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图书馆
武清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清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育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41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育苗
分类号:
F326.2
页数:
2
页码:
271-272
摘要:
本节记述武清县清末至民国时,蔡村侯氏、王庆坨曹氏、胡氏都有私人花园或花窖。解放后,育苗面积不断扩大,至1985年全县苗圃518处,年产标准苗木600万株。苗木繁殖有种子自生苗、人工压条、扦插、栽桩、嫁接、人工播种等。至1989年,全县育苗面积达3610亩,因苗木积压降价,县外购树苗30万株,投资45万元。
关键词:
武清县
林业
育苗
内容
清末至民国时,蔡村侯氏,王庆坨曹氏、胡氏各自建有私人花园(窖)两处,即蔡村“东、西花园”,王庆坨“曹家花园”、“珍砚堂”花窖,总面积20余亩。胡氏兄弟以育花为业,人称“花胡”,各建花窖、花圃,逢集卖花,至建国前夕,家败园废。
1929年于城关北隅辟地12亩,建苗圃1处,育苗三万株,每年择其优种树苗分发四乡,广为栽植,至1939年停办。后1941年又辟地1.5亩,建1小型苗圃育苗。
解放后,育苗面积不断扩大。1951年县建张桐营苗圃150亩,1956年撤并入韩指挥营农场改建的县林业苗圃,面积300亩,培育各类杨树苗,年产30万株;下伍旗农场改果树苗圃150亩,年产苹果、梨、桃、葡萄等果苗10万株(1964年改良种场),全县育苗面积达1200亩。1958年王庆坨光明街建120亩苗圃,是年全县首次嫁接繁育毛白杨树苗50亩。60年代中期,社、队成立林业队,自建苗圃“自采、自繁、自育”,1966年全县育苗面积达5500亩。在1964年至1968年5年间,仅毛白杨就嫁接繁育了300余亩,1975年提出育苗占耕地面积1%的要求,翌年全县育苗面积达1.54万亩。1979年崔黄口、大良、高村、河西务、南蔡村、后巷等12个公社建起社办苗圃,全县百亩以上苗圃32处。1979年县水利局在蒙村店建苗圃23亩,1981年县交通局在莲花池建立千亩大型苗圃1处。1983年前幼庄村鲁玉章成为拥有11亩苗木的育苗专业户,县拨育苗资金20万元,鼓励专业户育苗,实行资金、技术、种条、销售四优先,发展基地育苗3675亩,逐步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1984年周立营村与北京东北旺苗圃合营建苗圃一处,面积530亩,专供北京市绿化用苗;县农技推广中心,建花木苗圃10亩,请北京林学院副教授孙福常驻指导技术,繁殖泡桐、桧柏、海棠、葡萄及月季、碧桃和温室花卉,并为天津市代培月季(1988年停办)。此后,育苗工作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出现了13个百亩以上、18个50亩以上的苗圃,六道口1个村育苗102亩,县乡村户共投资73万元,共育苗1.19万亩,年产苗木1571万株,其中毛白杨1百万株,实现苗木自给。1985年全县苗圃518处(国营1670亩,乡村4770亩,农户5495亩),年产标准苗木600万株,自给有余。因苗木积压降价,育苗面积下降,1989年为3610亩,县外购树苗30万株,投资45万元。是年对育苗基地实行资金扶植,凡育苗20亩以上,验收合格者补助100元,并由国家投资80万元,在港北森林公园筹建200亩优良种苗基地,以利使树苗有计划生产,满足造林需要。
苗木繁殖,有种子自生苗、大树根蘖苗、人工压条、扦插、栽桩(杨、柳等)、嫁接(桃、李、梨等)、人工播种等。50年代育苗,杨、柳以压条为主,榆、椿用种子播种;毛白杨则先育砧木(扦插加杨)后嫁接(芽接、枝接、接炮捻)。60年代推广毛白杨埋条繁殖。70年代从引入的110个品种中,选出沙兰杨、小美杨进行重点繁殖推广。1978年购入海棠果10万斤,年底在南北辛庄召开种子沙藏现场会,翌春推广温床育苗,薄膜覆盖,夏季嫁接为苹果等种苗,当年成苗。1981年调入葡萄种条15万根,进行激素催根扦插、地膜覆盖育苗,泡桐采用根插繁育。以后推广葡萄直插建园(省去移栽)。1989年把选育的4个毛白杨优良无性系在高村、大王古庄、大沙河、白古屯4乡芽接繁殖12万株。同年在河北林学院郑君宝教授指导下,示范成功毛白杨硬枝扦插技术。育苗采取选好地、多施肥、稀密度、精管理,保证树苗全齐匀壮,出圃后,深耕断根,以利再育。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