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部门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45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部门工业
分类号: F427.21
页数: 5
页码: 355-359
摘要: 这段文本主要介绍了商业局办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各个工厂的情况。其中提到了杨村轧花厂、东马圈轧花厂、食品厂、酿酒厂等老厂,也提到了联办厂、饲料、塑料制品、多味瓜籽、腈纶毛衣、服装制帽等新厂。还介绍了酿酒业的历史和更新换代、植物油厂的建设和改造、轧花厂的扩建和新增设的脱绒机、食品厂的合并和工艺革新等情况。此外,还提供了各个工厂的规模、设备和人员情况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数据。
关键词: 武清县 工业经济 部门工业

内容

第一节 商业局办工业
  1952年杨村轧花厂建立,干部职工40余人。1974年,县供销社仅有杨村轧花厂、东马圈轧花厂、食品厂及酿酒厂。各基层供销合作社相继办起糕点、酱油、醋等小型食品加工厂。1978年后,在更新扩建老厂的同时,又兴办一批新厂。1985年饲料、塑料制品、多味瓜籽、腈纶毛衣、各种拉花、服装制帽等行业的工厂达33个。其中联办厂14个,产值70万元,盈利8.5万元。1990年商办企业发展到49个,固定资产1163万元,年产值3599万元,获利润188万元。
  一、酿酒
  清代,即有“东路烧酒”,销路甚广。其味甘醇,为贡品。民国时期,酿酒业是县内最大的作坊业。1937年前,年均酿酒30余万斤,畅销京津之间。解放前,有杨村“庆和涌”、“庆丰涌”、城关“泉顺涌”、崔黄口“德盛涌”、“庆丰泉”及蔡村、梅厂、河北屯、黄花店、河西务(设在押虎寨)8镇11家烧锅,从业400多人。用当地产优质高粱,以“九池八天一排单烧法”,日投料6万斤左右,产老窖大曲酒近万斤,其中甑流(高醇度酒)为最佳。作坊大多是后厂前店,批零兼营。以当地销售为主,也运销京津等地。旺季产不胜销,淡季略有存余。解放前夕,酿酒业相继停产、转业、更迭变化。
  解放后,县政府即接管城关泉顺涌酒厂。时值洪沥为害,粮食歉收,酿制量实行计划控制。1953年此厂并入天津地区廊坊酒厂,县内制酒业中断。
  1958年,杨村供销社和食品厂先后建起酒厂。用高粱秸和其它代用品为料酿造,因设备、技术、原料所限,产量很低,成本高,1961年停产。
  1974年10月县投资3.65万元,用仓库作车间,抽调10余名职工,雇用30名临时工,成立两个酿酒班,以“老五甑”工艺流程试酿白酒。翌年7月,天津市财政局拨款10万元更新设备,扩建成厂。年产运河大曲、高粱白酒365吨,上缴税金24万元。1979年,人员发展到129名,产酒818吨,上缴税金92万元。
  1980年,为适应市场需求,产品更新换代。实行广泛的技术革新和设备机械化,聘请制酒专家,以先进工艺生产出浓香型大曲酒;包装精制,投放市场,行销到深圳特区,一时畅销,供不应求。年度总产1018吨,上缴税金122万元。此酒先称“运河特曲”、“运河酩”,注册商标后定名“园春特曲”、“园春酩”。1985年与南开大学化学系签约,以“去浑浊树脂法”技术再创高档低度“园春液”优质新品种。建厂11年来,酿酒总量达6536吨,为国家创税利770万元。1986年后,酒类市场竞争激烈,1987年下半年改建植物油厂,仅保留一个制酒车间。
  二、植物油厂
  1987年由酿酒厂改建。投资115万元,更新了榨油浸出设备。1988年投产,是年创产值400万元,获利润51万元。到1990年,有固定资产413.8万元,厂区面积2000平方米。有职工145人,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获利润70万元。
  三、轧花
  1952年县供销社在杨村建立轧花厂。当时只有单人操作的32寸皮辊轧花机40台,用柴油机带动。手工打包机1台。除厂长、会计、保管4名固定人员外,其余都是季节工人。1953年,在城关和东马圈先后建立两个与杨村规模大体相似的轧花厂。3个轧花厂,担负全县的棉花加工任务。
  60年代,轧花厂分别在杨村和东马圈火车站附近,重新选址扩建。各装备80片锯齿电动轧花机2台,电动双箱打包机1台,设备达到国家轧花行业最先进水平。并将城关轧花厂并入东马圈轧花厂。为扩大效益,实现棉籽再加工,杨村、东马圈两轧花厂各增设4台脱绒机,进行棉籽脱绒。
  1984年县内棉田面积增加,产量猛增,县供销社投资56万元,在大孟庄修建1座轧花厂。配备80片锯齿轧花机3台,双箱打包机1台,当年投产。1985年底,全县3个轧花厂共占地79297平方米,建筑面积13182平方米,有职工277人,其中固定工71人,季节工206人。生产资金10万元,固定资产203万元。年加工皮棉4307吨,生产短绒425吨,获利26万元。是年后,不断更新设备,扩建厂房。1990年厂区占地面积83114平方米,固定资产240万元,拥有职工91人,年产值1170万元,利润7万元。
  四、食品
  杨村食品厂,是县办食品工业的唯一厂家。1956年由杨村镇供销社所属食品厂和仍保持分散产制的合营酱园、糕点作坊合并而成。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加工。日产中式八件、桃酥、月饼、蛋糕等糕点和酱醋及咸萝卜等少数品种的腌制品千余斤。在境内销售,年经济效益5至6万元1980-1990年供销社系统商办工业主要状况表左右。1958年县供销社投资4万余元,添设粉碎、和面机,改装为电动碾磨等。对生产工艺做了相应的革新,同时招收工人40余名,增加了水果糖、酱豆腐、淀粉、代乳粉、饴糖等新品种,主要产品增长近1倍。
  为了适应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市场需求,1978年在杨村镇南楼建立新厂,设酱油、制醋、糕点车间及仓库、供水等设施。年底迁至投产,采用电烤箱、化学酿制等新工艺。
  1985年全厂占地2.46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777.6平方米。拥有职工164名,生产资金113.5万元,其中固定资金96.2万元。年产值167.5万元。年产各式糕点618吨,酱油1750吨、汽水6.3万箱。产品销路由县内扩大到香河、宝坻、蓟县、廊坊等县、市。1990年有固定资产136.14万元,职工152人,产值198.5万元,获利润10万元。
  第二节 粮食局办工业
  一、粮油加工
  1.碾米
  1958年前,县内所需大米、小米主要依靠调入,高粱米则委托附近碾房加工。1958年下半年,粮食局在杨村直属库院内始筹粮谷加工厂。建机米车间一座,建筑面积280平方米,河北省工业厅拨给天津老厂旧碾米机2台,翌年初竣工投产。主要加工本地稻谷,班产大米4吨。1961年设备全部更新。1964年为完成出口大米任务,提高大米精纯度,进一步调整工艺流程,更新设备。1975年水稻种植面积缩小,南方籼米大量调进,机米车间更换设备,转产高粱米。1977年再度恢复大米生产。1983年因粮源不足停产。
  2.制粉
  1958年筹建面粉厂,翌年春竣工投产,日产面粉5吨。是年,南蔡村、崔黄口、城关等8个中心粮站,相继建起小型面粉加工厂。后因资金短缺,长期亏损,于1962年全部停产清理。
  1961年粮食局将仿苏式仓库半幢,改为新面粉厂车间,增加30英寸新磨粉机2部,日产面粉15吨。同时,还可转换生产富强粉、全麦粉、玉米面等各种面粉。1963年起,开展代农加工业务,以原粮兑换成品粮,合理收取加工费。每年代农加工面粉2-3百万斤。1965年改革平筛工艺,提高生产能力20%。1979年更新鼓风机后,功效进一步提高。
  1981年国家投资.57.6万元,在原址新建面粉楼1幢,建筑面积1170平方米,4个砖筒仓,储存原粮250万斤,成品粮库容量为100万斤。1983年1.1月竣工投产,日产面粉90吨。在满足县内面粉供应的同时,还为大港区、西郊区、静海县加工富强粉和普通粉的业务。是年,杨村粮谷加工厂更名为粮食局面粉厂。1985年,职工由建厂时的34人增至60人,固定资产总值由10万元增到128.69万元,27年共为国家创利352.88万元,年人均提供利润2876元。翌年,该厂生产的标准粉被评为市优产品。
  1990年6月完成面粉工艺改造,实现等级粉生产,标准粉评为全市第一名。厂区面积8692平方米,年产量16700吨,创产值612万元,利润10.6万元。
  3.榨油
  1984年初,北蔡村粮站首先建起1家小型油坊。生产的小磨香油色味皆佳,为县内名产。此后,大孟庄、后巷、大碱厂3个粮站,相继建起油坊。各油坊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既批发,又零售;既现钱交易,又可以料换油;既有议价,也有平价;既坐等成交,又下乡串村。两年为国家创利润4.76万元。1990年北蔡村香油坊有职工15人,年产值28万元,利润5万元。
  二、饲料加工
  1959年粮食局在杨村直属库东南隅,建起小型饲料加工厂1座,因粮源短缺,未投产即下马。在此之前县内没有饲料加工业。1960年后,各村相继购买了粉碎机、打浆机,将作物秸杆、谷壳、青草及水生植物等,粉碎打浆后,再掺加精饲料用于喂猪,蛋鸡一直以各种原粮及谷糠作为饲料。
  1978年后,家庭养殖业迅速发展,饲料需求量锐增。1979年在费庄草库院内,修建小型饲料车间1座,安装粉碎机1台,翌年正式投产,班产混合饲料20吨,全年加工2.35万吨,创利润2.62万元。1981年11月,国家投资10万元,在原有饲料车间东侧,兴建1座专门生产鸡饲料的车间,内装粉碎机两台,混合机两台,班产混合饲料30吨。同时对原有饲料车间设备进行了完善,专门生产猪饲料。1980年至1985年,职工人数由20人发展到107人,总计生产混合饲料9.74万吨,利润258.92万元。
  1984年国家投资203万元,在大孟庄兴建1座现代化的饲料加工厂,占地面积31.7亩,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全部自动化,电子自控,内装粉碎机两台,混合机1台,自动化装置1台,班产饲料40吨。1985年8月试车,运行良好。翌年3月验收合格投入生产。1988年产饲料58029吨,产值2196万元,获利润147万元。1990年产量63800吨,产值2300万元,亏损981万元。
  第三节 农机局办工业
  1961年底,八一拖拉机站设1个机修车间,有人员32名,设备8台,担负拖拉机中小修理和油泵测试。1971年在杨村镇南建成八一农机修造厂。1985年,年修各种型号拖拉机、汽车300台(辆),检修500台(辆),能批量生产拖拉机曲轴等各种农机配件。1988年实行承包责任制,将原8个车间划为8个分厂,原车间主任为分厂厂长。1990年产值105万元,亏损25万元。
  第四节 城建委办工业
  一、武清县搪瓷厂
  建于1985年,属县第二建筑公司,有固定资产40万元,职工55人,其中正式职工37人,临时工18人。主生产搪瓷鸡用食水槽、烟筒、冲压件等。1990年产值123万元,获利润2万元。
  二、武清县第一建筑公司制锁厂
  建于1987年7月,固定资产6.87万元,有职工65人,其中临时工52人。厂区占地面积540平方米,建筑面积521平方米。主要生产40毫米和60毫米主力牌门挂锁。建厂至1990年总产值126.96万元,获利润27.47万元。
  三、武清县第三建筑公司水泥构件厂
  建于1986年。厂区占地面积10251平方米,生产场地面积9200平方米,固定资产56.3万元,有职工52人。主要生产预应力水泥楼板及部分小型水泥构件。1990年产值58万元,亏损4万元。
  第五节 劳动局办工业
  一、豪华毛衣厂
  建于1986年10月,厂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固定资产8.05万元,有职工50人。主要生产毛衣。1990年产值53万元,获利润3万元。
  二、津劳油类加工厂
  建于1989年4月,固定资产0.2万元,有职工13人,主要生产蓖麻油酸。年产值80万元,获利润6.7万元。
  第六节交通局办工业
  一、沥青热拌厂
  1980年在天津第一沥青厂支援下,建立1座小型沥青热拌厂,翌年投产使用。实现石料过筛、计量、加热、提升、供油、拌和等全部机械化,台班产量可达百吨。
  二、汽车修配厂
  1978年建立汽车修配厂。1985年人员117人,工种和设备齐全,车、钳、铣、刨、磨、钻、焊基本机械化,是县内汽车修配的最大厂家。1990年有职工110人,产值93万元,获利润8万元。
  三、神宝化工厂
  1985年10月由装卸队组建,有职工31人,固定资产3万元。主要生产85-10F型消泡剂。1986至1990年累计产值62.5万元,获利润13.3万元,上缴税金5.67万元。
  第七节 教育局办工业
  校办工业始于1958年,主要从事柳编、草编等手工业。1982年有工厂17个,计26个车间,生产6种产品。总产值33.53万元,利润9.77万元。1983年工厂增至27个(小学3个,中学24个),产值67万元,利润16万元。至1985年工厂共达59个。1990年工厂达143个,从业教职工185人,临时工1732人,产品达230种,产值3863万元,利润709万元。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