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51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邮电
分类号: F512.721
页数: 7
页码: 464-470
摘要: 本章内容介绍武清县在邮电领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机构体系。邮政服务方面,武清县设有多个邮政局和邮政支局,为居民提供邮件投递、包裹派送等服务。同时,县内还设有多个邮政储蓄所,为居民提供存款、取款等金融服务。电信服务方面,武清县有多个电信营业厅和服务站点,提供电话、宽带、移动通信等各种电信服务。同时,县内还有电信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总体而言,武清县邮电经济发展良好,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了便捷的邮政和电信服务。
关键词: 武清县 邮电 邮电经济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载:境内设河西务驿站,存马33匹,杨村驿站,存马34匹,传递官府公文、书信及接送官员。光绪四年五月十八日,清海关总署总税务司邮务办事处创办天津至北京骑差邮路,收寄公众邮件,境内设杨村、河西务两个中继站。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日本当局根据师团司令部的要求,于九月十日、十二日分别在杨村、河西务设邮政办事处,专为日军和日侨服务。翌年一月十日和七月十七日,河西务、杨村两处邮政办事处先后关闭。
  民初,县内有三等邮局3个,即县城邮局(宣统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建)、杨村邮局(1912年8月建)、王庆坨邮局(1915年7月2日建),下设落垡(所址在东马圈)、梅厂、崔黄口、大良、河西务、蔡村、黄花店、豆张庄8个邮政代办所。1920年、1945年天津电信局先后在落垡、杨村两处设电信营业处。解放前夕县城、杨村、王庆坨各有1个电话站。
  1948年底解放县城,接管邮局,设局长1名,业务、外勤工作人员5名。是年接管杨村邮局,设局长1名,有襄办、营业、市投、接车、杂役各1名,邮运2名;接管王庆坨邮局,设局长1名,营业、市投、接车、乡邮共14人,同时接管杨村、落垡电信营业处。电话站接管后直属县政府管理。1951年东马圈代办所改支局,设20门交换机1台,有话务员1名,办理长途话、报业务。翌年末,县邮政局由城关迁至杨村,改城关邮局为支局。是年增设崔黄口、河西务支局;11月,原属杨柳青邮区的王庆坨邮局划归武清,改为支局。1953年1月1日,县邮政局与电话站合并,6月1日又与电信营业处合并,组成武清县邮电局(局址在今建国路农业银行处)。是年增设南蔡村、杨村一支和大良3个支局,大良支局受理电信业务。1954年增设黄花店、梅厂支局。翌年设杨村二支局。1956年设大孟庄支局(1977年撤)、豆张庄邮电所。1957年于杨村火车站设邮电所(1968年撤),翌年11月,河北屯邮电所由香河县划入,是年增设石各庄、大碱厂邮电所。河西务、南蔡村、黄花店、崔黄口增办电信业务。1959年武清县与安次县邮电局合并,建武清县邮电局,下设办公室和话务、报务、机线、营业、封发、投递6个班组。是年9月邮电体制下放,财务收支、人事调动均由当地政府管理。翌年,各支局(不包括邮电所和代办所)下放到各公社管理,县局只负责业务指导。11月东洲微波站竣工启用(1962年3月划归天津电信局)。1961年武、安两县邮电局分设,恢复原制,体制上收,县局分设两地营业。在火车站附近设办公、会计室及支局,辖封发、投递、电话分机;原址设报务、话务和营业室。全局职工136名,其中县局56名。翌年大碱厂、河北屯邮电所撤销。1967年在新开东路建成新局址,房59间,分设的两部分统一迁入新址。1969年12月分设邮政、电信两局,电信局归县武装部领导。1972年恢复大碱厂邮电所。1973年12月邮政电信合并,由天津市邮电管理局领导,设办公室、财务总务室及邮政业务、电信业务、乡邮电信技术指导员。1977年恢复大孟庄支局,1978年设大黄堡邮电所,翌年设下伍旗邮电所。1982年设南楼邮电所及高村、双树、泗村店、陈嘴4个代办所(均于1988年撤销)。1988年首次实行局长负责制,翌年撤销一支局,其业务并入南楼邮电所。1990年5月在汊沽港乡六道口设代办所,10月汊沽港自办邮电所。是年,邮电局设办公室、计划财务科、总务供应科、邮政科、电信科及邮运、发行、封发、投递、机要、营业、市机、话务、载波、工程、机线、报务、电力、邮政储汇14个班组,辖梅厂、崔黄口、大良、河西务、南蔡村、城关、东马圈、黄花店、王庆坨、大孟庄、杨村二支11个支局和河西屯、下伍旗、大碱厂、豆张庄、石各庄、大黄堡、南楼、汊沽港8个邮电所及汊沽港乡六道口代办所,共有职工301名,其中县局201名。
  第二节 邮政
  一、邮路
  清初,京津驿路由县安平镇入境,经河西务、大王庄、寺各庄、大孟庄、砖厂、蔡村、马庄、刘庄、大顿邱、杨村、南北辛庄、庞家嘴入天津界,境内里程47公里。同时,可由县城(今城关镇)总铺起,东北12.5公里到河西务铺,又12.5公里至香河县城;西南17.5公里至东安县城(今廊坊境内);东南12.5公里至蔡村铺,又12.5公里达杨村铺,又南17.7公里至天津县桃花口铺。光绪二十六年,日军利用北运河从天津至北京间以水路运递邮件。不久,改为在杨村至天津间利用水路,杨村至北京间利用马车运递。
  解放前夕,境内有自行车邮路5条,即县城至东马圈8公里,杨村至宝坻50公里,杨村至香河45公里,杨村至崔黄口、大良35公里,王庆坨至葛渔城、码头18公里,计156公里;王庆坨至杨柳青步行邮路9公里,总计6条165公里。
  1952至1959年,县进出口邮件靠委办汽车和铁路邮车,乡村投递靠自行车。此间,有委办汽车邮路2条:其一,从杨村经南蔡村至河西务线(1956年改为汽车委办);其二,王庆坨支局邮件由天津至永清的长途汽车代办。自行车邮路8条:豆张庄至黄花店4公里,城关至北旺6公里,城关至东马圈8公里,杨村至梅厂13公里,杨村至崔黄口、大良35公里,杨村火车站至营业室,营业室至一支局、至二支局15公里,合计81公里。1963年10月1日,杨村至河西务邮路改发天津邮局津香(香河)邮车。1965年末,杨村至崔黄口、大良邮路由崔黄口支局用火车接发邮件。1969年杨村至梅厂改由三轮摩托车运递。1974年后,邮运和投递逐步改用摩托车。
  1985年境内除京塘公路沿线及王庆坨外,其它各支局、所的邮件均由县局统一组织邮运,每日往返1次,加快了邮件报刊运递速度。县以上的进出口邮件由天津邮电局津香汽车传递。1990年,全县有自办三轮摩托环行邮路5条,即杨村——梅厂——崔黄口——河北屯——下伍旗——杨村,杨村——大碱厂——大良——城关——东马圈——杨村,杨村——南楼——二支局——杨村,杨村——豆张庄——黄花店——石各庄——六道口——汊沽港——杨村,杨村——火车站,总里程323公里。
  二、邮政业务
  1.函件
  解放前,城关、杨村、王庆坨、落垡车站及主要集镇的邮局和代办所均办理平信及单双挂号业务,数量甚微。
  解放后,恢复和发展邮电事业。1949年县出口函件13.23万件。1952年起,各集镇陆续设支局或邮电所、代办所办理国内平信、国际平信、国内挂号和保价业务。1953年取消快递函件业务。1958年开办保价印刷品业务。1960年开办特种挂号信函业务。翌年停办装钞保价业务。1966年停办双挂号函件业务。1979年恢复回执业务和增办代收货价及代发广告业务。是年进口平信落地过戳过渡到机器操作。1986年恢复国际挂号、平信业务。1988年邮政业务增加快件传递。1990年取消回执和代收货价业务。是年进口函件311.93万件,是1949年的23.6倍。
  2.包裹
  民国期间,县内各局办理少量5公斤以下的包裹业务。
  解放后,包裹邮寄业务不断扩大,并按邮电部规定的包裹禁寄与限寄实行检查寄发。1951年停办代收货价包裹业务。1978年后,对农村乡镇企业和各专业户邮寄大宗商品包裹实行自购封装邮袋交寄。1979年恢复代收货价包裹业务。是年安装使用包裹收寄机和自动取包机。1981年增办乙类保价包裹业务。1986年后,商品包裹骤增,是年为47.16万件,占包裹总量的59.8%。1990年包裹总量9.74万件,其中商品包裹6.95万件,占71.4%。
  3.汇兑
  解放前,县内各邮局均办理少数款项汇兑业务,数量甚少。在只限于5元、10元、15元、20元、50元及100元的6项定额汇款中,县内最高只发到50元。
  1953年1月,汇款明确邮政汇兑属于个人汇款性质,并规定每笔以300元为限。1959年由票汇改为信汇,把普通汇款额提高为每笔1000元内。1962年起,汇款每笔又改为300元,超出300元的可分张开发。1981年增办高额汇款业务,最高限额为5000元,邮电公事汇款不限,最低限额1元。
  4.报刊发行
  解放初,在境内主要发行《河北日报》、《天津日报》、《河北教育》等报刊,以机关学校订阅为主,乡村则1村订阅1报,故发行量少。是时,邮政设点稀,投递区域大,投递到村需3至5日(包括报刊运输时间)。随着境内支局、所和代办所的增设及县内宣传工作的加强,自60年代,企事业单位订阅报刊的数量和种类逐年增加,全县农村亦发展到1村2报、3报。1982年11月县邮电局设报刊零售门市部,各支局增办零售、批发报刊业务,并出现少量个体零售亭,报纸和杂志发行种类达两千余种。1986年1月始,报刊实行多渠道发行,邮电局业务量下降。1990年发行报纸240种,杂志1007种。
  5.机要通信
  机要通信原称“军邮”。解放初,机要通信由县委管理,负责传递县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要文件。1956年县委于邮电局常驻2名机要员,负责转投、接发由火车运递的机要函件,同时开始办理收投县团级以上的各级机关机要业务(收取资费)。1957年县委派员(3名)充实邮电机要工作,并设置机要组。收投范围,除本县县团级以上(包括驻军)外,对各区乡机要文件,由机要人员送到各支局,由中共党员局长验收后交乡邮员代投。1986年10月1日始,县委、政府、人大、政协4机关县以下机要文件由自投改为邮电局机要组投递。
  6.集邮业务
  1982年11月,县邮电局营业室首办集邮业务,出售纪念、特种邮票。是年收入4753元。1986年收入7715元,1990年达到43575元。
  第三节 电信
  一、电话
  1.长途电话
  1920年落垡电信营业处有20门交换机1台,至北京线路1条。1933年京保(定)长途电话线路通过县城时,武清始架设电话线路,有城内各机关和各区及通往邻县话机29处。“七七事变”后,电线多被破坏,伪县知事王文琳为“推行政务,维护治安”,修复、新架设联乡及武安、武宝、武香联县电话132处。杨村电信营业处有30门交换机1台,至天津线路1条。
  1953年县邮电局成立时,长途、农话、市话无具体划分,共用两台交换机共50门,长话专用杆路30公里,线条60对公里,是年长途电话去话8870张。1957年去话量增到20900张,杆路无大变化。1958年安装单路载波机,1960年又增装12路载波机,线路通话紧张有所缓和。1980年后,又陆续增加12路载波机4端,长途磁石交换机增加5台共150门。1984年县局增设DD14型半自动设备,杨村可直拨天津市内各用户。1985年新增程控电路,翌年开办长途电话特快接续业务。1990年长途电话总数达到99条,其中省际电路5条,省内电路78条,程控电路16条,可直拨国内96个省、市用户及国际、港澳地区。是年长话业务23.87万张。
  2.农村电话
  解放初,建立武清地方电话。1949年架设县城至10个区电话线,并新建大良电话站。当时,全县农话有城关、杨村、王庆坨、大良电话站4处,计有交换机4台80门,杆路102公里,均属县人民政府管理的地方电话站。1953年地方电话站并入县邮政局。1958年大办农村电话。是年,国营农话杆路达到418.25公里,线条567.95对公里,农话交换机总容量460门,中继线路9条,交换点54处,其中国营8处,乡营46处,话机497部(其中农村402部),实现乡乡通电话。1962年各公社均安装单路载波机,各村队都安装了电话。
  1978年以后,随着城乡交流扩大,农话迅速发展。1982年全县农村磁石交换机9台850门,增设4席农话供电交换机两种1330门。1985年农话杆路发展到1057公里(其中国营246公里,乡营811公里),线条3280对公里(其中国营699对公里,乡营2581对公里),电缆53.6公里(其中国营24.1公里,乡营29.5公里),话机2044部(其中接入邮电局交换机的515部),农话中继电话121路,单程长1885.24公里,已形成了以县局为中心的农话通信网络。1990年全县34个乡(镇)全部进入市话网,农话杆路1235.5杆程公里(其中国营318.8杆程公里),明线线条总长度2694.2对公里(其中国营976.2对公里),电缆209皮长公里(其中国营88.4皮长公里)。
  3.市内电话
  1950年县人民政府迁至杨村,开始发展县城电话。1952年有交换机1台50门,话机30部,市话杆路1.5公里,线条1.9对公里。1958年杆路发展到9.4公里,线条11.6对公里,交换机200门,话机95部。1978年始装纵横制自动交换机1000门,翌年开通使用,安装话机358部,实现县城内电话自动化。1985年市话实占774门,话机765部,其中县委36部、县政府56部、人大7部、政协1部。年末,话机占有量为2.23部/百人。1986年始装住宅电话4部。1987年装设纵横制自动交换机1000门。1988年12月24日,市话进天津地区网,翌年增容纵横制自动交换机1000门。1990年市话实占2029门,话机3188部,市话杆路83.7公里,电缆67.92皮长公里,其中地下电缆12.4皮长公里,架空光缆27.1公里。
  二、电报
  解放前,境内设杨村和落垡(今东马圈支局)两个电信营业处,办理民用电报业务,电报传递利用话传。因资费昂贵,一般民众很少使用。
  解放初期,仍使用话传。1949年去报330份。1953年邮政、电信合并,加强电报业务,开始纳费公众电报,去报量增至1010份。1955年电报传递改为人工报机,1958年改为电报传机,去报量12500份。1978年换装国产55型电传机3部,有专用电路1条。1987年改用全电子电传机2部。1988年开办礼仪电报,翌年开办国际电报。1990年去报量达到87096份。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