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艺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41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艺果
分类号: F326.2
页数: 3
页码: 275-277
摘要: 本节记述武清县明、清至民国时,果树多散植庭院,面积较大的当属河西务桃柳堤、城关西郊花柳两处。1942年全县梨树0.5万株、桃树0.12万株、杏树2万株、李树0.2万株、枣树1.2万株、葡萄250株、石榴150株、樱桃50株,总计4.065万株,年总产1.37万担。1949年,大营、陈各庄、张桐营一带有几个较大梨园共7百多亩;土杏5-6百亩,集中在张桐营;县内东北部有红果树1百余亩;柿树1千株,散布在丁辛庄、距城堡;苹果树3株、大沙果1株,均生长在丁辛庄;葡萄28亩,在下伍旗。
关键词: 武清县 林业 艺果

内容

一、栽种
  明、清至民国时,果树多散植庭院,面积较大的当属河西务桃柳堤、城关西郊花柳两处。1942年全县梨树0.5万株、桃树0.12万株、杏树2万株、李树0.2万株、枣树1.2万株、葡萄250株、石榴150株、樱桃50株,总计4.065万株,年总产1.37万担。1949年,大营、陈各庄、张桐营一带有几个较大梨园共7百多亩;土杏5-6百亩,集中在张桐营;县内东北部有红果树1百余亩;柿树1千株,散布在丁辛庄、距城堡;苹果树3株、大沙果1株,均生长在丁辛庄;葡萄28亩,在下伍旗。
  1953年修家庄王国庆、刘宗礼两户建起第一个互助果园,栽桃8亩,到1957年该村发展桃13亩,苹果、梨、杏、李等40亩。1956年王庆坨镇民主街和小范口两农业社开辟一片260亩的苹果园,因缺乏果树管理技术,成活率不高;又加上后来部分户闹退社,果园遂毁。60年代初,开始大量引进苹果,兼有少量沙果、海棠、杜梨、葡萄、核桃等树种,修家庄、南口哨、小范口、郑家楼、蔡各庄、小营、汊沽港、王庆坨等果园相继建立。1966年全县果园面积已达7130亩,果品总产45.9万斤,另有桑园678亩,产蚕茧4.2万斤。此后10年,果树发展徘徊不前。
  1978年以后,国家提倡发展多种经营,市场价格开放,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1980年,涌现出南陈庄、郑家楼、小范口、南口哨等早期丰产果园。1982年南陈庄、小押虎寨、宝稼营、郭庄等村建立酿酒葡萄基地,共8258亩。1985年全县有果园295个,共2.8万亩,总产952.6万市斤。1986年大沙河园艺场建立短枝红星苹果母本园70亩。是年全县发展了生食大粒葡萄。1987年沙河园艺场、亭上村建起不同熟期的系列化品种桃园。1989年西肖庄、太子务建起大个李、杏新品种示范园。1990年全县果园5.1万亩,成果面积1.7万亩,总产1924万公斤。
  二、培育
  境内栽种果树虽久,因面积小,零星分散,不作主业,缺水肥、少技术、不修剪、多病虫,往往见树不见果。
  60年代,通过到冀、鲁等地参观学习,办班培训,果树管理技术有了提高。采取大冠稀植、冬夏重剪、强调树型,加之水肥条件差,造成结果晚、产量低,平均亩产2-3百市斤。
  1979年后,人材培训、技术推广相结合,扭转以前重栽轻管的倾向,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先后试验推广了密植栽培、幼树防抽条、化学除草,合理追肥浇水、适时防治病虫技术。采用“轻剪、缓放、多留枝”的方法,边长树边结果,实现早期丰产,持续高产、稳产。对老树采取高接换头,通过加强管理得到返老还童,品种更新。近几年各果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排灌渠系配套,郑家楼和沙河园艺场则用上了滴灌和微喷新技术。1987年后,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如整形素、多效唑和化学疏花疏果新技术都已用于生产,减少了用工并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郑家楼的国光苹果平均亩产3750公斤,最高亩产5500公斤,一株24年生树单株产量1400公斤。小押虎寨兰印文承包的2.7亩葡萄,平均亩产3000公斤。在1988、1989年天津市果树丰收杯竞赛中,王庆坨、汊沽港、南蔡村3个乡的苹果、葡萄、桃均已获奖。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