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61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文物
分类号: G269.272.1
页数: 8
页码: 596-6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的武清县志的文化的文物,包括遗址、城堡、堤淀、寺庙、旧景、古墓、碑碣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武清县 文化 文物

内容

境内名胜古迹,志载及民间称道者颇多,历经沧桑,屡遭兵燹、水患、地震之灾祸,多数久已湮没,到解放时,可见其貌者寥寥。诸如武清县城,太子务凤凰台,黄花店无梁阁,大良永济寺塔以及泉州故城遗址在解放后亦因建设需要、地震、失修,先后夷为平地。
  第一节 遗址
  一、小韩村遗址位于白古屯乡小韩村南偏西1000米处,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文化层厚0.8米,土质呈黑灰色。遗址保存状况较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大张庄遗址位于东蒲洼乡大张庄东500米处,属战国至汉时期文化遗存。文化层厚达1.5米,遗址中尚存两口陶井。
  三、田户村遗址位于高村乡田户村西1500米处,属汉文化遗址。遗址呈长方形,面积2.25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兰城遗址属汉代文化遗址。从遗址表面残存的碎砖瓦中采集到两块完整的“大乐思富”的瓦当。遗址尚未发掘,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城堡
  一、燕长城 为战国时期燕人所筑,位于豆张庄乡青坨村西南,延袤数百里,1930年仍少留痕迹。
  二、泉州故城 位于黄庄乡城上村北500米处,1962年经考古确认为泉州故城建址。泉州城建于西汉初年(公元前266—前195年)是天津地方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建治之所。泉州城分内、外城,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已湮没在2米深的淤泥之下,内外城亦难区分。淤泥下文化层厚1米,宽17米,夯层厚10厘米。
  三、雍奴故城 志载原在县南三角淀。周围200余里,即古雍奴薮。旧有城池,每遇云雾朦胧,渔人往见昔日城堞四起,城门宛然。后移治于旧县村南150米处,遗存有4层土台阶,俗称“四台子”。台子周围有大量隋唐时期残碎陶、瓷器及建筑材料。此处为雍奴及武清故城遗址。北魏的渔阳郡址亦在此处,现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武清县城 原在旧县。明洪武初因避水患,迁县治于元卫帅府镇抚衙(今城关镇)。正德六年知县陈希文始筑土垣。垣周1919丈、高2.2丈、下厚2.5丈、上厚1.5丈。嘉靖二十二年霸州兵备副使杨大章以垣内多旷地,截去东北两面,筑土城,树以女墙。城周1570丈、高2.7丈、下厚2.15丈、上厚1.05丈。三门各建城楼,东曰翠环沧海,西曰秀拥太行,南曰路近瀛州。北无门建镇雍楼,颜其额曰封联蓟阙。隆庆三年六月至五年八月,巡抚都御史刘应节,总督军务兵部侍郎谭纶,委参将姚龙,知县叚云鸿、张鹏相继将土城甃以砖。城周1470丈、高3丈、宽1丈。门各有楼,楼各有署:东曰辽海扬威,西曰太行献秀,南曰控引畿服,北曰拱翼神京,独不启门。清康熙七年大水,角楼尽圮,城亦间断冲塌倾颓。乾隆三十年领帑重修,三十一年竣工,设三门,东曰溯涧,西曰景岗,南曰定澄,三门各建城楼。北无门,建镇雍楼,并筑北极台于其上。道光七年、光绪七年、1916年都进行过大规模维修。志载:“诸县俱城,独武清称壮”。故誉为“铁城”。1958年被拆除。1989年西北隅尚小有痕迹,1990春痕迹无存。城基由东门北至南门西铺筑柏油路面。
  (乾隆七年、光绪七年《武清县志》记载多有抵牾,经查阅资料,实地勘查,整理成文,以备考证)。
  五、河西务城 河西务在元至元十三年,元至正年曾为漷州州址。明隆庆六年筑砖城,周635丈,高2丈,底2丈,宽1丈。设四门:东曰“寅宾”,西曰“拱阙”,南曰“阳明”,北曰“澄清”。
  六、霍堡 位于大王古庄乡水霍堡村,为霍氏筑以自固,城堡早已无存。
  七、十四仓 位于今大沙河乡东仓村,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节 堤淀
  一、始皇堤位于城关西3里,1930年时微留痕迹。
  二、桃柳堤 河西务城西南隅地势低洼,不宜农耕,浚池蓄水,广百丈许。四周筑堤,间植桃柳。池北浚月池,建“清令亭”。亭南建有栏桥一座。匾曰“南荡”,为堤、柳、桥、亭混然一体的江南园林建筑。“绯桃翠柳弄色描春,万绿垂荫交加长昼,浅水晴沙笼烟受月,玉干瑶枝槎牙立雪”。风致爽然,诚四序之奇观。
  三、泉州渠 据《长安客话》载:泃水入潞河东南一带,古谓泉州渠。汉献帝建安十一年,曹操攻乌丸,为运输军粮所开凿的一条运河,因渠道南起泉州县故名。渠水上承潞河,下入鲍丘水,合口在泃河口东,称泉州口。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时已涸,仅存故渎。
  四、雍奴薮 又名三角淀,在县南。南至滹沱,西至泉州、雍奴,东极于海,谓之雍奴薮,周围200余里。其泽野包括近畿九十九淀:方淀、三角淀、大淀、小淀、武盍淀、清淀、洄淀、劳淀、护淀、畴淀、延芳淀、小阑淀、大阑淀、得胜淀、高桥淀、金盏淀、苇淀、大莲花淀、小莲花淀、浮鸡淀、白洋淀、黑洋淀、黄龙淀、鹅巢淀、牛横淀、火烧淀、下光淀、大光淀、粮料淀、破船淀、水纹淀、百水淀、五官淀、康池淀、广平淀、陈人淀、洛阳淀、齐女淀、边吴淀、燕丹淀、赵襄子淀、孟宗淀等。
  第四节 寺庙
  一、黄花店无梁阁 即玉皇阁。建于辽代会同年间,清光绪廿年七月二日,雷击玉皇阁,廿四年重修到顶,为市级保护文物。
  玉皇阁原为四层建筑,阁后墙刻有福、寿、康、宁四字,每字一层,1976年7月毁于地震。
  二、大良永济寺塔 位于大良镇东南隅,为辽代建筑,塔高20余米,八棱形,内藏古佛一尊。1964年10月倒塌。
  三、孝力禅林寺 建于明末清初,1983年由市、县拨款修葺。
  第五节 旧景
  一、宝塔凌云 在黄花店乡解口村中,塔高耸入云,每逢阴雨,气象茫茫,仅见数级,甚为壮观。此塔确切建筑年代不详,1939年倾圮。
  二、凤台春晓 位于泗村店乡太子务村西南隅。为元太子造船之所,旧有宫殿,为皇太后居处,故名凤凰台。台高数丈,云水苍茫,青苔叠翠。解放前常有游客来访。1950年因水灾被挖掉。
  三、奎阁灯光 位于城关内学宫东南,俗称大楼。背临南街,楼高7.5丈有余,重楹叠砌,八窗玲珑,登楼可观全城胜景。旧逢元宵节或文昌帝君诞日,燃灯数百盏,光辉映射十余里之外。1952年因建杨村人民礼堂用料拆毁。
  四、西郊花柳 位于城关草茨、张桐营一带,杂植桃、李、杏、梨、山楂、杨柳等树木,每当春光明媚,花柳争妍,游人络绎不绝。
  五、潞水帆墙 潞水即北运河,又名白河。源出塞外,南流经通州,合通惠河、榆浑诸河至张家湾,总名潞河,南流杨村以北。曾达七省漕运,每逢夏秋,粮艘估舶昼夜往来,风帆上下,洵为县境一壮景。
  六、桥门秀水 武清县城内棂星门外,因水所聚,浚池如半璧形,东有聚奎阁,前有魁星楼,两旁有圣域贤关二坊。解放后因学校扩建被拆除。
  第六节 古墓
  一、汉雁门太守鲜于璜墓 高村乡兰城村东约1华里,田野里分布着一些“岗子”、“坨子”,这些微凸的高地,为汉代墓葬,鲜于璜墓属其中之一。
  二、辛庄寺古墓群 崔黄口乡辛庄寺东南200米处,有一汉代墓葬群,面积500平方米。该墓群未进行清理挖掘,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田户村墓群 高村乡田户村西有一处汉代古墓地,面积200平方米。原有数座砖室墓,现已被辟为耕地和房基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节 碑碣
  一、鲜于璜碑 1973年5月,高村乡兰城村东出土了一通东汉桓帝延熹八年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此碑为解放以来汉代碑刻的重要发现,可称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珍品。碑体上锐下方,呈“圭”形,碑文皆为隶书,字体古朴雄健,笔势转折崭齐,隶意颇浓。碑文中刻载了墓主的身世、家族世系等,无撰文书刻者姓氏。碑现存天津历史博物馆。
  二、导流济运碑 清康熙五十九年玄烨御书。立八孔闸民政局疗养所。
  三、藏经阁碑记 清乾隆二年,高銮撰书。存河西务中学。
  四、曹近野配张氏合葬墓志铭 清乾隆二十年,陈世倌撰,何国宗书,汪由敦篆刻。存东马圈乡东马圈村。
  五、诗碑 弘历撰书。清乾隆三十二、三十五、三l十八年三次书。原立八孔闸,现存县图书馆。
  六、邑侯胡公志思碑 清咸丰六年。存南蔡村乡扬水站涵洞。
  七、武清县正堂告示碑 清光绪十二年。存梅厂乡梅厂村。
  八、谥济昌刚节圣旨碑 清光绪二十七年。存大沙河乡东西仓村。
  九、清建威将军周济昌庙碑铭 周庄山撰,商衍鎏书,清光绪二十九年。存大沙河乡东西仓村。
  十、武清县第一区凤河西岸24村修筑残堤决口纪念碑 张承烈撰,韩毅书,1936年。现存城关乡机修站。
  十一、新建辅阳桥、重修凤阳桥碑记 刘德旭书,1926年。现存东蒲洼乡东南行二支渠扬水站。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