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活资料购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47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生活资料购销
分类号: F727
页数: 5
页码: 377-3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日用工业品在境内的销售情况,包括布匹、针织品、日用百货、五金交电、日用杂品、肉类、禽蛋等。其中,布匹品种增多,化纤布逐渐增加;针织品经营品种也逐年增加,纯毛、化纤、真丝等织品逐渐流行;日用百货品种也逐年增加,如化妆品、装饰品、儿童玩具等;五金交电商品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集体、个体购买交通工具及电料、电器等发展迅速;日用杂品中,铁锅、陶瓷制品、取暖炉具、夏凉商品等年销量有所下降,但仍有销售。同时,文中也介绍了肉类、禽蛋等商品在境内的销售情况。
关键词: 武清县 商业 生活资料

内容

一、日用工业品
  1940年县城厢有商号159家,其中杂货铺25家,布业21家,鞋业、棉线、首饰业共7家。年内行销棉布2万尺。民间日用小百货常有货郎担挑走街串巷,方便于民。
  1.布匹
  解放初,集市仍以销售土布、土线为主。布铺经销机织平纹布,主要以青、蓝、白等色布为主。1952年国营商业相继建立了花纱布公司和百货公司。50年代布匹经营主要有:标准布、色织布、亚麻布、斜纹、咔叽、华达呢、灯芯绒等。1956年第四季度棉花统购后,开始发放布票,实行计划供应,当时以斜纹、咔叽等中档耐穿的布匹畅销。60年代,增加人造棉织品,少收布票,极为畅销。70年代各种化纤布增多,涤棉每尺布票供应3尺,为畅销商品。80年代市场开放,棉、毛、丝、化纤各种布匹投入市场。1984年布票使用废止,各种布匹可自由选购,中、高档布匹较为畅销。
  2.针织品
  解放前后,境内市场主要销售土纺手巾和土线袜子,供销社建立后开始经营毛巾、细线袜子、汗衫、背心、床单等,三年困难时期货源紧张,1960年始行凭票供应,70年代增加尼龙、锦纶织品,免收布票。80年代增加各种纯毛织品、化纤织品、真丝织品、纯毛线、各种针织衣裤、软缎被面、床上用品等。1980年相继取消部分商品票证,到1984年全部废止。
  3.日用百货
  50年代主要经营搪瓷制品、肥皂、针、线、胶鞋、牙粉、化妆品、暖水瓶等。60年代增加塑料制品、铝制品。70年代皮鞋、手表、缝纫机逐年增加。80年代各种化妆品、装饰品、儿童玩具换代品种逐年增加。
  4.五金交电
  解放后,随着交通、电力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五金交电商品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1952年初建百货公司,五金交电商品由百货公司经营,仅有民间使用的小型五金工具及配件。1958年后,由于农业机械化、电力化的发展,增加了各种专用五金工具及配件的种类,电料、电器也有销售。1962年县城建立五金公司,1970年再与百货公司合并。1979年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崛起,集体、个体购买农机、摩托车、汽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日增,各种电料、电器(如收录机、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等)发展到家家户户,五金交电商品经营空前发展。1986年县城建立五金交电商场,经营零售兼批发业务。1990年境内集体、个体开办的五金交电商店124家,经营者800多人。
  5.日用杂品
  (1)铁锅 1973年前由胜芳调入,是年划归天津市后,由天津锅厂调入。50-60年代以印锅销售为主,70-80年代印、吊、筒锅销售平衡,年销量历年在6万口左右。
  (2)陶瓷制品 碗、盘、壶、盅等陶瓷制品年销量在百万件左右,1990年降至40万件。粗瓷主要从唐山调入,细瓷采购于全国各地。
  (3)取暖炉具 60年代民间冬季取暖大部用黑铁薄板制作,以烧煤球为主。70年代后,逐步发展为铸铁炉子,使用烟筒。各型炉子、烟筒均由天津调入。年销售炉子万余个,烟筒10万余节。
  (4)夏凉商品凉席,供销社每年由南方产地采购,年销售量在3至5万片之间。近年亦有南方商人来境内串村销售者。草帽,80年代以前市场销售以蘑菇草帽为主,年销售量3至5万顶。近年地产工农草帽(麦莛编制)大量投放市场,由厂家直接经销,供销社销量很少。
  1.肉类
  境内农户以养猪为家庭副业,除自食外,余者在市场销售。1955年建立食品公司后,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养猪业的措施,促进了猪只发展。1958年前后生猪收购在4000头左右。后十余年大力贯彻“队繁户养、队户并举、以户养为主”的精神,使养猪业得以发展,年收购量达3-4万头,除县内自销外,部分调入市内。1976年,调整了养猪政策,猪只大有发展,年收购量达12万头。为了便于猪肉销售,增设了销售网点,年销售量达5.8万头,其余调市。1979年市场开放,开展多渠道经营,1990年供销社收购6.9万头,境内销售1.1万头,其余调市。
  农户喂养牛、羊的数量较少,经销牛、羊肉者,多从外地购进牛、羊屠宰后卖肉,亦有直接从外地购进牛、羊鲜冻肉,在境内销售的。
  2.禽、蛋
  1977年前,养鸡以农户小型散养为主,年鲜蛋收购多在250吨左右,除非农业人口定量供应外,少量调市。是年,供销社建立种鸡厂,支持发展集体或个体群养,多者达数千只。1978年收购鲜蛋834吨,1985年收购鲜蛋9830吨。是年后开放鲜蛋市场,部分养鸡大户与市直接签定购销合同,供销社鲜蛋收购量逐年减少,1990年收购4533吨。鲜蛋销售只限于非农业人口的政策性供应,年供应量1-2百吨。近两年完成调市任务后,余者对城镇非农业人口实行定量供应,每半年在600吨左右。1990年每半年达917吨。
  禽类商品原由供销社代市收购,1985年不再代市收购。需求由市场调节,亦有小贩由境内贩往市区。品种有鸡、鸭、鹅、鹌鹑及雀类。
  3.水产类
  境内河流纵横、泊淀棋布,水产品主要为各种鱼类。解放前后,坑塘亦产少量虾、蟹,多为自产自销。
  解放初,水面84.2万亩,连年积涝,多鱼,治鱼者众多。1954年县内渔业劳动力达9000人,总产值119万元。或运往京、津,或地产地销。1956年供销社始收购鲜鱼,是年收购4700担。1959年出现村、队集体捕捞队。1960年后,大部分水面被改造,鱼产逐年减少,供销社不再收购。近年乡、村多建有鱼塘,有专业户经营。
  城镇非农业人口节日供应鱼,每年供销社由(地区)市调入部分海鱼,实行定量供应。多时4-5百吨,少时1-2百吨。市场开放后,自由购销。
  4.蔬菜
  境内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大白菜为境内历史久、产量高、产区广的蔬菜品种。供销社每到收获季节组织收购外调,远销东北地区。近年来大部供应市区,数量在2-4千吨。1974年至1985年间供销社曾在县城设蔬菜门市部。80年代市场开放后,蔬菜市场繁荣。集贸市场、较大村庄整日有菜农、菜贩摆摊售菜。黄瓜、豆角、西红柿、青椒、蒜苔、菜花、芹菜、鲜菇等青细蔬菜长年有售。索庄萝卜远销香港。其他季节性蔬菜,多是菜农自产自销,或当地销售、或运往市区销售。菜商观蔬菜市场行情,或由市区贩入境内、或由境内贩往市区,平抑了市场价格,繁荣了蔬菜市场。
  5.水果
  苹果、桃、梨、葡萄等水果近年境内较有发展,年总产达1000万公斤以上,多为自产自销。供销社每年销售地产水果600万公斤。
  西瓜在境内产区广、产量高、品质好,少量境内销售,主要销往京、津。近年东北地区亦有人来境内贩运。
  供销社每年从南方调进桔子、香蕉、甘蔗等水果投放市场。改革开放后,发展多渠道经营,供销社销量逐年下降,1990年仅销售47万公斤。
  6.其他副食品
  其他副食品类繁多,糕点除近年天津祥德斋、桂顺斋在县城设有专点外,主要销售当地产品。近年,境内食品工业有较大发展。饮料、罐头除本地销售外,还销往外地,地产芦笋罐头是津门特产,远销国外。其他如食糖、酒类、调料,除销售当地产品外,采购于全国各地。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