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图书馆
武清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清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县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51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县城建设
分类号:
TU984.2
页数:
8
页码:
473-4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清县县城建设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街道、房屋、饮水、排水设施、街道照明、环卫设施、公园绿化等。
关键词:
武清县
城乡建设
县城建设
内容
先民自山洞来到平原先搭起土棚茅舍,做栖身避雨之所。战国时,居民点扩大为城镇。今黄庄乡城上村北500米处,为西汉初年泉州故城遗址。明洪武初年,因避水患,武清县治由旧县迁到元卫帅府镇抚衙,即今城关处。正德六年始筑土城垣,隆庆三年六月后,土城外皮砌砖。城内东门至西门为一主干大街(东街、西街),南门往北为南街,与东街交点为大角。大角往西有小角,小角往北为北街,北端为县衙。按当时统治需要在城内外修建了文庙、学宫、关帝庙、校场、仓廒、监狱、寺庙。同期还修了河西务砖城。修城主要是为了加强统治,镇压农民起义,以后武清城一直有“铁城”之名,为县内官僚富户所称誉。在广大的乡村,贫苦农民只能住土房,只有少数地主住着青砖瓦舍的深宅大院。解放后,高大的城墙已失去攻守作用,1958年以后,为附近农民扒掉,城砖用于建猪圈,发展养猪,城基被辟为环城公路。
1950年县政府迁到杨村。城乡建设面向生产,工、交、商、文、教、卫协调发展,行政办公和居民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水电通讯设施配套,发展工业引起的环境污染,也已开始着手治理。
1975年5月前,县财政局房产组负责县城公产房屋兴建和维修,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由县民政科(后改为民政局)管理。是年5月,撤销房产组,建立县城乡建设房产管理局。1984年5月撤销房管局,建立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全面负责县城规划建设、市政工程管理、公产房修建管理、自来水建设、村镇规划建设、土地监察管理等项工作。城乡建设委员会设:土地管理科、土地监察科、规划科、企业科、设计室、地名办公室;下辖房产管理所、自来水管理站、市政工程管理所、建设开发公司、建筑公司。
1990年武清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及其所属单位共有职工1446名,其中干部207名、科技人员188名。
第一章 县城建设
第一节 街道
杨村夹河成镇,分为河东、河西两部。解放前镇内只有药王庙大街和桥西大街两条主干街道,以双龙桥(今杨村大桥)以外半径200米内构成街市,建成区面积100公顷。镇区内街道窄,雨季泥泞,居民的住宅主要是土坯平房。清同治年间建的清真寺1座,今仍较完整地坐落在七街牌坊胡同。
1950年后,城区诸项建设有较大发展,但20余年没有统一规划。1978年设立规划科后,开始制定县城建设总体规划,1988年4月市政府批准实施。是年11月县人大常委会议颁布了《县城规划建设实施细则》,县城建设始步入法制轨道。1985年县城建成区为739.915公顷,城市用地占513.24公顷(人均121.6平方米),其中居住用地121.15公顷,公建用地139.6公顷(其中行政占25.8公顷、文教占20.6公顷、医疗占5.9公顷、商业占38公顷、街道占26.8公顷、公园及绿化占22.5公顷),仓库用地67公顷,工业用地162.125公顷,公路铁路9.59公顷,特殊用地13.75公顷。余为农业用地、河湖占地及空地。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县城的开发建设,1990年县城建成区为900公顷。
现有街道27条(河东15条,河西12条),均为沥青黑色路面或水泥混凝土块路面。16个里、86个巷,大部分为沥青油路、砖砌路,少数为土路。运河两侧城区由杨村大桥、新开桥和杨村新桥连通。
河东主要街道6条:
建国北路和建国南路1989-1990年拓宽新修,是京津公路过境路段、县城对外开放的窗口。镇内段1987年至1989年拆迁平房4733.19平方米,新建楼房20幢32862.5平方米,外装修6幢,设停车场两处。从杨村大桥至杨村新桥之间的建国北路与建国南路连接段路面规格如表。
雍阳东道1985年重修。主车道宽12米,水泥混凝土路面;人行便道单侧宽3米,沥青路面;隔离花坛单侧1米。县政府、县委、县人大、县政协机关驻此。
常德大街1982年重修。1988年始,部分平房翻建为两层楼房,于1989年建成商业大厦矗立南头,服装、鞋帽、百货等商业铺点50余处。
胜利路1981年修,1988年始,对街容进行改造建设,部分平房翻建成两层楼房。1990年开设副食商场1座,有副食、土杂等商业场店40余家。
大桥路1984年修,有商业场店20余家,街东段是干鲜果品、蔬菜市场。
河西主干街道4条:
雍阳西道1989年前为新开西路。东经新开桥接建国(南、北)路,西经建设路(原西环路)、泉州(南、北)路连杨黄公路。是县城通往西部各乡的出口,有饮食、副食商业10余处。部分机关驻此。
新华路1990年修。南起杨村新桥,废河西沿保安大街、静安大街、桥西大街接京津公路往北延至北郑庄扬水站南,立名新华路。与建国北路、建国南路500米段延河道形成单行环线。
泉州北路、泉州南路1989年始建街道路基,北起光明道经雍阳西道至火车站西。是经济开发区的主干街道。
第二节 房屋
1948年镇内房屋总面积11332平方米,均为平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少量砖木瓦房。解放后,住宅建设于50年代增长26696平方米,60年代增长81450平方米,70年代增长555217平方米,1980-1985年增长547433平方米。
一、产权公 产462幢 83604平方米全民单位自产1868幢 508575平方米集体单位自产875幢 299882平方米军产26幢 3434平方米私产12733幢 326633平方米二、用途工交 332153平方米办公 69128平方米教卫科研 69350平方米文娱体育 12320平方米商业服务 151654平方米住宅 580389平方米其他 7134平方米三、 结构钢砼 15319平方米砼 28670平方米砖坯混合 274346平方米 砖木 866578平方米其他 37215平方米四、 层次平房 1063863平方米二至三层楼 119924平方米四至六层楼 38341平方米五、质量完好 960745平方米基本完好 206087平方米严重损坏 10037平方米危房 2549平方米六、人均占有住宅面积2平方米以下148户占1.6%2—4平方米63户占0.7%4—6平方米572户占6%6—8平方米1482户占15.6%8—10平方米2124户占22.4%10.平方米以上5085户占53.7%
1988—1990年县城规划建设,拆除房屋33201.97平方米,翻建、新建房屋14.74万平方
米。
公产房屋,1977年前每间房屋月租1.5元,自1978年改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收月租0.07元。收费主要用于房屋维修费用,但入不抵出。1985年修缮支出5.7万元,而收纳房费3.9万元,为维修费的68.4%.1990年修缮支出20万元,收纳房费5.8万元,为维修费的29%。
第三节 饮水
解放前,河东天元店(今杨村供销社址)院内及河西小鲁庄(今看守所附近)有砖井各1眼;大部分居民饮用河水。
1957年杨村镇人民委员会打井6眼,分布于河东船杨胡同、二街陈家胡同、四街商业局宿舍各1眼;河西静安大街、保安大街各1眼,岔街的1眼不能饮用,当时报废。
1961年天津市防疫站补助款390元,由县委、县医院、新华书店、防疫站等受益单位集资在县委会前打简易机井1眼,总投资2300元。1966年12月为解决八、九、十街居民和部分机关饮水,县财政拨款7218元装配该井饮水管道。1971年县财政拨款9万元于常德大街南头路西打1眼300米深井,建筑25米高水塔1座、机房3间。于1974年由财政拨款6万元铺设供水管道600米,建供水点6处。
1976年县财政先后拨款58万元大力发展自来水供水及入户设施。当年于桥西大街(现新华路)打400米深机井1眼,建水塔1座。翌年,开始敷设供水管道。1981年于北阁(河西九街北口)打595米深机井1眼。是年自来水入户,供水面积3.4平方公里。
1984年为解决管网水压不足,改水塔送水为机械强压供水,并使河东、河西并网运行。除用水高峰外,基本保证正常供水。1985年市投资25万元于四街打420米深机井1眼,1986年并网使用。
1987年扩建工农(北阁)水厂,打300米深机井1眼,建蓄水池1座,1990年于建国北路建万吨水厂,是年投资190万元(市建委拨款100万元,县财政拨款60万元,自筹30万元),打327.5米和439.98米深机井各1眼,建1千立方米蓄水池1座,210平方米送水泵房1座,敷设直径500毫米、铸铁送水管道1100延米。是年7月并网,日供水能力3000吨,成为第五处供水厂点。是年九月又投资70万元,敷设新华路、雍阳西道送水管道2650延米。供水管道总长已达23881米,总供水能力为8600m3/日,用水人口达5.2万,人均生活用水94升/日,用水机关、企事业单位达137家。
第四节 排水设施
镇内原无排水设施,自1979年5月始铺设排水管道。1990年在雍阳东道、常德大街、胜利路、大桥道、机场道、育才路、塔园街、车道口街、团结路、雍阳西道、人大西侧及县委、县政府、人民礼堂院内、塔园街经一街村委会院至东沙坑共铺设直径不等的水泥混凝土管、缸瓦管、混凝土砌砖下水道15条9821延米,设收水井337个、检查井221个。
城区沥水,分别由建委院排水站(1979年建)、夹道排水站(1965年建)、夹道南排水站(1981年建)、北郑庄扬水站(1959年建)、上湾排水站(1971年建)排入北运河、排污河。汛期排水不畅。1990年4月投资130万元于建国南路化肥厂处建流量40m3/秒排水站1座,出水至机场排水河。
第五节 街道照明
电灯照明始于1955年,向县委、县供销社机关、杨村师范学校、杨村一中供电。1958年已普及全镇。
1976年首次在建国路、京津公路大街(现建国北路南段)、建国南路、站东道安装高压汞灯130盏。1990年先后于机场道、建设北路、常德大街、胜利路、大桥道、育才路、塔园街、雍阳东道安装高压汞路灯94盏,高压钠路灯183盏。
第六节 环卫设施
县城市容卫生由县政府委托杨村镇政府负责管理,于1982年1月将原来清洁队改名为卫生管理站,1990年有职工70人(正式职工33人)、清洁车5辆,日清垃圾36吨,运至杨村大桥东填入运河废道。镇内设公共厕所66座、垃圾池252个,分布于镇内各街。
第七节 公园绿化
解放后至1990年先后绿化9条街道。雍阳东道(原新开东路)国槐236株、江南槐7株、桧柏24株、黄杨400株、木槿230株、丰花月季530株。常德大街泡桐10株、国槐131株。大桥道黄金柏86株、柳树270株、国槐68株。育才路(原东环路)杨树260株、国槐50株。雍阳西道合欢410株、柳树174株。振华西道榆树150株。泉州北路(原消防路)垂柳100株、12号杨40株、国槐30株。光明道国槐167株、柳树52株。
1982年春,在运河东沿距杨村大桥50米处,往南建长640米、宽20米运河公园1处,园内栽植桧柏、云杉、侧柏、垂柳、泡桐、紫荆计550株;草皮600平方米;建6角凉亭2座,花墙640米,房4间,花窖1座。固定木椅30个及秋千、滑梯、花架等儿童游戏器械。总投资10.1万元。1989年重修,翻建护园铁栅920米,绿化种植各种花木3474株。其中常绿树377株、乔木262株、花灌2485株、藤本350株、绿篱400米、草花560株,投资5.8万元。
1986年至1989年于县政协东侧建雍园1处,占地21840平方米,投资总额80万元。园内建有6角凉亭、水榭、咖啡厅、长廊游庭各1座,房屋3间,铺设水泥块甬路2000平方米,设儿童游艺场1处。有秋千、大小摇篮、大小滑梯、自转地球、冲天火箭、儿童碰碰车等游戏器械。园西部设鱼池1个,面积1000平方米,池北端建拱桥1座,池中设白玉娃娃抱鱼喷泉1座,池内设有脚踏游艇。1988年9月驻地空军部队赠88101型飞机1架,供游人观赏。园内植草坪600平方米,各种乔灌树木3531株、月季花2327株、绿篱1150米、各种草花57000余株。1989年8月建荷花池1个,面积600平方米。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