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文物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40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文物传说
分类号: I276.3
页数: 5
页码: 237-2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良塔、大碱厂药王庙的传说。
关键词: 武清县 语言文学 文物传说

内容

一、大良塔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大良镇还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大乎不过一二百人。这天,村里来了一个身披袈裟的老和尚,他手捻佛珠,口中念念有词,在人们中间讲经说道。开始,人们并不当作怎么回事,可是时间长了,倒也吸引了不少人。信奉佛教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后来,竟使这里的大人、小孩,男男女女都成了他的弟子。一次,老和尚在讲经之后,即兴提出:要使香火常盛,需要建庙修塔。那时的百姓,各户家境贫寒,许多人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干这些事呀!可是,禁不住族长们一天到晚的劝说和恐吓。最后,大家勉强凑了一笔钱,老和尚请来了当地最好的瓦木匠,他指指画画要修七级宝塔,可真把大伙难住了。年岁高的老人们都不知道怎么修,老和尚只知道塔的外形,也摸不着头脑。老和尚和瓦匠师傅们,心里急得象着了火,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宁。村里有个爱动心计的“能人”,他给大伙儿出了个主意,叫大伙用秫秸和泥先作出个样子,这样,又省劲又快当,大伙一听,这招儿真高。于是,大伙儿又是抱秫秸又是和泥,七手八脚地干了起来。没几天,每人就都做出了一堆样子,可是老和尚一看,一个都没有相中。大伙没有灰心,又都拆了重做。就这样,他们做了拆,拆了做,秫秸用了好几捆,样子做了一堆又一堆,眨眼快到冬天了,还是没有一个中意的塔样。
  这天晚上,天气格外好,天空挂满了明亮的星星。工棚内的瓦匠们躺在床上,各自想着建塔的主意,瓦匠头儿比谁都着急,他干脆穿上衣服,到工棚外面去蹓弯子。他坐在地上,仰着头,挨着个地数着天上最亮的星星。
  约摸半夜的时候,一个奇迹出现了:只见西面天边,白光一闪,忽忽悠悠、忽忽悠悠地飘来了一朵彩云。彩云上站着一男一女两个神仙。他们围着塔基转了几圈,竟然落了下来。瓦匠头儿很是奇怪,决心看个究竟,从那两个人的谈话当中,瓦匠头儿听出了两个神仙是兄妹俩。原来,瓦匠师傅建塔的一片诚心,感动了佛祖,便派兄妹俩来帮忙。俩人把砖瓦看了一遍,相对一笑,开始干起活来。哥哥管砖,妹妹管瓦,他们同时把手一挥,霍,砖就象羊羔一样,挨着个地往上跑,刚摆好一层,瓦又象燕子一样挨着个地飞了上去。也就有三袋烟的工夫,一座七丈高的大塔落成了。可是,正当他们准备安装塔尖的时候,突然,“喔——”地一声,公鸡打鸣了,再看那兄妹俩也没影了。瓦匠头子赶紧跑到塔的下面去瞅,嘿!真是太好了,尽管塔尖没安上,可是整个宝塔,垒得可细致了,一层一层的非常合理。圆柱形的塔身上面,每面还做了几个小门,门上的铆钉、门环,都跟真的一样。真是作工精巧,雄伟壮观,如同一颗金钉,直插云天。塔檐悬挂的铜铃,随风摆动“叮、叮”直响,让人觉得好象到了仙境。瓦匠头儿高兴极了,他边跑边喊:“塔落成了——塔落成了——”喊声惊动了熟睡的人们,大伙跑出来一看,顿时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他们扑通一声,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向着西天连磕响头。老和尚更是一个劲地念着“阿弥陀佛”。
  二、崔黄口的九桥十八庙
  崔黄口镇始建于明朝末年,于今有四百多年了,为武清县东北方与香河、宝坻搭界的主要集镇,人烟辐辏,市井繁华,在京城一带颇有点名气。
  崔黄口曾出过任黄河道台的二品官,民国年间任江西督军的陈光远也是崔黄口人。更有名的是,清朝道光年间,王氏家族的父子进士,父子同朝为官。王氏父子当时在皇上面前很受宠,他们在崔黄口建立王家祠堂时,皇上曾恩赐御名“三怀堂”,其势力可大了,把崔黄口这一方圆不过四里许的镇子很快建成了一座小城,各种寺庙庵堂接连而起。
  这样一来,九桥十八庙就成了崔黄口的代名了。
  崔黄口城的风格完全按照正式城的规模和形式建造。四个城门,只北门出口堵死,其它三门,一律青砖到顶,红漆大门,土城墙上有马尾型马道,城墙下环绕着护城河(取玉带缠腰之意)。
  这四个城门阁上都有一座雄壮宏伟的庙宇,虽说不上雕梁画柱,飞檐走兽,也是前廊后厦,屏扇花窗。东城门阁上供的是马王神,并有横匾,匾上有名人题字“界联武宝”,取“武清”、“宝坻”交界之意;西城门阁上供的是财神;南城门阁上是火神庙,有一匾额上书“火德正神”四字;北城门阁上是真武大帝庙。
  城内的十字街,将城划为田字形。正中央有一土地庙,对南门部位是一城之主——城隍庙,与土地庙相应;西北部位有一倒座观音堂;东北部位是一座寺庙,称东大寺,它的院里有两个房山,当中夹着一个小庙,称“两山夹一庙”;西南部位有一个地藏寺,寺中供有文昌地君、魁星点状元的塑像;东南部位是香火最盛的娘娘庙。
  这样城内田字形格络地形中,庙址的分布是十分对称的,城内七个寺庙加上四个城门阁就是十一个数了。
  城外的庙址分布也较为合理,东西南三个城门外的对面都有寺庙存立。西城门是西大寺;南城门是药王庙,在供桌子底下还藏有一小庙,俗称庙中庙;东城门是关帝庙(通称老爷庙),在它的庙脊上还立有一小庙,俗称庙上庙。在城西南方距西大寺不远的地方有个三官庙,东北方距老爷庙不远地方有个白衣庵。
  城内外共十八座寺庙。
  主要的庙会活动有:四月二十八的药王庙会,三月二十的娘娘庙会,九月的关帝庙会,年关和正月十五一般到南门火神庙前烧香上贡。
  关于九桥的情况:“九桥”都是平常的砖桥,分布也十分有规律。护城河上,东西南三门前都有一架青砖拱桥,沟通外界旱路。以上三桥外,或偏东偏西,或偏南偏北,都有两架砖桥建在土路与水路交叉处。护城河以外散布着几个大水塘,或与沟渠相连。
  九桥的分布为了沟通各大坑塘,保证旱路交通方便,也有众星捧月之意。
  三官庙,相传是取唐朝水生三官、旱生一佛之典故。唐三藏的父亲被水贼刘洪所害,抛入水中,被龙王所救,后与龙王的一个公主成婚,生了三官。三官长大之后,为民除害,得到人民的赞扬和尊敬,为他立三官庙。
  老爷庙据传庙落成之后,和平常庙宇一样高大,关帝老爷不服气,托梦给本乡的一个绅士,嫌自己的庙矮,青龙偃月刀杵破房顶。绅士大惊,传关老爷显灵。于是,又在该庙的庙脊上建了一个小庙。
  北城门堵死,据说北门犯五鬼,所以塑设真武大帝镇守该门。至于所谓“五鬼”则无人知晓。也有另一种说法,在该城门落成时风水先生算卦说北门不吉祥,所以堵死了。
  一个县里只有一个城隍庙,主管一个县的阴司,而在武清县则不同,老县城城关有一城隍庙。据说,崔黄口距县城太远,中途又有运河相隔,城关的城隍来崔黄口办案多有不便,所以不得不向阁唐请求,在崔黄口另建一座城隍庙。
  三、大碱厂药王庙
  相传农历四月二十八是药王的生日。药王指的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他和历代医学家一样为祖国医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在各地修起了药王庙。里面雕塑了各医学家的塑像,如神农、孙思邈、张仲景、皇甫谧、李时珍等等。每逢这个日子,农民们都要在庙前集会庆贺,称为庙会。这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进香还愿的,有出售农产品的,还有各村民间艺人的表演,如梅花班的地秧歌、小车会、高跷会等。
  全县最热闹的要数大碱厂庙会,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赶会。庙会的前三天,那里已是人山人海了。有些大的饭庄、商号都赶来做买卖。为什么这个小地方竟如此兴旺呢?且不说这个药王庙修得如何富丽堂皇,也不谈这个庙会有与众不同的皇会,更不讲这座庙地处九龙口、其传说使人向往。现在单说为什么在这儿修庙这段故事。
  据说,在清康熙年间,太子有病,太医院的大夫们束手无策,又请遍天下名医,愈治愈重,后来就不省人事了。老皇上急得团团打转,整天守着太子,不理朝政。有一天,一个老臣上奏说:“太子贵恙久治不愈,请陛下贴榜招纳隐贤诊治吧。”一句话提醒了皇帝,于是下了一道旨意,各处贴榜招贤,上面写着:“凡有能治愈太子病者,赏银万两。”有一个穷汉花某,家中五口人,每天靠打零工维持生活。这天,快到中午了还没找到活干,正发愁间,抬头望见一家酒馆,信步走了进去。他想:人都说借酒浇愁,虽然我不会喝酒,今天也喝两口尝尝什么滋味。掏净了口袋里仅有的几文钱买了一两多酒,两口下肚便觉得两耳发热,头重脚轻,歪歪斜斜出了酒馆,只见一伙人正围着看什么告示,他挤上前问:“什么告示?是找干活的吗?”有人说:“挤什么,你会看病吗?这是招贤榜,给太子治病,治好了赏一万两银子呢。”他酒往上涌,心想什么皇太子,治好个病就给一万两银子,想着就把榜扯下来。看榜的官兵把他带到宫里。宫人见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光着脚,都吓得叫着跑了。皇上见到他,捂着鼻子问:“你会治病吗?”花回答:“自有妙计。”他被太监引到太子床边,装模作样地摸摸头,又拉拉胳膊,看看脉,说:“无妨,先给我饭吃,吃完饭再治病。”这时肚子已饿得咕咕叫了,饭菜端了上来,他在一间小屋子边吃边想:用什么办法应付啊?吃完饭就要开方啊。想着急得他搔首搓脚,忽然看见脚上搓下来不少泥,心生一计,把泥捏成两个小丸,放到鼻子下边一闻,臭得令人作呕,心想,也让太子尝尝我的“五香丸”吧。饭吃完了,有人进来让他开方,他说:“药已随身带来,快用红绸子裹起来送进去吧。”太监忙命人用二尺红绸裹着药送进内宫。这时花某饭吃饱了,菜也吃足了,酒渐渐地醒了。前思后想,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死到临头,这可该怎么办呢,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跑吧,假装要解大便,趁机溜出皇宫,出城南门,顺着大道跑了下来。
  太子吃了药丸,觉得恶心,一会儿吐了一大堆癫涎,渐渐苏醒过来,喝点水,又吃了点东西,病情大减。皇上皇后都高兴得不得了,想请大夫再来看看。有人报告说大夫已经不见了,皇上马上派人四处寻找,并说:这个人是有来历的,说不定是药王显灵。一会儿,派出去的人都回来报告:守门的官兵看见花子出南门走了。皇帝又下令马上派一支人马去追。再说花某边跑边想,现在太子吃了“五香丸”可能一命呜呼了。正在这时,后面尘土飞扬。眼看逃不脱了,一头钻进麦地,队伍过去后,他刚要出来,队伍又返了回来。他在麦地趴了有一个多时辰,见队伍找不到人回京城了,才敢出来继续赶路。
  皇帝不死心,想让神医给他儿子彻底治好病,第二天又派出一支队伍来寻找。花某正行间,听到人喊马嘶,回头一看,不好了,快追上了。后面的官兵认出他来,边追边喊:“花先生站住!万岁派我们追你来了!”花某想,追回来还有好吗?又拼命地跑起来,后面的人越追越近,他越跑越急,当跑到大碱厂九龙口的地方,觉得心头发热,一口鲜血涌了出来,扑倒在地上断气了。
  太子自从吐痰以后,病渐渐地好了。人们都纷纷议论,说是药王显灵。皇帝也深信不疑,为了向神灵还愿,就由皇家拨款在九龙口修了一座极大的药王庙,又封了一个会,叫皇会,参加这会演出的有一百多人,每年皇会出场,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赶来观看。
  四、王庆坨龙亭子碑的传说
  早在乾隆十八年,也就是癸酉年二月,乾隆爷逛“九沟”时立下了一块石碑(现在的武清县王庆坨乡王二淀村西)。当时,人们起名叫它龙亭子碑。不过,关于龙亭子碑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到现在的还有这样一种传说呢。
  康熙年间,有一个名叫于成龙的直隶总督,他专门管治理河道。有一次,他巡视永定河时,发现了一块“风水宝地”(王庆坨乡王二淀村西)。于是,他记住了这个地方。后来,于成龙年纪大了还一心想着这块风水宝地。晚年告老还乡时,他带着妻儿老小来到了距离这块“风水宝地”十几里的郑家楼村落了户,于成龙叮嘱儿女们说:“我死后,千万别给我穿衣服,不要把棺材底钉得过死了,然后,你们抬着我往西南方向跑去,什么时候把我掉下来,你们再停下,我掉在哪块地上,哪块地就是我的葬身宝地。是谁的地就给谁钱。”儿女们听后,不知原因,只好点头示意照办。但是,小女儿说什么也不依。于成龙死后,小女儿硬是给他穿了一条裤衩。
  六十年过去了。到了乾隆年间,一次,乾隆爷逛完了“热河八沟”后,听说王庆坨还有个“九沟”,就执意要看看九沟。一天,正是朝雾未敛的时候,乾隆爷坐船顺河流来到了“九沟”。突然,乾隆爷发现前方不远的地方有一条怪龙在喝水,仔细一看,此物上身龙形,下身人形。乾隆爷很是害怕,立即传旨问清是怎么回事。众爱卿答道:“万岁爷,相传这块是风水宝地,要出真龙天子了。”乾隆爷听后大怒,亲自撰文下令立碑,说是用碑压住这块宝地。后来,这块碑就是人们说的王庆坨龙亭子碑。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