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52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乡镇建设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2
页码: 480-4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清县乡镇建设的具体情况,内容主要介绍了村落、房屋、乡村公路、乡村饮水等。
关键词: 武清县 乡镇建设 城乡建设

内容

第一节 村落
  境内西北部地区、京津公路两侧、靠近青龙湾和北运河处地势高上、水土好,村落分布较密;东部、南部地区低洼盐碱,村落分布较稀。
  解放前,已立庙者即为一村。村内土街道凹凸不平,胡同弯曲狭窄,宅落参差不齐。
  解放后,各村聚落布局多年无大变化。1976年大地震众多民房损坏,严重坍塌,此后复建中大部分村规划成排房。每户3-5间,院前有3-8米宽街道,多数村庄每隔2-5户设有南北间道与各排房相通。1984年6月,在大范口村实施新村建设试点,整体规划、个体投资、集体资助(建楼资助3000元、建新式平房资助1000元),村里提供方便。1989年已建住宅楼286户、新式平房20户、传统平房18户,总建筑面积34600平方米;村民委员会办公楼260平方米,村俱乐部1所480平方米,浴池1座120平方米,汽车站候车室1栋80平方米,公厕5个、220平方米,村办中心小学1所1030平方米。村东、北、西三面已建1100余亩花圃、果园,村南挖百亩鱼池,养鱼植藕。
  第二节 房屋
  解放前,仅富户、绅士有少数砖瓦房。崔黄口、河北屯、下伍旗、河西务一带民房,院墙多是板打土墙,其他地区为土坯房。
  1960年后,砖砌四角土房初有发展。70年代兴起外砖内坯混合结构。自1980年后,农村多数居民新建或翻建砖瓦木结构的房屋。1985至1990年,县内共建农房32674户,建筑面积达2119082平方米。其中楼房395户,建筑面积54398平方米。平房发展新颖高大、功能齐备。人均建筑面积达16平方米。
  第三节 乡村公路
  县内乡村公路总长1120公里,原为土路。1982年之前,沥青路面仅修52.2公里,1983年修筑80公里,1984年修筑40公里,1985年修筑367公里,1986年修筑285.5公里,1988年修筑98.3公里,1989年修筑57.7公里。至此全县乡村公路铺筑沥青路面980.7公里,实现了村村有沥青油路相通。
  第四节 乡村饮水
  解放初期,境内大部分村庄仍饮用浅井咸水,依靠河水、村外坑塘蓄水及远途运水亦占很大比重。1956年县成立打井办公室后,首先在饮水困难地区开钻深机井,发展淡水供水点,解决村民饮水。1979年全县除水源、水质较好的徐官屯、东蒲洼、河北屯、大良、大孟庄、大王古庄6个乡外,在饮水比较困难的下朱庄、大黄堡、拾棉庄、上马台、聂庄子、梅厂及永定河南部各乡共钻深层淡水机井246眼。在县内北部村庄,农户自打小型套管井(尤以港北地区较为普遍),西北部城关地区普遍发展插管井、压把井。1982年深层淡水机井供水已普及各乡。1990年全县共有饮水井611眼,其中深井468眼,中深井102眼,浅井41眼。至此,全县村民饮水情况根本得到改善。
  在发展机井供水的同时,亦逐步实施自来水入户建设。除境内北部地区部分村庄浅层水质好,有208个村使用压把井外,1990年共有517个村已实现自来水入户。全县741个村仅有16个村1200余户未实现自来水入户。
  境内34个乡镇,有25个乡镇地下水均有不同程度的含氟量,饮高氟水(4.1毫克/升以上)的村共450个,其中含氟量达6.0毫克/升的有160个村。至1990年有68个村进行了除氟改水建设,382个村尚未进行。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