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45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发展
分类号: F427.21
页数: 3
页码: 340-34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武清县在清朝至解放前,黄蜡、绢花、草帽、苇编、木器等手工业已盛行,地毯、杨村糕干、梅厂绢花为名特产品。解放初,农村办起家庭副业,后形成社队企业。1978年后,农村实行新经济政策,社队企业迅速发展。1984年,出现社员联营企业。1990年,乡镇工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关键词: 武清县 乡村工业 工业发展

内容

早在清康熙至光绪年间,黄蜡、绢花、草帽、苇编、柳器、木器等手工业即已盛行。县内的地毯、杨村糕干、梅厂绢花已为名特产品,行销华北。1940年县内有杨村庆丰涌、城关泉顺涌、崔黄口德盛涌等11家酒厂,共400多人,取当地高粱为主料,日投产6万斤,产酒近万斤,销往京津等地。解放前夕迭为停业。酱、醋、糕点等食品工业在城关、杨村、河西务、王庆坨、蔡村等集镇仍有作坊。
  解放初,连年水患,为生产救灾,农村办起了织席、打苇帘、熬硝、绣枕头、纳鞋底、纺棉线、织土布、缝纫、柳编等家庭副业。1958年后,农村分散经营的一些家庭副业,由公社或生产队经营,开始形成社队企业。是年,县内有炼焦、炼铁、化工、砖瓦、水泥、造纸、轧花、纺织、绢花、地毯、米面加工、榨油、农具修配等1473个企业,产值为1664万元。1963年,部分企业下马。“文化大革命”期间,社队企业发展受到限制。1964至1968年,全县仅剩下13个村办企业,产值106万元。
  1978年后,农村实行新经济政策,大力开展多种经营。1979年社队企业发展到1321个,从业人数达6万余人,总收入13028万元,利润3091万元,其中工业企业产值为19844万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4年5月,出现社员联营企业。1985年县内各乡(镇)村工业发展到2623个,其中乡办379个、村办1413个、各种联合体822个、市乡联营工业9个。共投入劳动力120423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34.8%,拥有固定资产16742万元,全年产值达67175万元,为1958年的37倍和1978年的3倍多,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8.6%。乡(镇)村工业全年总收入39559万元,占全县农村总收入的43.1%,获利润7866万元,缴纳税金3812万元。
  1990年,乡镇工业发展为5117个,其中乡(镇)办365个、村办1253个、工农联营49个、村以下3450个。共投入劳力137364人,占全县农村劳力的39%。固定资产达6.5亿元,产值33.7亿元,占乡(镇)村企业总产值的94.6%,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