李兴华任参谋长,县大队扩大到3个连。
  1947年9月,县大队改编为冀东第十四军分区警备四团。1948年1月,又改为第十五军分区警备三团,王全荣任团长,李尚武兼政委,丁连捷任副政委,驻武清坚持斗争。
  1948年4月,警备三团调离武清,留下1个(第四)连及副政委丁连捷,重新组建县大队。县委书记刘琏兼政委,丁仍任副政委,刘玉春任大队长。两月后又扩充到3个连。
  2.凤河大队
  1947年8月,根据冀东十四地委指示,县委决定建立运河西部工委,并将六、十区区小队合编为“凤河大队”,宋文波任大队长,工委书记石国珍兼政委,十区代理书记王树谦兼副政委。
  3.津武县支队
  1946年9月8日,天津县与路南武清县合并为津武县,将原两县大队合编为津武县支队,辖5个连。不久,调给冀中新建七十七团4个连,留1个连,与各区小队重新组成津武县支队,辖3个连。支队长由县长张景伯兼任,副支队长谷振海、黄松、周大圈,政委由县委书记胡克三兼任,副政委王俊峰,总支书记张育才。
  1946年12月,副支队长谷振海、黄松调走,总支书记张育才调胜霸支队任职,副政委王俊峰代理副支队长。
  1947年1月,津武县支队改为津武县大队,李众仆由冀中七十七团调任副大队长,5月,李调走,上级又调赵殿英任副大队长。6月,津武县大队改名为津武县独立营。营长由县长张景伯兼任,政委由县委书记阎健兼任,副营长赵殿英、李忠林,副政委王俊峰,特派员赵刚。9月,副营长赵殿英调走。12月,营长由县长王平、政委由县委书记张扩兼任,副营长李忠林、副政委王俊峰调走,张育才由七十七团调任副政委。
  1948年7月,葛凤翔从分区教导队调任第一副营长。11月葛调走,调马克山任副营长。12月,一连改为津武县中队,与4个区小队组成“战地治安团”,由县委副书记王玉任政委,主要活动在津郊。二、三连被编入补训旅,主要任务是准备收容解放天津时的国民党战俘。
  1949年1月14日,解放天津时,津武县中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作向导。天津解放后,于1月21日奉命调永清县城,被编为分区教导队。原津武县独立营二、三连,“天津战役”时,活动在津郊双口和王庆坨一带,做后勤支援工作。1月后被改编为分区警卫营和教导队。
  4.武清县大队
  1949年3月,编入分区教导队的部分原津武独立营指战员,又重新组成武清县大队,方玉明任大队长,马克山任副大队长,县委书记何济民兼任政委,苏德峰任副政委。建队初,兵力为一个加强排,以后又将各区小队纳编,共150人,分为3个分队,主要任务是清剿肃匪。10月,县大队建制撤销,改编为天津军分区独立营。
  第四章 民兵
  第一节 组织
  1945年8月,随着路南武清县民主政府的建立,路南各村普遍建立了民兵组织。1946年3月,路北武清县民主政府建立,路北各村相继建立了民兵组织。主要任务是:除奸反霸、保卫村政权、开展游击战和配合部队作战。
  解放初,为维护社会治安,巩固人民政权,民兵组织不断扩大,并统称“民兵队”。1951年5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加强民兵建设的指示》,村村建立了基干民兵队,大村编20—30名,小村编10余名。
  1958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的号召后,县设民兵指挥部,全县(安次、武清合并)有222359名男女公民参加了民兵,编为12个师,114个团。凡6000名民兵以上的公社、机关、工厂、学校均组成民兵师,生产大队、生产队编为营、连。为了应付突发事变,县组建一个预备团,预备团的人员从18—25岁、政治可靠、思想进步、身体健康的男性青年和30岁以下的复员退伍军人中挑选,其人数约占民兵总数的四分之一。根据总参谋部的要求,建立一个特种兵分队。为加强对民兵管理、指挥和训练,各公社均建立人民武装部,配备4—5名干部。
  1960年1月31日,县委成立民兵工作组,指导全县民兵工作。公社虽不建立民兵工作组,但要加强党对民兵工作的领导,公社武装部配备3—5名脱产专职人民武装干部。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民兵工作问题的决定”,本着便于工作、学习、训练的原则,机关按党、团、行政组织或科室,学校按班次,工厂按车间,商业按行业编组。公社按社、区、生产大队、生产队、生产小队,编为师、团、营、连、排,规定7—15人为一班。本着对口半对口的原则,组建特种兵,全县43222名基干民兵编为特种专业兵。其中,海军310名,空军10200名,炮兵10980名,铁道兵10435名,高炮兵2400名,装甲兵3070名,侦察兵1170名,工程兵1660名,后勤兵1290名,通讯兵1290名,军械兵714名,防化兵390名,卫生兵243名。
  1961年《民兵工作条例》颁布后,全县民兵组织进行了调整。6月1日,安次、武清两县恢复原建制后,民兵组织规模相应缩小,县建民兵师,公社建团,生产大队以下建营、连、排、班。
  1962年3月2日,县民兵工作组撤销,成立县人民武装委员会。
  1966年民兵组织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度处于涣散状态。
  1969年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县组建武装民兵独立团的命令》,9月27日,成立两个基干民兵独立团(又称基干民兵战备团),大公社单独编营,中、小公社2至3个合编一营,生产大队编排或班。人员从18至26岁的男性基干民兵和30岁以下的复退军人中选拔。
  1973年3月,县民兵组织进行调整,县、公社恢复民兵师、团,民兵人数达210879名,其中基干民兵122038名。根据北京军区关于民兵战备团整编原则,县编为1个民兵独立团,民兵人数10000名。按公社、大队编为连、排。是年12月,民兵独立团改为民兵武装基干团,根据新的编制要求,重新整组。县仍编为1个团,辖7个地炮营,37个连,团直属通信兵分队、卫生队和运输队各1个。同时吸收了1062名女基干民兵参加。
  1975年1月4日,成立武清县民兵指挥部,组成武清县民兵指挥部党委。各公社相应建立民兵指挥部,取代武清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和各级人民武装部。至1976年12月5日撤销。
  1978年6月,根据北京军区召开的武装基干民兵建设会议精神,调整了县武装基干民兵组织。经调整,县编为武装基干团,辖34个武装基干营。健全武装基干团的专业分队,编高炮连1个,通信连1个,侦察连1个,高机连5个,地炮连3个(75无后座力炮、57战防炮、76加农炮各1个连),82迫击炮连1个、排2个,重机排4个。
  1981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民兵组织问题的指示》,全县民兵组织进行了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是:缩小组织范围,公社厂矿等单位组建民兵组织,机关、学校、科研单位和城市一些人少又分散的单位,平时不建立民兵组织;压缩参加民兵年龄,把原来男性16至45岁,改为18至35岁(基干民兵18至28岁),女性只编基干民兵;简化民兵组织层次,原分编普通民兵、基干民兵、武装基干民兵,改为普通民兵和基干民兵。并取消县编民兵师、公社编民兵团的规定。
  通过调整,全县民兵为84000人,其中基干民兵42000人。组建民兵连749个(农村741个、城镇8个),基干营33个,基干连381个,基干排1131个,基干班3810个,基干民兵中男性占91.2%,女性占8.8%。经过各种训练的占34.6%,复退军人占7.3%。
  重新组建了武清县基干民兵独立团,下辖3个营,9个步兵连,3个机炮连,1个特务连,1个通信连,编员2700人。各乡建立35至43人的民兵游击队。
  1985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兵、预备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按照“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十六字要求,对民兵组织又做了调整,基干民兵减少到13710名,符合民兵条件的66296名均编入普通民兵。
  第二节 军训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兵军事训练主要由区武委会利用农闲对民兵进行训练。训练内容是:熟悉和掌握手中武器,学会射击、投弹、爆破、埋地雷、挖战壕,利用地形地物、开展游击战。后随着支前工作的开展,增加了担架、运输等科目的训练。
  解放初,主要限于持枪民兵的训练,内容以掌握手中武器为主,方法集中与分散结合。1958年大办民兵师后,随着武器配备的增加(步枪万余支),民兵组织的扩大,训练趋于统一、正规,由单一的步兵扩大到炮兵、装甲兵等多兵种的训练。
  1959年总参确定武清县为全国民兵特种兵训练重点。县采取送部队代训和请部队教员两种方法,集训各种专业兵1013名。其中,82迫击炮50名,75无后座力炮70名,160炮、122榴弹炮、76加农炮100名,120迫击炮50名,57战防炮50名,工程兵150名,通信兵125名,军械兵80名,防化兵50名,卫生兵50名,装甲(坦克)兵100名,航空兵57名,探照灯兵100名,坦克、汽车修理兵38名。
  1961年《民兵工作条例》颁布后,按总参谋部下发的《民兵训练大纲》进行训练,训练重点是民兵干部和基干民兵。1964年至1966年5月,在民兵中广泛开展大比武活动。比武中,涌现出不少先进单位和个人,其中黄庄公社老米店大队民兵连副连长杨作红(女),1966年4月10日被中共天津地委、专署和天津军分区授予“红色女民兵”光荣称号,并授半自动步枪1支。
  1969年后,训练增加“三打三防”(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和防原子武器、防空袭、防化学武器)内容。公社人武干部由原天津军分区和天津警备区负责训练,县人武部训练民兵连长,公社武装部训练班、排长及基干民兵。时间为半个月。
  1981年根据总参《关于调整改革民兵军事训练试行意见》,开始周期训练,第一周期(1981—1982年)集训各类人员11650人,第二周期(1983—1984年1月)训练各类人员8348人。时间每期30天。在完成周期训练的同时,县还进行民兵游击训练试点,获北京军区一等奖,1983年两名民兵游击队长参加北京军区组织的考核比武,分获一、二等奖。
  1988年4月25日至27日,武清县民兵通信连参加天津警备区组织的11个民兵通信分队,即无线报话和野战被复线架设两个专业的考核,分别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有线专业第一名,无线专业第三名。个人分别夺得野战被复线架设第一、二、三名。
  1989年2月22日到4月24日,按照总参谋部〔1988〕41号文件精神和《民兵军事训练大纲》,天津警备区在县进行了民兵规范化训练试点。参训民兵150名,其中民兵干部34人,民兵116人,专业技术兵占总人数的66%。通过训练,培训了步兵、侦察、地炮、高机、通信、工兵、防化等10个科目的示范班。4月25日至28日,北京军区在县民兵训练基地召开了现场会,推广了我县规范化训练的具体做法。同时,总参谋部、北京军区、北京卫戍区、天津警备区和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军区首长、天津市政府及所属18个区县武装部领导参加了现场会,同时观摩了民兵各个训练科目的军事表演,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第三节 活动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后,为迎接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冀东区党委指示,各县建随军远征担架团。路北武清县由一、二、四、五、七区民兵组成武清远征担架团,下设3个营,9个连,8个人一副担架,共1500人。
  担架团随四十一军(原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一、二、三师行动。1948年12月5日,经平谷、顺义、怀柔向延庆、怀来开进。13日,随军攻打南口。18日,随一、二、三师沿长城线向张家口挺进。21日,参加一、二、三师攻打张家口战斗的支前活动,并缴获700余支步枪。部队攻占张家口后,将一部分俘虏交给武清县担架团看押。24日,随军进驻张家口市,转入执行看守仓库任务。1949年1月2日,担架团随军东进昌平,后转到平西香山。8日,担架团回到武清县崔黄口。
  1948年12月6日,冀中十地委发出《关于动员全力参加支援平津战役的工作指示》。据此,津武县组建“津武县支前民兵团”,县武委会作战股副股长张文甫任团长,政教股股长张汝祥任政委。团长张文甫带三、四、六连去前线配合战地治安团维持社会治安,政委张汝祥率一、二、五、七连到天津城西地区维持社会治安。
  解放初,围绕和配合土改、抗美援朝、“三反”等任务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以保卫新生政权和维护社会治安。1958年大办民兵师,全县民兵以战斗兵团或民兵团的名义参加生产建设。
  1962年6月19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指示,开展了创造“三落实”先进单位活动。1964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转发《民兵政治工作会议纪要》的批示,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全县广泛开展创造“三落实”先进连队活动。从此,每年结合民兵整组,以公社为单位进行“三落实”先进连队的评比,县验收符合“三落实”条件,授予“三落实”先进连队称号。
  1969年为落实毛泽东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县民兵参加了人防工事的建造活动。这期间,配合全民性的战备教育,组织了基干民兵独立团两次进行战备拉练和一次以民兵为骨干的全民性防空演习。
  1972年8月16日,杨村公社夹道、王庄民兵连配合陆军接待了玻利维亚共产党(马列)访华团,并做了实弹射击、轻重武器对空射击、埋设地雷的表演。1973年7月1日至3日,夹道、王庄、武清农场场部民兵连,配合陆军接待了荷兰V、B、O电台记者。10月20至25日,兰庄子、陈楼、王庄、老米店、东洲、柳河、太平庄、县农机厂、杨村中学民兵连,配合军队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拍摄队、联邦德国电视二台拍摄队做十余科目的军事表演。11月7至10日,22至23日,夹道、王庄民兵连分别接待了马里共和国直升机空勤学员和坦克实习生。
  1974年2月22至25日,夹道、王庄、县农机厂民兵连,配合陆军接待了几内亚空军飞行员。4月9日,夹道、王庄、后河淤民兵连配合驻军接待了日本福冈市“青少年之船”友好访华团。是月20日,又接待了日本“神户、天津友好之船”访华团。5月16日,夹道、王庄、县农机厂民兵连配合驻军接待了以杨森安为首的柬埔寨外宾。6月7日,夹道、王庄、县农机厂、后河淤民兵连配合陆军接待坦桑尼亚坦克学员,并做了埋设地雷、爆破等科目表演。1975年7月8日、12日,8月19至20日,夹道、王庄、段庄民兵连配合驻军先后接待阿尔巴尼亚留学生、泰国友好代表团、日本信越地区“农民之船”访华团,并做3种姿势射击预习及刺杀、对空射击、埋设地雷等科目表演。
  1976年7月28日地震发生后,各村民兵连协同村“治保会”组织民兵进行夜间巡逻,以维护社会治安。
  1977年5月22至25日,县召开民兵工作“三落实”经验交流会,出席会议356人。会上,大王古庄公社党委、高村公社牛四大队民兵连、杨村公社夹道大队民兵连等13个单位和个人介绍开展“三落实”活动经验,并向166个先进连队颁发了奖状。
  1978年4月5日、5月19日、8月28日、9月16日、9月18日,夹道、王庄民兵连配合驻军分别接待日本“山阴地区青年之船”友好访华团、日本大阪读卖电视台制作负责人柄子澄雄先生一行4人、坦桑尼亚军官学习团、日本“九州地区友好之船”访华团、日本海员一行45人,并做了军事表演。
  是年9月27日,县民兵参加天津市纪念毛泽东主席“大办民兵师”指示发表二十周年民兵军事比赛表演大会,武清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1978年以后,根据上级赋予武清的护路护线任务,沿路沿线的基干民兵参加了护路护线活动。1984年豆张庄乡民兵获得护路护线全国先进单位,国务院颁发了奖状。
  1979年后,全县民兵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各村建立“青年民兵之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1982年,民兵17040人参加“引滦入津”工程建设,承担土方151.5万立方米,工程质量全优,市明渠指挥部在武清工段召开了质量现场会。
  1987年3月25日到4月20日,民兵3500人参加狼尔窝引河开挖工程,承担土方量21.7万立方米。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了动乱和反革命暴乱,为了应付突发事变,保卫天津、保卫武清,于6月15日成立了3万人的“双卫队”。
  第五章 兵制
  第一节 募兵制
  1912至1928年,北洋军阀扩充兵员一般采取募兵制。然而战事紧急、部队伤亡惨重、募兵不足,时有抓兵情况发生。
  1933年6月17日,民国政府颁布《兵役法》,规定征兵制。冀察政务委员会系南京民国政府对日本侵华妥协的产物,武清县属其所辖,未实行征兵制。军队兵源来自招募。
  1937年7月,武清被日军侵占,日伪县政府征集兵员沿用招募。
  第二节 征兵制
  1946年10月,民国政府重新颁布《兵役法》,规定男18—45岁为应征对象。初,各大乡、村根据县下达征兵数,采取凡适龄者抽签,中签者应征。后改为依人丁、地亩数摊派兵额,以抽签确定应征,未应征者皆纳钱粮付应征者。富家子弟中签者常出钱粮雇穷人代其服役,代富当兵的穷人近者来自本村、本乡,远者异省。有的迫于家境饥寒,屡替他人应征。他们习于今日入伍,他日逃返,待下次征兵时又替充他人。时地、兵痞更惯于此道。雇人当兵的价码依当地贫富程度而有别,有的仅1石玉米,有的数10石玉米。虽官方也称招募考取,实则是买兵盛行,更甚者,有的乡保长借征兵之机,大刮民财,使贫民大饥。
  第三节 志愿兵制
  1941年后,路南武清县大队、武宝宁联合县武工队、香武宝联合县武清武工队陆续进入武清县境开展工作。为壮大冀中、冀东八路军,扩大武工队,在开辟根据地,扩大解放区的同时,普遍实行了政治动员自愿从军的志愿兵制,即扩军运动。
  1945年4月和1946年3月,路南武清县政府、路北武清县政府相继成立,扩军工作在县政府的领导下,统一布署,统一进行。一般做法是:县政府依冀东、冀中区的扩军指令,统一组织实施,区、村具体落实。各级政府召开动员大会,统一干部认识,启发群众觉悟,充分发挥各种团体,尤其是村武委会、抗联会、贫协会、妇救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抓好先进典型,促进全局工作,以党员干部的模范行动吸引青壮年踊跃参军。1947年路北武清县扩军,仅10天左右时间就有992人报名参军,超过上级下达任务数近1倍。出现许多父送子,妻送郎,村干部率先报名,青壮年争先参军的场面。
  解放初,仍实行志愿兵役制。武清于1951和1953年,两次进行扩军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圆满地完成了扩军任务。县委要求:各村党支部积极行动,利用黑板报、广播台、幻灯、街头短剧、大鼓、快板、诗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结合当时时事,开展回忆,控诉日、美在华罪行和国民党的残酷暴行,激发群众参军热情;贯彻群众路线,依靠积极分子,吸收各阶层人士,开好各种形式的讨论会,造成群众性的参军运动;动员优秀的符合参军条件的县、区、村干部带头参军;做好优属工作。
  第四节 义务兵制
  1955至1977年,实行义务兵役制。195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公布,县于12月6日正式建立“武清县兵役委员会”,兵役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征集宣传、体格检查、组织保卫、供应5个组,具体负责兵役的征集工作,为了搞好首次试征,县委在12月份召开了县、区、乡三级干部会。1956年1月底,各乡总支召开了扩大会议,12月11至27日,县委在灰锅口乡进行试点,培训宣传员、登记员和医务员。召开群众会、社员会、妇女会、应征公民家长会、应征公民会和各种小型座谈会,为登记工作打下基础。加强保卫工作,确保征兵工作的顺利完成。9693名适龄青年报名参军,占青年总数的95.2%,1180名青年应征入伍。此后,武清几乎年年都有大批适龄青年入伍。
  第五节 义务兵与志愿兵制
  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关于兵役制问题的决定》,规定从1978年起,改为义务兵与志愿兵结合的兵役制度,自此,武清籍超期服役的战士部分转为志愿兵。
  第六章 人民防空
  第一节 建制
  1960年12月25日,县成立人民防空委员会、人民防空指挥部。人民防空委员会由陈久琢任主任委员,刘濯卿、杨建民、陈彦昌任副主任委员;人民防空指挥部由陈久琢任总指挥,刘云飞、刘清池、刘濯卿、杨建民、杨章森、伍乃文任副总指挥,冯志平、陈燕昌任政治委员。人民防空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刘濯卿兼任办公室主任,杨建民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1969年8月27日,组建县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军代表、县革委会主任陈丙均任组长,县革委会第一副主任胡敬、县人武部部长杨化春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李海云任办公室主任。是年10月7日,人民防空办公室改称战备办公室,张德林任主任,金贵聪、王克强、王冠英任副主任,下设指挥、政工、动员征退、后勤4个组。
  1970年1月12日,调整战备领导小组,成员由县革委会主任杨进修,县革委会第一副主任胡敬,县革委会副主任、军代表封吉星,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左宝春(未到任),县人民武装部副政委梁合安5人组成。同时决定,县前敌指挥所设在杨村,后方指挥所设在石各庄。是年7月10日,左宝春调离武清,县人民武装部部长黄绍先补为领导小组成员。
  1972年4月30日,战备办公室建立党支部,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蔡恩桐任书记,孙长贵任副书记。1973年4月,调整办公室成员,县人武部政委梁合安兼任办公室主任。吴跃东任副主任,是年8月,武清划归天津市,8月15日启用“天津市武清县革命委员会战备办公室”印章。是年10月13日,刘宝宽调任办公室副主任。1974年梁合安调县文卫办公室,由县人武部部长徐子平接任办公室主任。1977年5月26日,调陈作春任办公室副主任,同时免吴跃东、刘宝宽办公室副主任职。是年8月26日,根据中共天津市委《关于调整我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和统一人防机构名称的通知》精神,县战备办公室改称为人民防空办公室。是年10月14日,调马振忠任办公室副主任。
  1978年调整人民防空领导小组。任瑞平任组长,徐子平任副组长。1979年10月,刘振卿接替马振忠任办公室副主任。
  1980年1月2日,县人民政府开始办公。人民防空办公室即改称为“武清县人民政府人民防空办公室”。是年4月1日,战备领导小组调整,副县长任瑞平任组长,县人武部部长徐子平任副组长。1980至1982年,阎宝璋任战备领导小组组长。
  1983年4月,成立人民防空委员会,任瑞平任主任,刘振卿任副主任。是年10月6日,王天明调任副主任。
  1984年5月13日,县“城建局”改为“县城乡建设委员会”(简称城建委),并将人民防空办公室与城建委合署办公。1985年人民防空办公室改为城建委人防科,对外仍称人民防空办公室。
  第二节 教育
  人民防空教育,以毛泽东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为主导,以三防(防原子武器、防空袭、防化学武器)为主要教学内容。1969年开始,以毛泽东主席关于“加强战备,要准备打仗”的指示为重点,结合重大节日,以民兵为骨干,利用广播、黑板报、大小会议、田间、炕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时间,进行全民性的防空教育,加强人民群众对防空意义的认识,使群众了解或掌握防空袭的基本知识。
  1969年始,学校体育课改为军体课,开设“三防”常识、战地救护等军事体育科目。为推动学校军体课教学,县于1970年春在河西务中学召开军体比赛现场会。1972年学校体育课恢复,教材仍设有防空内容。1982年学校配置“三防”知识挂图。1984年杨村二中定为“三防”教育试点校。1985年县各中学都确定一个试点班,并配发“三防”常识教材为试点班课本。
  为配合防空教育,县文化馆于1970年3月制成一套防空教育展牌,先后在14个公社,县直机关和当地驻军等50多个单位巡回展出,受教育者达98000多人次。此后,历年坚持利用图片、电影、幻灯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第三节 训练
  一、防空演习
  1969年12月30日至1970年1月3日,县组织一次县领导机关和县直各单位有关人员参加的防空疏散演习。旨在检查县领导机关指挥全县人民进行防空隐蔽,保存战争潜力的水平,提高县领导机关指挥全县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的能力。设想战争爆发后,县领导机关一分为二:一套班子坚守岗位,另一套班子立即疏散到农村隐蔽。当坚守岗位班子遭破坏后,疏散到农村的班子即接替其职能。1969年12月30日16时演习命令下达后,经过简单的战地动员、组织安排和物质准备,由83人组成的疏散到农村的战地领导机关19时从县城出发,21时到达50公里以外的石各庄后方指挥所和双树、崔黄口地域开展工作,1970年1月3日零时下达返回命令。
  1970年3月19日,河北省天津地区(现廊坊市)统一组织一次全区人民防空演习。本县人民收听到防空警报后,所有人员(地面值勤人员除外)、牲畜、农机具10分钟内全部转入地下或隐蔽处。县境内各公路上的来往行人和车辆也就地隐蔽。
  二、训练防空骨干
  为做到有效地战地救护,1970年1月由县医院抽调中、西医15人组成“三防”专业队,进行短期培训,负责战时医疗救护工作。1972年全县训练“三防”骨干73500多人次。1975年3月,全县训练战地外科医生55人,培训各种专业队伍人员360余人。
  第四节 设施
  一、防空工程
  1969年根据当时形势和上级指示开展了战斗村建设。重点是:一、京津铁路、京津公路、津蓟铁路、杨(村)宝(坻)公路沿线6华里内的村庄;二、梅厂、杨村、灰锅口、塘坊、西掘河、郭家庄、汊百户、兰家巷、崔黄口、大良、下伍旗、前后侯尚、城关、南蔡村、晏庄、黄花店、李各庄、西南庄、敖嘴、石各庄、定子务、胡柳子、曹场、六道口等村庄。战斗村主要进行战备思想教育和工程建设。工程建设:依靠群众力量,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根据水位和土质条件,凡能挖地道一律挖地道,做到户户相通、村村相连。全县各村(镇)、县直各单位都挖了地道或隐蔽洞。1973年后,因土层松动逐年塌陷。
  1973年开始修建永久、半永久性人防工程,重点加强杨村和战斗村的人防工程建设。至1981年各种人防工程共建11900多平方米。
  二、通讯警报
  1970年2月,建立杨村至各公社、石各庄(后方指挥所)至各公社两条通讯报警线路。各公社安装了防空袭警报器,规定了防空警报信号。
  1975年建立人防通讯班,开通县指挥所通往市委和市人防两条专用线。是年,完成县指挥所防空警报的安装工程。这些工程项目,平战结合,平时服务于生产和生活,战时服务于战争。
  第七章 战事
  第一节 战纪
  一、历代战纪
  1.彭宠战邓隆
  东汉建武二年二月,渔阳太守彭宠谋反,率士卒二万余人进攻幽州牧朱浮,并分兵掠广阳、上谷、右北平各郡。八月,光武帝刘秀遣游击将军邓隆助朱浮讨伐彭宠。隆军在潞南,浮军在雍奴,彭宠以轻兵大破隆军。
  2.窦建德攻雍奴
  唐武德初,窦建德攻幽州未克,遂分兵攻打霍堡及雍奴城,被幽州总管罗艺打败。
  3.郭英首战元兵
  明洪武元年闰七月,徐达率将攻克长芦、直沽,进逼河西务。郭英首战元兵,生擒达勒达判院。
  4.平安战李彬
  明建文元年伐燕,平安从征。不久由李景隆代将,用平安为先锋,三年八月,平安在杨村战败燕将李彬。
  5.清军镇压太平军
  清咸丰三年九月,参赞大臣僧格林沁令恩华、绷阔两部移营武清。十月,僧格林沁进驻杨村,令培成扼守王庆坨;钦差大臣胜保分其军500人,令经文岱会同培成驻王庆坨,联舟为营,扼独流后路。十二月,僧格林沁率清军千余人自王庆坨进攻太平军。
  二、民初战乱
  1.直皖之战
  1920年7月,北洋军阀直系曹锟、吴佩孚在奉系张作霖的配合下,兵分东、西两路向皖系段祺瑞发动进攻。14日,皖系西北边防军由梁庄、北章庙一带向杨村直军进攻,直军则以铁路桥边的炮阵为依托,双方胜负未决。16日,进抵天津之日军护路队强迫直军退出铁路线二英里外,直军防线出现缺口,西北边防军乘虚而入,直军败退北仓。17日,由于奉军加入东战场与直军联合作战,皖系在廊坊指挥作战的徐树铮逃回北京,西北边防军不战而降。战争以皖系失败而告终。
  2.第二次直奉之战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在榆关一带进行。10月19日,直军冯玉祥回师北京发动政变。25日,吴佩孚亲率第三师、第二十六师各一部约七八千人乘车回救北京。26日,吴部开到杨村布防,对冯军采取守势,31日至11月2日,冯军攻占杨村和北仓,俘获北来援吴的鲁军旅长潘鸿钧。3日,吴率领残部二千余人登舰,渡海南逃。
  3.冯玉祥与李景林之战
  1925年12月,冯玉祥与李景林之战在杨村一带即将展开。冯玉祥之国民军5个师挥师南下。12月2日,冯军开到落垡,要求假道出关援郭松龄部,李不允,于4日发出讨冯通电。李军8万人在梅厂、杨村,沿运河到静海车站一线设防,阵地延伸40公里,双方对峙。冯军北路第一军张之江部,5日由落垡攻占杨村,10日李军从天津又向杨村进兵,并炸毁杨村车站附近的桥梁。从10至15日,冯李两军在杨村展开了极其猛烈的争夺战,京津两地火车停驶。13日,国民军的铁甲车队利用国际列车错车机会,突袭杨村车站,李军开炮轰击,并攻占落垡。冯改派李鸣钟代张之江为讨李总司令,并从热河、绥远等处调兵来援。20日,冯军发动反攻,进占杨村,突破李军第二道防线(梅厂至汉沟一带),占领天津。这次冯李之战双方死伤惨重,仅杨村一地就遗下尸体4千余具。
  4.吴、奉、直鲁联军进攻冯军
  1926年初,直系吴佩孚、奉系张作霖、直鲁联军李景林及张宗昌相继发出讨伐冯玉祥电,分四路向北京冯玉祥之国民军进攻。3月25日,直鲁联军占领杨村;4月7日,对北京发起总攻击,鲁军总指挥褚玉璞在杨村督战。
  第二节 农民起义
  一、红巾军进逼河西务
  元至正十八年由韩林儿、刘福通所领导的红巾军,分东西中路大举进兵北京,由毛贵所领导的东路军,在二月攻占济南后,乘胜向北挺进,攻下清、沧、长芦。三月,进逼漷州(今河西务),前锋距北京仅120里。
  二、刘六、刘七与明军八里庄之战
  明正德五年十月,霸州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先后转战山东、河北、河南、湖北、山西、江西、安徽和江苏8省,于正德七年三月在武清县八里庄打死参政王杲,又歼灭了都御使宁杲的军队。
  三、武清人民抗清
  清顺治元年秋,杨村、蔡村等处人民手持长枪奋勇抗清,时有“白昼连镳,行旅断绝”之记载。当时兵部右侍郎加一级金之俊奏请清政府,将通州总兵暂移驻务关(今河西务),以图镇压人民的反抗。
  四、武清民众起义反清
  清顺治五年二月初六,武清县东、西彪垡及小南旺一带,马兵、步卒540余人在武清、安次交界处西彪垡打退清军,杀死快手2名,砍伤番役4名。次日,又在东彪垡冲开清军营寨,俘捕衙及快役3、4人。
  五、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四,俄、英、美、日、德、法、意、奥8国联军2千多人,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乘火车由天津向北京进犯。
  联军向北京进犯时,义和团和清军沿途拆除铁轨,不断进行拦截。十六日,西摩尔率军在落垡附近抢修铁路,遭到义和团袭击,联军留下一部分人守落垡,其余向廊坊车站进犯。十八日晚上到廊坊,被义和团3百多人包围。二十二日,董福祥的甘军与团众一起猛攻车站,杀伤联军多人,西摩尔被迫率部逃奔杨村车站。是日晚,又被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和当地团民围攻,死伤近40人。二十三日,西摩尔率部沿北运河向天津撤退,沿途不断遭到义和团的袭击,至二十六日才到达天津西站。在这场阻击战里,中国军民打死侵略军62人,打伤228人。
  是年七月七日,8国联军2万余人,以俄军与法军为右路,以日军、英军和美军为左路,从天津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犯。八日联军进攻北仓,清军与团民几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歼联军数百人。后联军不断增援,强占北仓。九日,联军进攻杨村,逃驻该地的裕禄、宋庆、马玉昆等部随即溃退。
  第三节 人民战争
  一、抗日战争时期
  1.城西伏击战
  1938年7月13日,冀中人民自卫军北上先锋队第十四大队于武清城西伏击日军,击毁军车两辆,打死打伤日军官兵70余人,十四大队战亡3人,伤3人,战斗结束后部队撤往安次。
  2.奔袭独流镇
  1944年12月,路南武清县大队,在地下党组织的配合下,夜间潜入静海县独流镇,拔掉日军哨兵,占领屋顶,战士在机枪火力的掩护下,冲入据点院中,毙伤日军十五、六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10余支,其余敌人从西厢房一密洞逃跑。
  3.尹华山村伏击战
  1945年2月1日,路南武清县大队与三联县六十一大队、五联区小队在尹华山村南丘陵地带设伏。上午9时许,堂二里伪警察所所长崔洪智携20余名伪警步入伏击圈,县大队等向敌人发起攻击,只几分钟,歼敌20余人,缴步、手枪20余支,仅伪所长只身逃脱。
  4.诱敌四高庄
  1945年3月20日,武宝宁联合县支队在二区区长袁太、警卫员民权的带领下,进入武清县四高庄村外设伏,另派少数人进村诱敌。翌日上午,大黄堡、八里庄两据点伪军同时出动,当敌人入伏击圈后,县支队向敌猛烈开火,毙敌3名,俘敌4名,缴步枪15支、手枪1支、钢盔10个。
  5.马营伏击战
  1945年7月下旬,驻黄花店伪军张汉臣部和日军1个小队30人,向黄花店以南讨伐,冀中九分区三十八区队得悉后,在马营村西设伏,日军进入伏击圈,三十八区队即发起冲锋,击毙日军15人,缴长短枪10余支,其余敌人撤回黄花店据点。
  6.第一次攻克杨村
  1945年8月20日,冀中十分区司令员刘秉彦率七十五、七十六团先后攻克杨村车站和杨村机场,歼俘伪军2000余人,使冀中和冀东解放区连成一片。
  7.围攻王庆坨
  1944年8月8日,八路军冀中九分区副司令员贾桂荣和九区地委书记陈朋率二十四团、三十八团、六十三团和路南武清县大队包围了王庆坨。9月1日,突破外围防线。次日,迫使伪大队长刘阔然率部500余人投降,缴获迫击炮2门、轻机枪6挺、长短枪480支及部分军用物资。
  二、解放战争时期
  1.夜袭崔黄口
  1946年5月12日,冀东十一旅夜袭崔黄口,用炮火在东面城墙打开缺口,随即从东、南两面向镇内围攻,全歼守城之敌1个中队。翌日,又组织群众扒了城墙。
  2.摧毁运河东据点
  1946年10月17日,冀东十四分区司令员曾雍雅和专员马力,率分区十六、三十四、三十六团攻克崔黄口、大周庄、辛庄寺、刘家务、大良国民党守军据点,歼守军400余名。翌日,又攻占下伍旗(守军日前已逃),吓跑河西务据点守军,九百户,北蔡村据点守军闻讯逃至北运河以西。
  3.重创武清城守敌
  1947年1月17日,冀东十四分区司令员曾雍雅,率分区部队长途奔袭武清县城。晚9时攻城开始,经过激战,突击组从西门北冲上城墙,消灭了西门守敌,打开了城门,随即大部队入城,直捣伪县政府。激战7小时,全歼守城之敌,捣毁了伪县政府,烧毁了城防炮楼,炸毁了兵工厂,救出被捕干部20多名。这次战斗歼县保安团2000名,国民党十六、九十二军接兵人员120名,缴获了一批武器和军用物资,迫使周围据点之敌自行逃散,有力地配合了冀东军民的反扫荡斗争。
  4.解放武清城
  1948年12月,东北野战军奉命入关,武清城守敌及伪县政府人员逃至天津,12月14日,十纵队进占武清城。
  5.杨村阻击战
  1948年12月19日凌晨,驻杨村国民党新编三三三师师部及其所属九九七、九九九团登上火车,准备南逃天津。东北野战军四十五军一三三师六十六团二营,速往截击,毁坏火车头,随后一三三师六十六团团直及一、三营也赶到,与二营合兵从东、北、西三面向敌发起进攻,将敌全部围歼在杨村车站以东地区。此战歼敌1207名,活捉该师少将师长宋海潮,切断了平津公路和京山铁路交通,为解放天津奠定了基础。
  第四节 兵祸惨案
  一、英法联军洗劫京津线
  清咸丰十年九月十一日,英法侵略军16000人由天津北犯,沿途抢掠烧杀,杨村、蔡村、河西务皆被洗劫,人民群众奋起抗击入侵之敌。十月二日,王兴邦在小吴场杀死进犯的两名英军。八日,英军将村庄焚毁,伤人无数。杨村一带,比户惊惶。十一月十五日,泗村店群众推翻英国侵略军入侵装货小车,打死侵略军多人。
  二、蔡村受劫
  1921年3月3日,受天津兵变影响,小站发生兵变。次日,津北蔡村等地均遭受抢劫。
  三、王庆坨遭难
  1922和1924年,两次直奉之战,县王庆坨均为兵马回旋地,重索民夫、物资,使王庆坨十室九空。
  四、崔黄口血案
  1937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二十二日,正是崔黄口集日),日军将崔黄口包围,郭士明、王彬率部在崔黄口西场抗击日军,交战半小时,郭部即溃。日军进入崔黄口,抓捕无辜群众128人,全部枪杀在镇西大坑内,仅崔黄口刘庄韩庆余枪伤后幸存。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