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交通·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506
颗粒名称: 第十二卷 交通·邮电
分类号: F512.721;F632.721
页数: 28
页码: 443-470
摘要: 本卷内容描述了该地区交通和邮电发展的历程。境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自辽朝至清朝,该地处京畿,交通要冲,拥有水陆交通要道和多条公路。清朝光绪年间修建了铁路和公路,解放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道路修建和桥梁建设。目前,公路和铁路交织成网,交通四通八达。邮电方面,在清朝设有驿站和总铺,邮路线路递送邮件。民初设有邮局和邮政代办所,办理邮件和包裹业务。解放初成立县邮电局,发展迅速。目前已建立多个支局和邮电所,提供国内、国际邮件和快递服务,实现了电报电话通讯的全面覆盖。
关键词: 武清县 交通 邮电

内容

境属平原,交通便利。自辽迄清,“地处京畿,达八州之冲”,“当水陆之冲衢,洵畿辅之咽喉”。北运河为漕运要道,陆路交通有京畿大道,州县官道,行人高道。清光绪二十四年京津铁路过境通车,1921年京塘公路建成,穿境47公里。在杨村北口建成全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大桥。1925年境内已有公路12条,150公里。解放后,大规模铺路、修桥,纳入管护,1958年有公路28条,300公里。1990年有水泥、沥青混凝土、沥青渣油表面处治路面613条,总长1380公里。公路、铁路交织成网,四通八达。
  清代,在境内河西务、杨村设驿站,县城(今城关)设总铺,邮路6条。光绪年间,在杨村、河西务设骑差邮路中继站,始递公众邮件。民初在县城、杨村、王庆坨设邮局,有8个邮政代办所,办理函件和包裹业务。1920年设落垡电信营业处,始办民用电报电话。1933年始架设电话线路。解放初,成立县邮电局,邮电事业开始迅速发展。1958年全县各乡均通了电话。1962年各村均安装了电话。1990年邮电已发展到11个支局、8个邮电所和1个代办所,邮路5条计323公里,开办国内、国际平信、挂号、快件传递及汇兑、集邮、邮政储蓄业务,电报电话通达全国各省市及国际、港澳地区,全县34个乡镇电话全部并入市话网。
  第一章 交通
  第一节 公路
  一、机构
  解放初期,境内公路建设由县政府建设科统管,1951年建立河北省运输公司天津分公司杨村联运栈,管理专业运输,行政隶属县政府。1954年联运栈改为运输站。1956年2月,县成立交通科,编制7人,管理境内公路交通工作。专业运输仍由运输站管理,在各区镇成立10个初级运输合作社。1958年10月28日,交通科与杨村运输站、三河曾公路管理站合并,成立县交通运输局,设秘书、财务、路政、运输4室,统辖全县路政、运输。1962年在大碱厂建立县养路工区,是年于杨村北口建公路管理站,并在崔黄口、城关、梅厂、东马圈、河西务设养路费代征点。1968年8月县交通运输局与县手工业管理局合并,改称工业交通局。
  1971年8月26日又分设交通局。1974年1月成立国营武清运输公司。1978年建县公路工程队。1981年运输公司并入交通局。1990年交通局辖1个公路工程队,1个养路工区。下设小营、城关、河西务、大良、邱庄5个养路段,内辖35个专业养路道班,杨村、梅厂、崔黄口、王庆坨、大孟庄、东南行6个公路管理站,2个沥青热拌厂,下伍旗、大赵庄、河西务3个苗圃和杨村东货场、曹子里两个砂石料厂。公路运输设有1个运输站、2个运输公司、杨村及城关装卸队各1个,城关、东马圈、河西务、大良、崔黄口、梅厂、王庆坨、陈嘴8个运输管理站。全县公路交通运输均由县交通局统辖管理,有职工1526名,其中管理干部174名。
  1958年经天津市公安局农村保卫处同意,自行建立交通班,无警服,只佩戴袖标执勤,维护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1959年6月县公安局正式增设交通队,编制10人。1985年人员40名,设有事故、宣传、车管3个组和1个现勤班。1990年改为交通大队,增设6个现勤班和1个检查站,人员增至94名。
  二、公路建设
  清末,境内有1条驿路,14条州县大道,计272公里。
  民初,始修筑土面公路。1921年京津公路穿境,1936年境内共修筑土面公路12条,计148.77公里。1938年较大规模修筑、裁并公路,规定沿路村民于农历初一、十五两日为养护日。1945年有杨宝、津同、津通等公路32条,计382.52公里。
  解放前夕,黄落、武黄、黄张、黄城、黄邵公路因永定河泛滥被毁,其余公路因养护不善严重损坏。在32条公路中,除京津公路畅通外,其他土面公路仅10余条勉强通车。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对原有公路进行抢修、养护。1950年京塘国道、杨宝、津同省级公路和武孟、武廊、武落、武河、武桐、武旗、武黄、河利、黄王、孟良、良崔、崔梅、杨张、杨梅县级公路纳入管护。其余废路或还田,或降为大车道。以堤代路者,不视作公路。此后,结合农田水利工程调理了一些农村大车道,仅1956年春季两个月,全县即整修简易公路106.5公里,大车道275公里,裁并大车道485公里,施工土方为101万立方米,植行道树6.1万株,动用建勤民工8.6万工日(其中发动学生义务劳动6750工日),国家只投资454.5元。1958年境内公路已增至22条,计306.8公里。
  1966年始,境内公路建设向沥青路面方向发展。1978年在37条公路计396.3公里里程中,次高级以上路面占262.6公里。1983年遵照天津市关于“彻底改善农村交通面貌”的指示,经过3年,改造和新建县、乡级沥青渣油路面491公里。其中,1985年落实“为人民办十件好事”工作中,由天津市补助1251.8万元,县、乡自筹1042.2万元,铺筑油路181条,计367公里。是年末,全境干线公路11条,计204.7公里;县级公路12条,计151.7公里;乡村公路271条,计510.7公里;总计294条867.1公里。其中水泥、沥青混凝土、沥青渣油表面处治路808.4公里。1990年有干线公路12条,计208.250公里;县级公路14条,计174.587公里;乡级公路28条,计192.951公里;村级公路557条,计801.922公里;专用公路2条,计2.896公里,总计613条水泥、沥青混凝土、沥青渣油表面处治路面1380.606公里。
  1.京塘公路
  1921年建成通车,境内里程47.148公里,利用境内大部分驿路和少部分北运河堤筑成宽8米,高0.8-1.7米的黄土路面,路基下横设直径38厘米瓷管,用以沟通公路两侧的排水沟,行道两旁植柳树,同时于杨村北跨北运河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1座。
  1938年侵华日军为畅通运输,把通县到汉沟南柳滩路加铺4米宽的层卵石。1940年又改建成路幅宽40米,路基宽8-9米,路面宽3米,厚20厘米的水泥混凝土公路。1950年3月,由交通部公路总局京塘国道管理段直接管护。1952年平均昼夜交通量,汽车达480辆次,混合车辆3600辆次。1955年公路扩建成宽6米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跨龙凤新河建钢筋混凝土桥梁1座,于大沙河村盖1座旅客休息亭。竣工后,公路线型由三级提高到二级,汽车平均时速达50公里以上。1959年4月1日,路段管护移交县交通局。是年,在河西务、大孟庄、南蔡村、杨村拓建停车场。1974年县临时设京塘国道修路指挥部,与天津市政工程三队共同实施路面加宽工程,年度内完成杨村至汉沟8.3公里,路面由6米加宽至10.5米(杨村街内12米)。翌年,完成杨村至大沙河38.645公里,路面加宽至10米。为适应北京石化总厂大件设备运输需要,在龙凤河和杨村镇内北运河上各建钢筋混凝土大件桥1座,在杨村镇内新筑1.32公里大件绕行线(即京塘支线)。1976年7月地震,河西务段出现累计长600米、宽1至29厘米、断层高低差最大处达40厘米的长短不等裂缝,冒水翻浆,车辆受阻。道班养护工人3天全部抢复,畅通了抗震救灾运输。
  京塘公路历为京门陆海联运的交通要道,入境后又网络各线,交通量常年处于超饱和。1976至1979年,进行了包楼、定福庄等10大弯道改造工程。1986至1988年建成斜穿京山铁路的南北辛庄立交桥,并拓宽河西务街道。1989至1990年拓宽郑楼至天津引河桥段,畅通了天津经郑楼接京津塘高速公路的交通,车速可达80-120公里。
  2.津围公路
  是天津经武清、宝坻、蓟县、承德至围场的一条跨地区公路。由北郊区南王平入境,经北王平至梅厂交杨北路,在石梅扬水站过排污河大桥,再北,于小石庄会大黄堡路,出大杨庄于大宫城交津蓟铁路,抵崔黄口交杨崔路,转东至大赵庄跨青龙湾河入宝坻县,境内里程25.124公里。
  清代,从天津入境至宝坻的杨宝大道上,与今津围公路走向相仿,口外驼队、人行、车往,络绎不绝。
  1967年武清与天津市建设局郊区公路管理处组成“津崔国防公路施工所”,由县内出民工修建,1970年竣工,筑成北王平至崔黄口路基宽11米,路面宽6米的拌黑色碎石公路。总计施工土方36.3万立方米,建大、中桥各1座,小桥5座,植行道树2.6万株。新路在崔黄口东口与杨宝公路(时称津承公路)相交,并设3处道班养护。1978年杨宝公路崔黄口至青龙湾路段与津崔公路合并,命名为津围公路。杨崔段命名为津围支线或称杨崔路。因津围、杨崔两线交汇于崔黄口,单线入宝坻,车辆密度大,遂于1980年将崔黄口以东路段改建成9米宽拌黑色碎石路面。1989年将津围公路全线改造,拓宽为路基宽18米,路面宽16米的一级公路。
  3.京福公路
  北京至福州的跨省公路。由廊坊沿京山铁路北侧入境,在东马圈北交武落路,到豆张庄重复杨王路,过东南行村约1公里交京福支线,南转交小营铁路立交涵,跨老龙凤河、护路沟和永定河,过王石路、艾蒲庄,由渔坝口出县界入天津北郊前丁庄,计31.92公里。此线由先后修筑的3个路段合成:前丁庄至东南行村段,是1973年9月2日竣工的原京宁国道路段。1969至1970年跨越京山铁路线时,建成下穿式顶宽12米、净高4.7米、长13.3米钢筋混凝土立交箱涵1道。东南行村至豆张庄路段,是1957年县修杨村至豆张庄的6米宽沥青公路的重合段。1978年拓宽至路基宽15米,路面宽9米。豆张庄至安次区界,是1983年筑成的沥青路面,宽9米、长16.312公里(包括安次区2.432公里)。
  4.津同公路
  天津至大同跨省公路。由小三河曾入境,经王庆坨进廊坊市安次区,计7.226公里。1956年秋,县“秋工委员会”组织以工代赈民工整修加宽土路面。1958年交通部拨试验费,河北省主办,将该线铺成宽3.5米的沥青表面处治路面。1975年翻修重建时,因计划不周,仓促施工,加之竣工后交通量大,路面于翌年出现大面积松散,坎坷不平,勉强使用3年后,1979年又进行翻修。路基加宽至16-25米,改建成12米宽沥青混凝土高级路面。
  5.廊良公路
  西由廊坊市安次区直通大良,横贯境内中部,经城关交武落路,于大孟庄交京塘线,境内里
  程24.146公里。
  1936年和1942两年,修筑了县城至廊坊、县城至大孟庄、大孟庄至大良3条土面公路,分别称武廊、武孟、孟良公路。1950年3条公路列为县级管护。1956年汛期,全线合计5.23公里路段毁于特大洪水,在抢修中投入建勤民工1956个工日,施工土方4953立方米,抢修桥4座。1967、1968两年,城关至大孟庄10.3公里路段,铺成3.5米宽的沥青表面处治路面。继于1969年筑成城关以西至安次区界4.5公里长、6米宽的沥青表面处治路面。1972至1974年,投资20万元,将城关至大孟庄路面统一加至6米宽。1978年大孟庄至大良铺成宽6米沥青表面处治路面。廊良全线形成油面公路。经多年使用,孟廊路段凹凸不平,龟裂严重。遂于1987年将此段翻修成7米宽黑色碎石路面,并改造两处弯道。
  6.京津塘高速公路
  始建于1987年12月,由我国自行设计,是大陆上唯一按国际标准施工的高速公路。路基宽26米,为双向4车道全封闭、全立交式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20公里。经大王古庄、城关、白古屯、泗村店、南蔡村、东蒲洼、徐官屯、聂庄子、下朱庄8乡1镇,自西北向东南横跨县境。境内占地7217亩,里程43.75公里,占全线的31%,跨越河渠21道,公路8条及津蓟铁路。北京至郑楼段30.4公里,与京津公路相接,1990年8月建成,9月1日试通车。此段共建桥梁13座,分离式立交4处,通道34座,涵洞64道,于郑楼建喇叭型互通式立交和杨村收费站。
  三、交通运输工具
  1.人力车、轿
  明清及民国年间,主要有独轮木车、充气胶胎独轮车、脚踏三轮车、自行车和轿子。解放后除轿子外,其它仍沿用。其中自行车普及迅速,1974年已有78330辆,1985年增至26.3万辆,1990年达45.7万辆。
  2.畜力车
  清初及民国年间,主要有四辋车、花轱辘铁轴车、轿车,1938年始见胶轮马车。到1958年各村镇均有了胶轮马车,沿用至今。
  3.机动车
  1937年前后仅城关镇有一部私营客车,旋即停运。1950年全县仅杨村的京塘国道管理段有1辆载重汽车。1959年县供销社购进1辆黑色旧轿车,首次用于办公。随着全县经济发展,1974年后机动车辆迅速增加,1990年全县各种机动车7799辆。
  四、公路运输
  1.货运
  清代,境内京津、津宝大道上,口外驼队、过往镖银,以及外地山货和境内粮棉油酒等农副产品肩担车载,络绎不绝。民国时期,县内所产米面杂货不敷应用,由天津大宗输入面粉、大米、布、药材、瓷器、木材及杂货,出境棉花、小麦、花生、黑豆之类。当时,陆路交通有所发展,在县城(今城关)等各大村镇均有专业运输,农户大车也兼营拉脚,多受雇于各商号、货栈。单套、套半(1马1驴)大车载重少,主要活动在境内集镇、火车站和码头,双套大车往返天津、北京等较远地区。抗日战争期间,在东马圈集镇前街有11辆胶轮大车承担恒丰烧锅、隆泰粮栈运输,后街有15辆包运华昌、福德、福记货栈物资。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运费以玉米做标准计算,按载重、路程议价。解放前夕,双套马车由城关到天津一趟运价为玉米两石,到东马圈或落垡车站8至9斗。伴随运输,在各较大集镇设有脚行,受把头控制。杨村100余人,河西务、城关、上下园各30余人,黄花店、南蔡村、崔黄口、梅厂各20余人,计9处380余人,人员时有增减。
  解放初期,车辆、牲畜私有,分散在全县各地,多数用于农田,间或拉脚,少数从事专业运输。1953至1955年,平均每年由天津等地运回生产资料、救济物资、工业品和日用杂货16万吨,运往天津等市县的工业原料、土特产品3万吨,建材8万吨。1956年遇特大洪水,县人民委员会组织马车抗灾自救,8天时间运出积压在东马圈的100吨物资。北旺、城关、崔黄口、大良4个区不到1个月时间运出粮食、煤、麦种和副业原料5077吨,运回灾民急需物资200吨,解决了生产、救灾当务之急。是年,合作化运动后,全县工作重点转移到农田水利建设上,58.5%的专业运输大车归入农业,又因村镇副业生产、集市贸易及物资流通受到一定限制,致使到1968年,年货运量一直停留在1953年水平。1970年县工业交通局组织运输站、杨村火车站、县物资局、土产公司和银行合办联运。1974年后,县农业、企事业等部分机动车运输力量兴起,专业运输货源不足,联运于1975年8月解体。1978年起,以机动车为主的现代运输工具得到迅速发展,加速了县内外物资交流,冲出以往只限于京津两市的圈子,南下广州,北上内蒙,逐渐发展到全国各地。1985年全县货运量达4748.3千吨,周转量95502.2千吨公里,其中汽车运量分别占95%和98.6%,基本扭转了数千年靠人畜力运输的落后局面。1990年货运量为30826千吨,周转量425267千吨公里。
  2.客运
  1929年境内始有北平(今北京)“荣发”、天津“永顺”等私营汽车行的汽车相对运营河西务间。1937年前后,县人许鸿臣等4人合营1部丰田客车,往返县城(今城关镇)与落垡火车站之间,后因事故停运。同期,河西务人毕继善在天津开办“西通利”汽车行,运行天津与宝坻间,经县内杨村、大良、崔黄口。华北沦陷后,运输被伪“满洲国铁路局”和冀东日本侵略者的半军半官汽车运输垄断,民间运输日趋衰落。
  解放后,全县较大村镇均有人力脚踏三轮车,为群众搭乘火车、汽车及短途往来提供方便。汽车客营,主要由天津等县外地区承运。初期,仅杨村、大碱厂、南蔡村、河西务通车。1976年以天津市为主的外地客运在境内线路增到12条,日均客运量300人次。1981年县交通局第一运输公司购汽车2辆,首次开辟由下伍旗经大良、大碱厂、杨村至天津客运线,同时,天津、北京等地在境内客运线已达20条,通车32个公社,日均客运量600-800人次。1983年县交通局在杨村设中转客运站,并积极发展自身的客运事业,至1985年已有客车8辆,客运线5条。是年底,加外地联运线,全县客运线总计25条、130班次,日均客运量1300人次,全部乡和较大村庄都通了车,这是国营客运最繁荣的时期。1986年以来,个体车辆迅速发展,国营客运逐渐减少。1990年运营在县内和途经武清的有:天津长途汽车公司客车37辆,客运线11条;县第一运输公司客车5辆,客运线3条,其中包车2辆;县内79户共96辆客车,其中个体71户73辆,客运线32条,包车10户共12辆(个体7户7辆);天津市个体客车16辆,客运线7条,形成四通八达的客运网,极大地方便了城乡群众。
  五、公路养护
  日伪时期,规定沿路村庄为公路爱护村,在公路两侧立村名木牌,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两日整修一次公路。
  解放初期,沥涝频仍,县内侧重于雨后抢修和春秋两季普修,日常养护差。自1953年组织沿线8公里以内村庄分段养护,但实施效果仍不理想,雨季排水不畅,雨后泥泞难行。1957年8月,县人民委员会根据是年5月29日《河北省道路建勤实施办法》精神,规定距公路较远的社队在农闲季节负责整修和普修公路,靠近公路的社队以社为单位按民工建勤人数比例划分路段,树立界牌,负责日常包养。建勤民工与参加农业生产者同工同酬。10月,县内公路按国、省、县、乡四级分为道班养护、道班和群众共同养护、群众养护3种养护形式。年底,在津同、杨宝、武孟、武落、杨梅公路上,共组建8个群众养路队,人员139名(其中津同省道为道、群共养)。此后线路路况明显好转,汽车平均时速30公里。1962年成立县养路工区,下设城关、灰锅口、马道桥、大碱厂、黄辛庄5个道班,有专业工人32名,集体食宿养路代表工15名,在其他县、社级公路共有分散食宿养路代表工79名,平均每人养护公路1.1-1.4公里,在此期间,发动民工建勤整修地方道路仍占重要地位。1966年后,多数养路工人被抽调新建改建工程,分散食宿的养路代表工组织形式亦名存实亡。为加强公路小修养护,减少建勤大普修及与农事争劳力的现象,1969年重新组建城关、耿庄两个建勤代表工道班。1974年县内津崔、京宁、京塘、津承4个养路段下辖17个养路道班,养护着京塘、津同、津承(今杨宝)、杨北、孟廊、津崔(今津围)、京宁(今京福)7条干线公路,县交通局组建1个公路工程机械队,负责公路大中修及新、改建工程。1978年境内公路按必保干线、一般干线、县级公路、乡村公路四级养护,在养路费投资、人员配备等方面各有区别,并把公路养护建勤代表工改为长期临时工(或合同工)。其后,随着养路人员的增加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养路工区也能承担部分油路罩面、翻修等大、中修工程。
  1990年全县养路系统养护12条干线和14条县级公路,养护里程371.463公里。年公里养护成本:京塘等必保干线2825元,廊良等一般公路2052元,旗良等县级公路1286元,乡级公路300元。必保干线和一般干线平均好路率85%,县级公路平均好路率80%。
  六、养路费征收
  解放后,京塘公路由京塘国道管理局杨村管理段征收。1956年县内始征养路费。1976年1月1日起,按《天津市公路养路费征收暂行办法》,降低社会车辆征收费额,由以前每月每吨(车辆吨位)70元降为57元。1980年3月1日,《津革发(1980)26号文件》废止1976年的暂行办法,按《天津市公路养路费征收实施办法》,取消了“征费起点”的条款,扩大了征收范围。
  七、公路绿化
  解放前夕,境内仅京津路段有400余株残柳。
  解放后,在恢复旧路和兴修新路的同时发动群众绿化公路。1957年在主要地方道路上共栽植行道树8.931万株,保存率25.8%。1963年实行林木确权,确定养路部门管理津承、津同、京塘、杨北、孟廊公路行道树,乡村公路由沿线社队绿化经营管理,树木保存率明显提高。1981年对全县公路行道树进行彻底普查登记并确权发证。是年全县绿化里程338.43公里,共有乔木29.66万株、矮林31.8万丛。规定干线公路树权属于国家公路部门;县级公路树权,除旗良、武王等个别路段限期由原栽树社队进行一次性更新外,其余都属于公路部门。1982至1985年间,在津同、津围、梅丰、小王村等公路补植,在京福、杨六、苗圃路等公路新栽以及用毛白杨更新杨王路原有榆树等,共植行道树4万余株。1990年全县公路绿化里程415.86公里,共有行道树乔木28.67万株(公路财产树17.36万株),其中干线公路205.48公里,有树12.98万株,县级公路163.21公里,有树7.78万株,乡级公路46.86公里,有树7.88万株,专用公路0.3公里,有树301株。
  八、交通管理
  解放初期,县无交通管理专职机构,发生交通事故时,由县公安局治安股和县交通科、公路管理站共同处理。车辆日常安全监理仅有京塘国道路段,由京塘国道管理局杨村管理段监理员监理来往车辆,其他公路,县只负责路政管理。1956年在县人民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全县公路安全自查活动,其间修整了不合格的公路弯道和桥梁,整顿了公路要冲道口的摊点(限距公路5-10米以外摆摊),适当拆除了京塘公路行经杨村街道两旁的部分房屋,使公路达到必要的宽度。1958年县内自设交通班维护交通安全,处理交通事故。翌年6月县公安局成立交通队,公路交通管理始纳入正轨。1963至1966年,县交通局一度配备兼职监理员监理公路车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监理工作陷于瘫痪。1970年8月,根据党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的通知》,在县交通队重新设1名专职监理员。1972年11月20日,建立县革命委员会交通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管理全县交通安全工作。翌年3月10日设交通队,编制4人,负责安全管理,维护交通秩序并与交通局共同处理交通事故。1975年交通队正式设车管民警。1976年交通队检查车辆8000多辆次,纠正违章15000多人次,处理事故456起。1983年5月9日,交通队配备1辆交通现场勘察车。翌年1月7日,又配备了电台。2月6日,县公安局成立机动车安全领导小组。1985年交通队设有事故、宣传、车管3个组和1个现勤班,负责交通事故现场勘察、处理、驾驶员和机动车年度审检、公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及车辆安全监理等工作。1987年共纠正交通违章9874起。
  1988年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法》,对全县8751名驾驶员进行法规考核。在京塘、京福2条主要干线建立6个执勤岗亭,在河西务、王庆坨建立2个检查站。是年纠正各种交通违章73400起,罚款24万元。
  1989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县交通队采取多种形式教育群众自觉遵守法规,维护交通秩序,开展5次大规模统一行动,整治、清查违章占道,完善交通设施。1990年全县有各种交通标志195面,灯控路口6处,交通值勤亭6处,环行岛2处,人行护栏180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墩700米。
  九、交通事故
  解放后,随着公路机动车辆的增加,公路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1975年后,外地过往车辆增多,事故发生频繁。1985年215起伤亡事故中,外地机动车肇事208起,占事故总数的96.7%。
  近年,不断对公路拓宽改造,完善交通设施,交通工作重点是抓主干、保畅通、压事故,交通事故有所减少。
  第二节 铁路
  一、线路
  1.京山线
  清光绪三年始修唐山至开平段,二十二年天津至北京段竣工,是年七月天津至北京段修复线,穿境31公里,设杨村、豆张庄、落垡3个车站。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义和团抗战中扒毁境内线路,侵略军不得已沿京津大道北上。是年,铁路全线被英、日、德3国军队分段占领,年底修复,单线通车。1939年6月,线路被洪水冲毁3段,线路上水深2尺左右,行车中断。1943年京山铁路复建双线。1950年9月20日,凤河决口,高场洼的豆张庄至落垡火车站铁路线上水深0.5米,22日险情排除。1956年境内特大洪水,冲毁落垡至豆张庄一带铁路。是年施工大修,抬高路基,加厚道床。
  2.津蓟线
  1958年建单线,原属天津地方铁路,境内里程21公里,设曹子里、崔黄口2个车站。1965年1月1日,全线正式通车。1966年底,划归天津铁路分局。
  二、车站
  1.杨村站
  该站与京山铁路同时建成。当时,杨村是运河码头,建站后运输作用更为扩大。唐山的煤通过火车运抵杨村后,取道运河散至境内各码头,再用马车由大路运往大良、河北屯、崔黄口等地。
  现为三等站,设站长、客运、货运、运转4室,站内备有候车室、行李房、仓库、货场。正线2条,到发线3条,货物线2条,回转线1条,专用线3条(其中机场专用线内有股道2条)。货场分东、西2处,面积77750平方米。仓库4个,计795平方米。1979年因货场五道库房影响到发线而停用,现有3库712平方米。货场共设145个货位,装卸机械有门吊1台、卸车机2台,机械与人力混合装卸。1985年客运68万人次,日均装车3.07辆,承运境内土特产品、来料加工品、五小工业品及外贸储存,日均卸车36.4辆,主要是沙、石、木等建材及钢材、石油、煤、日用百货、粮、副食品。货物吞远大于吐,场库不够使用,无集结能力。1988年杨村镇自办货场1处,内设货物线3条,占地176665平方米。1990年始又对车站、货场进行改造扩建。是年客运24万人次,日均装车4.3辆,主要是粮食、化肥、服装、食品、皮鞋、绢花、土特产品等,日均卸车55.7辆,主要是沙、石、煤、灰、钢材、粮食、化肥、化工原料等。
  2.豆张庄站
  该站与京山铁路同期建成。四等站,设站长、客运、运转、营业4室,站内2股正线,1股货物线,货场面积650平方米,可存货800吨,人工装卸。1970至1984年平均年货物发送4000吨,主要是农副产品。1984年7月1日停办货运。1985年客运12万人次。1990年新站建成,投入使用。是年,发送旅客18万人次。
  3.落垡站
  该站与京山铁路同期建成。四等站,设站长、客运、运转3室,站内正线、到发线4条,货物线1条,货场2100平方米,可存货1600吨,人力装卸。1974至1984年,年均发送货物1.9万吨,以苇子、棉花为主;到达1.2万吨,以煤为大宗。1984年7月1日停办货运。1985年客运17万人次。1990年9月13日新站建成,开通使用。是年客运18万人次。
  4.曹子里站
  建于1964年,四等站,设站长、客运、运转3室,到发线2条,水泥砌石站台1个,客货通用,有货位50个,可存货3000吨。1985年日均上下旅客160人次,是年装车30辆,卸车100辆,主要承运当地土产、副业加工件和到站沙、石。1990年客运3万人次,装车4辆,卸车154辆,主要是到站沙、石,装卸靠人力。
  5.崔黄口站
  建于1964年,四等站,设站长、客运、运转3室,站内设3股道。1985年日均到发旅客180人次,年装车50辆,卸车750辆,煤、苇子、木材、土产和副业加工件为大宗运输货物,人力装卸。1990年客运4万人次,年装车18辆,主要为粮食,卸车356辆,主要是木材、土产、苇子、煤、沙、石。
  第三节 桥梁渡口
  一、桥梁
  清末,境内遗桥:凤河14座,筐儿港减河11座,计石桥16座、木桥7座、土桥2座。辛庄大石桥位于县城(今城关镇)通往河西务大车道上辛庄村西南,清乾隆五年由本地监生李志培募修。桥3孔,全长10米(由市尺折合,后同),高0.4米,石板与石柱榫接。因年久河身淤塞,1921年县知事唐肯主持复修,命三间房王荣监工,原样建成。六大庄桥位于六大庄村西南筐儿港新减河上,清同治十三年旧减河清淤时所建。为3孔木板桥,长12米(椴木排柱直径0.33米),宽3米、高2.5米,全部木结构。1929年被洪水冲毁,后由附近各村集资在村东又建6孔木桥,长30米、宽6米,5排木柱,每排6根,两端桥台由条石砌筑,比原桥略矮。1943年因战事需要由抗日游击队焚毁。
  解放前,除北运河杨村双龙桥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永久性桥梁外,其它均为石、木桥,且战事连年,修毁交错。1948年底,全县仅存13座。解放初,县内就地烧砖取材,先后在唐杨公路(今杨崔路)筐儿港河、马庄、大碱厂、杨梅路(今杨聂路)飞机场附近,孟廊路(今廊良公路)杨店、城关和杨村等地跨河建简支梁木桥或砖石台木面桥。1962年全县已有桥140座。1963年初,开始有计划地对旧桥、危桥逐个改造,是年,在武落公路半城村建成钢筋混凝土桥。至1976年,10余年间在津承公路(今杨崔路)、筐儿港河,京福公路永定河、龙凤河,津崔公路(今津围公路)排污河,武河路凤河西支、三间房,杨黄路(今杨王路)西柳行、豆张庄,京塘公路北运河及孟良、旗良、武落、武王、杨曹等公路跨河渠上,改建、新建石拱桥和双曲拱、板梁、T型梁等各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永久性大桥6座、中桥17座、小桥33座。至此,全县主要公路桥均为永久性桥梁。1977、1978两年,加固因地震受损的京塘公路龙凤河桥、杨村大桥、新开桥,津围公路小石桥、后苏庄桥,杨崔公路徐官屯、筐儿港、黄沙河、柳河沟和杨王路豆张庄等处永久性桥梁。1983年把在地震时勉强建起的豆张庄双曲拱桥改建成3孔组合式空心板梁桥。1990年境内共有公路大桥8座1457.2l延米,中桥27座1568.542延米,小桥83座1165.9延米,涵洞957道13153.16延米。
  附记 杨村大桥
  1921年修筑京津(今京塘)公路时,于9月在杨村跨北运河处建双龙桥1座,桥形为3孔下承式钢筋混凝土系杆拱,在中国公路桥梁史上是首次采用。由村长陆稚秋主持,聘请比利时人任总工程师主管工程技术,天津营造厂承造工程,当地雇用瓦木杂工,耗资墨银6.5万元。翌年二月竣工,时称“全国汽车路桥梁之冠”。桥3孔,每孔跨径长20米,全桥长60米,宽9.7米(中间车行道宽5.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1米),钢筋混凝土栏柱铁管扶手。下部为钢筋混凝土双排架墩,桥下净高6米,上部是下承式钢筋混凝土系杆拱,简支梁式木桥面板。由桥面至拱圈顶高3米,承活载5吨以上。桥下常水深3米,最大水深5米,相应水面宽35-50米。桥落成后,在桥南路西设1座护桥房,由路警管理,过桥收捐,除已纳月捐之汽车外,1辆大车过桥收铜元4枚,1头骡马收2枚,驴、牛收1枚,行人免费。1934年杨村绅士界以大桥拱圈象两条困龙,无首无尾,对本地风水不利为由,遂由义兴楼首饰店阎赞臣主办,各商号捐资,瓦工徐宝贤包修,在桥头两侧拱圈端头各加接龙头龙尾,此后称双龙桥。建桥50余年,一直畅通无阻。
  1972年为配合根治海河工程,北运河河道调直加宽,拆除双龙桥,在原桥附近重建新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3孔,全长89米,车行道10米,两旁人行道各1.5米,上部拱桁架,下部井柱灌注桩基础,荷载汽-20吨。10月10日开工,翌年6月竣工,建成后命名为杨村大桥。1977年施抗震加固工程。
  二、渡口
  清代,境内北运河段因漕运无桥,设主要渡口15处,即陈庄、九百户、蒙村店、三里浅、北蔡村、大王务、中丰庄、卞官屯、宝稼营、老米店、马家口、黄庄及杨村3处。1921年杨村建桥后,所设3处渡口取消。
  解放后,渡口附近群众为往来方便,仍沿袭使用。1957年6月26日凌晨二点,拾麦群众于黄庄渡口因超载沉船,79人中32人死亡。县人民委员会对沿袭使用的安全问题高度重视,是年始至1973年,除陈庄渡口外,均相继建桥。
  第四节 漕运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大都和北方各地“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境内河西务为漕运重镇,元至元二十四年设漕运总司,在河西务设十四仓。
  明朝设户部分司、巡司。正统元年钞关从天津移此,商货进京须由河西务领取红单进京交税,车舟辐辏,商民攒聚,有“京东第一镇”之称。
  清代,河道浅阻,船只行到杨村后,漕粮须用驳船倒运通州。从顺治四年至十四年境内官备驳船234只,凡漕粮入运河,驳船先期预备守候,待漕船到达后即刻倒运京仓。康熙三十九年废除驳船。雍正五年设北运河务关同知。光绪二十七年漕粮全部改折,停止漕运。
  民国时期,北运河航运基本为陆路运输所代替,境内河道仅见天津、通县等地少数过往船只,河西务、杨村、北蔡村等码头时有民船停靠,部分农副土特产和日用百货经此集散。
  解放后,县内为开发北运河杨村至天津航运及利用境内永定河等河道发展水上运输,曾于1960年5月至1962年5月间筹建两个航运站,但因河水盈涸无常及闸涵阻隔,到1964年5月停办。
  第二章 邮电
  第一节 机构
  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载:境内设河西务驿站,存马33匹,杨村驿站,存马34匹,传递官府公文、书信及接送官员。光绪四年五月十八日,清海关总署总税务司邮务办事处创办天津至北京骑差邮路,收寄公众邮件,境内设杨村、河西务两个中继站。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日本当局根据师团司令部的要求,于九月十日、十二日分别在杨村、河西务设邮政办事处,专为日军和日侨服务。翌年一月十日和七月十七日,河西务、杨村两处邮政办事处先后关闭。
  民初,县内有三等邮局3个,即县城邮局(宣统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建)、杨村邮局(1912年8月建)、王庆坨邮局(1915年7月2日建),下设落垡(所址在东马圈)、梅厂、崔黄口、大良、河西务、蔡村、黄花店、豆张庄8个邮政代办所。1920年、1945年天津电信局先后在落垡、杨村两处设电信营业处。解放前夕县城、杨村、王庆坨各有1个电话站。
  1948年底解放县城,接管邮局,设局长1名,业务、外勤工作人员5名。是年接管杨村邮局,设局长1名,有襄办、营业、市投、接车、杂役各1名,邮运2名;接管王庆坨邮局,设局长1名,营业、市投、接车、乡邮共14人,同时接管杨村、落垡电信营业处。电话站接管后直属县政府管理。1951年东马圈代办所改支局,设20门交换机1台,有话务员1名,办理长途话、报业务。翌年末,县邮政局由城关迁至杨村,改城关邮局为支局。是年增设崔黄口、河西务支局;11月,原属杨柳青邮区的王庆坨邮局划归武清,改为支局。1953年1月1日,县邮政局与电话站合并,6月1日又与电信营业处合并,组成武清县邮电局(局址在今建国路农业银行处)。是年增设南蔡村、杨村一支和大良3个支局,大良支局受理电信业务。1954年增设黄花店、梅厂支局。翌年设杨村二支局。1956年设大孟庄支局(1977年撤)、豆张庄邮电所。1957年于杨村火车站设邮电所(1968年撤),翌年11月,河北屯邮电所由香河县划入,是年增设石各庄、大碱厂邮电所。河西务、南蔡村、黄花店、崔黄口增办电信业务。1959年武清县与安次县邮电局合并,建武清县邮电局,下设办公室和话务、报务、机线、营业、封发、投递6个班组。是年9月邮电体制下放,财务收支、人事调动均由当地政府管理。翌年,各支局(不包括邮电所和代办所)下放到各公社管理,县局只负责业务指导。11月东洲微波站竣工启用(1962年3月划归天津电信局)。1961年武、安两县邮电局分设,恢复原制,体制上收,县局分设两地营业。在火车站附近设办公、会计室及支局,辖封发、投递、电话分机;原址设报务、话务和营业室。全局职工136名,其中县局56名。翌年大碱厂、河北屯邮电所撤销。1967年在新开东路建成新局址,房59间,分设的两部分统一迁入新址。1969年12月分设邮政、电信两局,电信局归县武装部领导。1972年恢复大碱厂邮电所。1973年12月邮政电信合并,由天津市邮电管理局领导,设办公室、财务总务室及邮政业务、电信业务、乡邮电信技术指导员。1977年恢复大孟庄支局,1978年设大黄堡邮电所,翌年设下伍旗邮电所。1982年设南楼邮电所及高村、双树、泗村店、陈嘴4个代办所(均于1988年撤销)。1988年首次实行局长负责制,翌年撤销一支局,其业务并入南楼邮电所。1990年5月在汊沽港乡六道口设代办所,10月汊沽港自办邮电所。是年,邮电局设办公室、计划财务科、总务供应科、邮政科、电信科及邮运、发行、封发、投递、机要、营业、市机、话务、载波、工程、机线、报务、电力、邮政储汇14个班组,辖梅厂、崔黄口、大良、河西务、南蔡村、城关、东马圈、黄花店、王庆坨、大孟庄、杨村二支11个支局和河西屯、下伍旗、大碱厂、豆张庄、石各庄、大黄堡、南楼、汊沽港8个邮电所及汊沽港乡六道口代办所,共有职工301名,其中县局201名。
  第二节 邮政
  一、邮路
  清初,京津驿路由县安平镇入境,经河西务、大王庄、寺各庄、大孟庄、砖厂、蔡村、马庄、刘庄、大顿邱、杨村、南北辛庄、庞家嘴入天津界,境内里程47公里。同时,可由县城(今城关镇)总铺起,东北12.5公里到河西务铺,又12.5公里至香河县城;西南17.5公里至东安县城(今廊坊境内);东南12.5公里至蔡村铺,又12.5公里达杨村铺,又南17.7公里至天津县桃花口铺。光绪二十六年,日军利用北运河从天津至北京间以水路运递邮件。不久,改为在杨村至天津间利用水路,杨村至北京间利用马车运递。
  解放前夕,境内有自行车邮路5条,即县城至东马圈8公里,杨村至宝坻50公里,杨村至香河45公里,杨村至崔黄口、大良35公里,王庆坨至葛渔城、码头18公里,计156公里;王庆坨至杨柳青步行邮路9公里,总计6条165公里。
  1952至1959年,县进出口邮件靠委办汽车和铁路邮车,乡村投递靠自行车。此间,有委办汽车邮路2条:其一,从杨村经南蔡村至河西务线(1956年改为汽车委办);其二,王庆坨支局邮件由天津至永清的长途汽车代办。自行车邮路8条:豆张庄至黄花店4公里,城关至北旺6公里,城关至东马圈8公里,杨村至梅厂13公里,杨村至崔黄口、大良35公里,杨村火车站至营业室,营业室至一支局、至二支局15公里,合计81公里。1963年10月1日,杨村至河西务邮路改发天津邮局津香(香河)邮车。1965年末,杨村至崔黄口、大良邮路由崔黄口支局用火车接发邮件。1969年杨村至梅厂改由三轮摩托车运递。1974年后,邮运和投递逐步改用摩托车。
  1985年境内除京塘公路沿线及王庆坨外,其它各支局、所的邮件均由县局统一组织邮运,每日往返1次,加快了邮件报刊运递速度。县以上的进出口邮件由天津邮电局津香汽车传递。1990年,全县有自办三轮摩托环行邮路5条,即杨村——梅厂——崔黄口——河北屯——下伍旗——杨村,杨村——大碱厂——大良——城关——东马圈——杨村,杨村——南楼——二支局——杨村,杨村——豆张庄——黄花店——石各庄——六道口——汊沽港——杨村,杨村——火车站,总里程323公里。
  二、邮政业务
  1.函件
  解放前,城关、杨村、王庆坨、落垡车站及主要集镇的邮局和代办所均办理平信及单双挂号业务,数量甚微。
  解放后,恢复和发展邮电事业。1949年县出口函件13.23万件。1952年起,各集镇陆续设支局或邮电所、代办所办理国内平信、国际平信、国内挂号和保价业务。1953年取消快递函件业务。1958年开办保价印刷品业务。1960年开办特种挂号信函业务。翌年停办装钞保价业务。1966年停办双挂号函件业务。1979年恢复回执业务和增办代收货价及代发广告业务。是年进口平信落地过戳过渡到机器操作。1986年恢复国际挂号、平信业务。1988年邮政业务增加快件传递。1990年取消回执和代收货价业务。是年进口函件311.93万件,是1949年的23.6倍。
  2.包裹
  民国期间,县内各局办理少量5公斤以下的包裹业务。
  解放后,包裹邮寄业务不断扩大,并按邮电部规定的包裹禁寄与限寄实行检查寄发。1951年停办代收货价包裹业务。1978年后,对农村乡镇企业和各专业户邮寄大宗商品包裹实行自购封装邮袋交寄。1979年恢复代收货价包裹业务。是年安装使用包裹收寄机和自动取包机。1981年增办乙类保价包裹业务。1986年后,商品包裹骤增,是年为47.16万件,占包裹总量的59.8%。1990年包裹总量9.74万件,其中商品包裹6.95万件,占71.4%。
  3.汇兑
  解放前,县内各邮局均办理少数款项汇兑业务,数量甚少。在只限于5元、10元、15元、20元、50元及100元的6项定额汇款中,县内最高只发到50元。
  1953年1月,汇款明确邮政汇兑属于个人汇款性质,并规定每笔以300元为限。1959年由票汇改为信汇,把普通汇款额提高为每笔1000元内。1962年起,汇款每笔又改为300元,超出300元的可分张开发。1981年增办高额汇款业务,最高限额为5000元,邮电公事汇款不限,最低限额1元。
  4.报刊发行
  解放初,在境内主要发行《河北日报》、《天津日报》、《河北教育》等报刊,以机关学校订阅为主,乡村则1村订阅1报,故发行量少。是时,邮政设点稀,投递区域大,投递到村需3至5日(包括报刊运输时间)。随着境内支局、所和代办所的增设及县内宣传工作的加强,自60年代,企事业单位订阅报刊的数量和种类逐年增加,全县农村亦发展到1村2报、3报。1982年11月县邮电局设报刊零售门市部,各支局增办零售、批发报刊业务,并出现少量个体零售亭,报纸和杂志发行种类达两千余种。1986年1月始,报刊实行多渠道发行,邮电局业务量下降。1990年发行报纸240种,杂志1007种。
  5.机要通信
  机要通信原称“军邮”。解放初,机要通信由县委管理,负责传递县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要文件。1956年县委于邮电局常驻2名机要员,负责转投、接发由火车运递的机要函件,同时开始办理收投县团级以上的各级机关机要业务(收取资费)。1957年县委派员(3名)充实邮电机要工作,并设置机要组。收投范围,除本县县团级以上(包括驻军)外,对各区乡机要文件,由机要人员送到各支局,由中共党员局长验收后交乡邮员代投。1986年10月1日始,县委、政府、人大、政协4机关县以下机要文件由自投改为邮电局机要组投递。
  6.集邮业务
  1982年11月,县邮电局营业室首办集邮业务,出售纪念、特种邮票。是年收入4753元。1986年收入7715元,1990年达到43575元。
  第三节 电信
  一、电话
  1.长途电话
  1920年落垡电信营业处有20门交换机1台,至北京线路1条。1933年京保(定)长途电话线路通过县城时,武清始架设电话线路,有城内各机关和各区及通往邻县话机29处。“七七事变”后,电线多被破坏,伪县知事王文琳为“推行政务,维护治安”,修复、新架设联乡及武安、武宝、武香联县电话132处。杨村电信营业处有30门交换机1台,至天津线路1条。
  1953年县邮电局成立时,长途、农话、市话无具体划分,共用两台交换机共50门,长话专用杆路30公里,线条60对公里,是年长途电话去话8870张。1957年去话量增到20900张,杆路无大变化。1958年安装单路载波机,1960年又增装12路载波机,线路通话紧张有所缓和。1980年后,又陆续增加12路载波机4端,长途磁石交换机增加5台共150门。1984年县局增设DD14型半自动设备,杨村可直拨天津市内各用户。1985年新增程控电路,翌年开办长途电话特快接续业务。1990年长途电话总数达到99条,其中省际电路5条,省内电路78条,程控电路16条,可直拨国内96个省、市用户及国际、港澳地区。是年长话业务23.87万张。
  2.农村电话
  解放初,建立武清地方电话。1949年架设县城至10个区电话线,并新建大良电话站。当时,全县农话有城关、杨村、王庆坨、大良电话站4处,计有交换机4台80门,杆路102公里,均属县人民政府管理的地方电话站。1953年地方电话站并入县邮政局。1958年大办农村电话。是年,国营农话杆路达到418.25公里,线条567.95对公里,农话交换机总容量460门,中继线路9条,交换点54处,其中国营8处,乡营46处,话机497部(其中农村402部),实现乡乡通电话。1962年各公社均安装单路载波机,各村队都安装了电话。
  1978年以后,随着城乡交流扩大,农话迅速发展。1982年全县农村磁石交换机9台850门,增设4席农话供电交换机两种1330门。1985年农话杆路发展到1057公里(其中国营246公里,乡营811公里),线条3280对公里(其中国营699对公里,乡营2581对公里),电缆53.6公里(其中国营24.1公里,乡营29.5公里),话机2044部(其中接入邮电局交换机的515部),农话中继电话121路,单程长1885.24公里,已形成了以县局为中心的农话通信网络。1990年全县34个乡(镇)全部进入市话网,农话杆路1235.5杆程公里(其中国营318.8杆程公里),明线线条总长度2694.2对公里(其中国营976.2对公里),电缆209皮长公里(其中国营88.4皮长公里)。
  3.市内电话
  1950年县人民政府迁至杨村,开始发展县城电话。1952年有交换机1台50门,话机30部,市话杆路1.5公里,线条1.9对公里。1958年杆路发展到9.4公里,线条11.6对公里,交换机200门,话机95部。1978年始装纵横制自动交换机1000门,翌年开通使用,安装话机358部,实现县城内电话自动化。1985年市话实占774门,话机765部,其中县委36部、县政府56部、人大7部、政协1部。年末,话机占有量为2.23部/百人。1986年始装住宅电话4部。1987年装设纵横制自动交换机1000门。1988年12月24日,市话进天津地区网,翌年增容纵横制自动交换机1000门。1990年市话实占2029门,话机3188部,市话杆路83.7公里,电缆67.92皮长公里,其中地下电缆12.4皮长公里,架空光缆27.1公里。
  二、电报
  解放前,境内设杨村和落垡(今东马圈支局)两个电信营业处,办理民用电报业务,电报传递利用话传。因资费昂贵,一般民众很少使用。
  解放初期,仍使用话传。1949年去报330份。1953年邮政、电信合并,加强电报业务,开始纳费公众电报,去报量增至1010份。1955年电报传递改为人工报机,1958年改为电报传机,去报量12500份。1978年换装国产55型电传机3部,有专用电路1条。1987年改用全电子电传机2部。1988年开办礼仪电报,翌年开办国际电报。1990年去报量达到87096份。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