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疗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63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医疗单位
分类号: R197
页数: 4
页码: 614-6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清县医疗机构的发展历程包括县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和结核病防治所的建立和发展。其中,县人民医院在1949年建立,逐步扩大规模和设备,1988年迁址杨村河西新址,病床数增加到350张。第二人民医院前身为大良乡联合诊所,1982年改为武清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院于1989年在原县人民医院旧址改建,是一所具有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医院。卫生防疫站成立于1956年,1972年恢复,1985年改为武清县卫生防病站,人员增至95人。妇幼保健站成立于1953年,1988年初迁到原县人民医院院内西侧,有工作人员68人。结核病防治所成立于1978年,1981年在曹子里岔口处建新址,1990年人员增至18人。这些医疗机构在各自的领域内开展了各种创新和改进工作,为武清县的医疗水平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武清县 卫生 医疗单位

内容

一、县人民医院
  1949年5月,建立“武清县卫生院”,有医务人员9人,多为留用卫生人员。设备简陋、医术较低。内科可处理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外科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外伤,后逐渐做阑尾炎、疝气等手术。1951年3月,迁址杨村。1956年改为“武清县人民医院”,有房屋23间,病床35张,医务人员35人,手术床1张,接产床1张,显微镜1架。1974年县医院异地重建,扩大了门诊和住院部,设病床120张。1985年建立老干部病房,设病床24张。是年,县医院建筑面积9342.75平方米,病床236张,医务人员324人。院内有内、外、妇、儿、五官、口腔、中医、骨、针灸等10个诊疗科室,设有住院部,可系统地治疗危重病人。1986年根据临床需要,内科设内一、内二和老干部科病房。除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外,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抢救治疗、水电平衡失调、酸碱平衡失调的纠正较前也有明显进展,外科开展了膀胱镜检查、前列腺切除术、直肠癌根治术及麦氏手术改良根治术。
  1988年底,县医院迁杨村河西新址。总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有病床350张,分9个病区,3个医技科室及县医院门诊、招待所门诊、县工会门诊。万元以上医疗仪器30余台。1990年增设了外三科、疮疡科、手术室等。医务技术人员增加到42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职称的14人,中级职称43人,初级职称368人。内科可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外科开展胸部、腹部、手指断离再植、脾切除、单侧肾切除、胃肠吻合、子宫全摘等各种高难度手术。急症抢救室备有心脏监护、自动呼吸等先进设备,能随时开展心、脑、肾和急性中毒、车祸等危重病症的抢救工作。
  二、第二人民医院
  第二人民医院前身为1956年新建的大良乡联合诊所。1962年改为公社卫生院,院址在大良街西。1973年改为县医院大良分院。1979年为战备医院,装备了200MAX光机等设备,充实了技术力量。1980年建新院址,年底完工。1982年初,改为武清县第二人民医院。
  1985年医疗技术人员110人,病床80张。是年,与天津市河西医院、河东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建立咨询联系,聘请专家帮助开展脾切除、胃刺全、子宫全摘等难度较大的手术。妇产、儿、内科亦与市级医院建立联系,聘请专家临床指导,医疗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三、武清县中医院
  1989年初,在原县人民医院旧址改建武清县中医院。2月1日正式开诊,设有病床100张。1990年有医技人员110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99人。中医院是一所具有中医特色,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医院。设有内、外、妇、儿、五官、急症等13个临床科室和放射、检验、药剂、手术、反馈等医疗科室。有现代化医疗设备15台,内科除治疗一般常见病和多发病外,可诊治疑难病症,抢救危重病症,如心肌梗塞、呼衰、心衰、肾衰、脑意外、休克、中毒等均取得良好效果。外科、妇科对脾破裂、子宫全切等难度较大手术有所创新。
  四、卫生防疫站
  1956年秋建立。有防疫人员5人,只有几个喷雾器。1958年12月,防疫站人员增至14人,建立化验室,增添了设备。1961年因安、武两县分设人员减少到9名,化验室分给了安次县。1962年重新装备了化验室,人员又增至14人。1968年10月,撤销卫生防疫站,编入县医院,成为县医院1个科。1972年恢复县卫生防疫站。1985年3月,改为“武清县卫生防病站”,有防疫人员74人。设总务科、流病科、食品科、劳动卫生科、地方病科、卫生科、检验科、办公室、病因统计科、消毒杀虫科。人员增至95人,其中主治医师8人,初级职称35人,检验师9人,医士10人,护士1人,西药师1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5人,管理人员12人,能较全面地开展卫生防病工作。1989、1990年连续两年获市、局级先进单位称号。
  五、妇幼保健站
  1953年成立县妇幼保健站,当时只有1人。1957年增至4人。1958年8月15日,改名为“武清县妇幼保健所”。1985年人员达17人,其中医师4人,医士6人,保健员7人。1988年初,迁到原县人民医院院内西侧,有工作人员68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8人、医师24人、医士7人。
  六、结核病防治所
  1978年5月,成立“武清县结核病防治所”,借县人民医院5间房办公,有医务技术人员5人。1981年底,在曹子里岔口处杨宝公路西侧建新址,有房屋35间,1982年投入使用。1990年人员增至18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医师5人。所内有防治门诊、药房、病房、放射等科室,是唯一专门从事预防和治疗结核病的医疗单位。是年,该所荣获市级结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七、分院
  1.杨村分院 1956年3月建杨村联合诊所,有诊室6间,医务人员10人。1958年改为公社卫生院,医务人员25名,1962年改名公社卫生所。1973年改为杨村分院,院址在杨村镇常德大街。1990年有病床60张,各类医务人员165人,专业技术人员140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125人。有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中医科、口腔科、五官科等,除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外,对男女不孕症和各种类型痔疮的治疗均取得丰富经验。
  2.梅厂分院 1951年建梅厂国办卫生所,是全县最早的卫生所之一。初建时仅3人,1953年改为公社卫生院。1965年改为地区卫生院,1973年改为分院,1978年在梅厂东街南侧建新址。现有工作人员51人,医务人员50人,其中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38人。有内、外、妇、中医等门诊科室和内、外、儿、妇病房,病床30张,日门诊达170人次。
  3.崔黄口分院 1951年建区卫生所。是年,卫生所改为地段医院。1958年改为公社卫生院。1973年改为县分院。是年,在镇西侧建新址。1983年重建,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有房屋37间,设病床40张。1990年有医务人员6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7人。有内、外、妇、中医等10个门诊,日门诊量180人次。外科与驻军某部合作开展小儿麻痹症、后遗症手术,获得成功。外地患者也不断前来求治,1989、1990年,两次获市局级文明单位。
  4.南蔡村分院 1953年建区卫生所,有医务人员3人。1958年改为公社卫生院,1962年改为公社卫生所,1971年改为地区卫生院,1973年改为县分院。1982年在南蔡村乡京津公路西侧重建新址,占地面积3024平方米,房屋140间。1990年有各种医务人员60人,其中中级职称2人,医师27人,设病床40张,日门诊量170人次,医院各科室设置齐全,管理制度完善,各科室有较强的技术力量。
  5.黄花店分院 1953年建区卫生所。1958年改为公社卫生院,1965年改为地区卫生院。1969年改为县战备医院,配置了200MAX光机及手术器械,充实了各科室技术力量。1973年改为县医院分院,1979年在黄花店南建新址。1990年有医务人员5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1人,具有中级职称的1人,初级职称40人,有病床15张。
  6.城关分院 院址为原仁寿域旧址,1955年改为区卫生所。1962年改为地段医院,1973年改为县医院城关分院。1978年投资20万元翻建,有房屋80间,病床40张。1990年有各类医务人员6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4人,具有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33人。医疗上与廊坊市医院外科联合,有较强的技术水平。
  7.河西务分院 1953年建区卫生所,有医务人员3人。1958年改为公社卫生院,1973年改为县分院。1990年有各类医务人员9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8人,具有中级职称4人,初级64人,有病床60张,分内、外、妇、儿等25个科室。
  8.王庆坨分院 1954年建镇卫生所。1956年改为地段医院,1958年改为公社卫生院,1973年改为县分院。1990年有各类医务人员6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7人,具有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54人。有病床60张,分内、外、妇、幼等10个门诊。1990年获市局“端正医风”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