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耕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41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耕地
分类号: F326.1
页数: 2
页码: 251-252
摘要: 本节文介绍了县内的土地和土壤情况。土地方面,清乾隆七年时,全县土地共约45万亩,加上外飞地也仅51万亩,而1939年全县耕地约200万亩,解放后的1949年全县耕地189.75万亩,到1955年耕地增至190.37万亩。后因水利、交通和基本建设占地增多,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到1990年,全县耕地140.37万亩,其中水浇地140.06万亩。土壤方面,境内均为潮土,分3个亚类,续分为17个土属,计146个土种。按照全国土地八级制分级标准,1982年全县土地分为二、三、四级,后两类属变异类型。到1990年,大部分土地增等升级,因产业结构变更,务工经商户粗放经营,有少部分耕地降级。
关键词: 武清县 种植业 耕地

内容

面积
  清乾隆七年,全县额内(民、灶)共地230顷,额外(宫边、马房、御马监、七卫)共地3879顷,境内耕地共约45万亩(因民大地1亩合民小地3亩),加上外飞地(拨补德州687顷),也仅51万亩。
  1939年全县耕地约200万亩。解放后的1949年,全县耕地189.75万亩,政府鼓励开荒,到1955年耕地增至190.37万亩。后因水利、交通和基本建设占地增多,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到1990年,全县耕地140.37万亩,其中水浇地140.06万亩。
  土壤
  境内均为潮土,分3个亚类,续分为17个土属,计146个土种(含复区3个)。按地势由高到低依次分布普通潮土(113.2万亩)、盐化潮土(22.6万亩)和湿潮土(11.0万亩)。普通潮土按剖面质地可归纳为砂性、壤质、粘性及夹粘、夹砂5大类,后两类属变异类型。
  按全国土地八级制分级标准,1982年全县土地分为二、三、四级,二、三两级又各分两个亚级,即分为三级五等。二级一等地(40.4万亩)是当时最好的土地,二级二等地(48.0万亩)分布最广,三级一等地(30.8万亩)、三级二等地(20.2万亩)分布渐少、质量渐次,四级地(2.5万亩)为沙荒重盐碱地。
  随着对土地投入的增加,农田基本建设水平的提高,实行区域化种植、集约经营、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吨粮田建设,使大部分土地增等升级;因产业结构变更,务工经商户粗放经营,有少部分耕地降级。1990年新增一级地8万亩(亩产吨粮或高产菜园),二级一等地增为55万亩,是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二级二等地增为50.4万亩,三级一等地降为20万亩,三级二等地降为2.2万亩,两项22.2万亩为全县的拉后腿田,现已实施中低产田的改造计划,四级地增至4.8万亩,为重盐碱沙荒地。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