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396
颗粒名称: 第六章 传说
分类号: I276.3
页数: 13
页码: 229-24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武清县的几个神话传说故事。包括小白龙闹水,韩寡妇复仇、大师兄王五等。
关键词: 武清县 语言文学 传说

内容

第一节 神话传说
  小白龙闹水
  从前,在浑河边住着一户人家,一个年过半百的老母亲和独生儿子一起过活。母亲为当地一个有名的大财主家做女佣,儿子每天下地打草卖钱。母子俩相依为命,生活清苦。
  这一天,儿子又下地打草,忽然发现,昨天刚刚打完的那片草,今天又长得非常茂盛,他高兴极了。一连几天都是这样,那草啊真是打也打不完。
  又是几天过去了,他仍然来到那片地打草,很奇怪,今天的草竟是一根也没有。他正在琢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突然一只野兔从他身边跑过,还撞了他的脚一下,他心想:今天打不成草,打只野兔回家不也挺好的吗?他随即放下背篓,追起野兔来。谁知这只野兔子很怪,你快追,它就快跑,你跑得慢它也慢下来。它绕着草地跑啊跑,他在后面追啊追,猛然不知什么东西把他绊了个大跟头,仰面朝天地摔在地上。找半天什么也没有发现,脚下只有一根小草。他生气地一拔小草,正拔出一颗闪亮亮的圆球,刺得他睁不开眼。他小心地把这颗亮球放在怀里,再找那只野兔,连影子也没有。
  回到家里,他从怀里取出那颗宝贝给老母亲看,老母亲也不知道这是啥玩艺,反正觉得这不是件平常的东西,就叫儿子放在盛面用的缸里。
  第二天,老母亲仍去财主家做活,儿子又去打草。他刚走到草地,就发现自己昨天发现亮球的地方,原来就在自己家附近,昨天还是一棵草,今天就长得遍野都是。他高兴得不知怎么才好,拽开镰刀就割起来,一会就打满一背篓,一路哼着小调往回赶。
  快到中午了,老母亲回来了。母子俩谁也没和谁商量,同时去掀缸看,那亮球安然地躺在缸里,原先的空缸,已变成满满的一缸面。母子俩齐声说:“宝贝,宝贝!”就这样他家的面缸总是满满的,吃也吃不完。
  一天,母亲对儿子说:“咱们有了面吃,村上好多穷人都饿着肚子,你送些面去给他们吧。”打那以后,他总是把吃不完的面给穷人。这下子,消息传到了大财主家,大财主亲自带着家丁来到他家,蛮横要那颗宝珠。母子二人不给,狗腿子一拥而上,不由分说就把老母亲捆起来。老母亲被抓走了,关在一间黑屋子里,财主一连拷问多次,一连折腾了三天,第四天老母亲便含恨死去。儿子得知老母亲惨死的消息,昏倒于地,当他醒来时,财主带着家丁又来索宝珠,他来不及多想,一口将宝珠吞到肚子里,顺着大路跑下去,家丁们在后面紧追不舍。忽然前面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眼看后面家丁就赶到了,他一纵身跳到河里,河里泛起一片白浪,他再也没有上来。
  第二年,发大水,大水滔滔发出一种怪声向村里扑来,好吓人的,不一会便冲走了大财主家的全部财产,大财主也被活活淹死了,只有那母子俩的房屋完好无损,水一到那儿便绕开走,村子上的穷人都说这是小白龙显灵,小白龙就是得宝珠的人变成的。人们纷纷议论,全到那所房子里来避水,等大水落下以后,村子又恢复了原样。
  从那以后,村里家家过上了太平日子,人们逢年过节都到河边呼唤小白龙的名字。据说那小白龙一听到喊就浮出水面,伸着头好象在笑,嘴里含着的宝珠闪闪发亮。
  第二节 人物传说
  一、韩寡妇复仇记
  眷兹村东口原有一座庄严壮丽、光彩夺目的汉白玉石坊,两边的柱联是:往事可嘉千古颂扬千古恨,于人何与一番叹赏一番悲。这里面可以引出一个可歌可泣的“韩寡妇复仇”的故事。
  不知哪年哪月,眷兹村有位韩姓妇女,颇有几分姿色。她的丈夫被一个歹徒毒死了。这个歹徒买通了官署里的赃官,因而逍遥法外。
  韩寡妇在当地报仇无门而含冤入京,几经辗转到了一个亲王府,做了亲王家的仆人。后得惠于亲王,泣诉冤屈,重翻前案。开棺蒸骨验尸才真相大白,凶手和赃官都被就地正法。
  亲王感到自己替韩寡妇丈夫昭雪已毕,便派使宣韩寡妇回京。韩寡妇与使者说:“容我到丈夫墓前一拜,然后入京不迟。”于是怀刃拜舞丈夫墓前,对使者说:“大仇已报,无所再求。请回亲王,图报来世。”血刃于墓前。使者驰报亲王,亲王为之感动,请圣上旌表,并发帑银营葬,建坊立碑。
  今碑坊俱湮,可韩寡妇替夫雪恨的故事还在流传着。
  二、王致和吟臭豆腐诗中举
  王致和,家居潞河畔西河村,以卖豆腐为生。他机智聪颖,虽家境贫寒,也偷闲读书,学有成就。
  炎夏的一天,王致和正要挑担外出卖豆腐,他的一位远地亲戚闯进家门,说要结婚请他去帮忙。王致和说:“等我卖了豆腐再去。”“好啦,这套豆腐我买下了。”亲戚丢下一贯钱,拉起王致和就走。
  数日归家,豆腐长了绿毛,奇臭难闻。王致和勤俭为本,惨淡经营豆腐,岂肯轻易扔掉?他拿一块放嘴里一咂摸,有股奇特香味,越嚼越觉得香味浓。王致和象得到个金娃娃似的,心想,臭到头就是香,我何不做臭豆腐去卖?
  斗转星移,王致和的臭豆腐在京南卫北渐渐出了名,成了不少人的美味佳肴。
  光绪八年,王致和时来运转,应试顺天府。考题为“知味下车”。王致和心机一动,写了一首诗,盛赞自制的臭豆腐。诗文为:
  明言臭豆腐,名实正相当。
  自古不钓誉,于今无伪装。
  扑鼻生奇臭,入口发异香。
  素醇饶回味,黑臭蕴芬芳。
  珍馐富人趣,野味穷者光。
  既能饫饕餮,更可佐酒浆。
  餐馔若有尔,宴饮亦无双。
  省钱得实惠,赏心乐未央。
  考官看后大怒,说王致和玩世不恭,玷污考场,要予以治罪。多亏张之洞从中缓颊,他对考官说:“‘知味下车'之题,考生千篇一律皆论‘酒’,岂不乏味?惟王生之臭豆腐诗别开生面,且词意豁达。故以重新裁定为是。”王致和因而得中第一百零七名举人,并放任铁岭县,后升任卫辉知府。
  后来王致和辞官,在北京延寿街开办一家臭豆腐铺。其大门对联为:可与松花相媲美,敢同虾酱做竞争。横批为:臭名远扬。
  第三节 事件传说
  一、义和团夜袭洋鬼子
  暗蓝色的夜空上,星光闪烁。离杨村镇不远的杨村火车站,一片乱糟糟。一列刚从廊坊开来的火车,趴在铁轨上“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许多洋鬼子从车上拥挤下来,有的抬着担架,有的头上缠着纱布,有的用一根带子挎着胳膊,有的拄着木棍一瘸一拐的……真是狠狈不堪。他们就是在廊坊火车站吃了败仗的那股侵略军。
  义和团和爱国清兵的猛烈进攻,把西摩尔打怕了,他不敢再顺着铁路线往前走,就把军队从廊坊撤回杨村,想从杨村乘船经运河北犯京城。
  侵略军哪里想到,他们的鬼主意早已被义和团看穿。他们刚从火车上下来,义和团就已悄悄地接近了火车站。
  精疲力尽的西摩尔下了火车,一头钻进了车站的一间房子里,象一只泄了气的皮球,瘫在椅子上。他闭上眼睛,想好好歇歇,松弛一下极度紧张的神经。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了震天动地的喊杀声。西摩尔猛地一下子跳了起来,惊恐地喊了一声:“不好!义和团又来了!”
  那帮洋鬼子,听到这一喊声,个个成了惊弓之鸟。当他们还没有弄清义和团在哪儿的时候,英勇的义和团团民就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一下子就有6个洋鬼子被砍倒在地,还有30多个洋鬼子受了伤。
  西摩尔慌慌张张地跑了出来,扯开嗓门喊叫着,想指挥洋鬼子用枪炮还击义和团,可是四下里一看,连一个义和团团民的影子都没有了。原来机智的义和团团民早已安全地撤离火车站老远了。
  二、大师兄王五
  义和团那阵子,武清县黄花店村出了一个大师兄,名叫王德盛,大排行第五,人送外号王五。
  王五那年二十四五岁,人高马大的,天生一副喜兴相,无论跟大人小孩子都好离戏(开玩笑)。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人们都爱跟他打交道,又加上他热心肠,谁家有什么大事小事的,他都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深受街坊、邻居的夸奖。当地流传着他许多故事。
  1.智斗老财东
  一年,他给安次县一个财主扛活,他的活计好,耕种锄耪、提耧下种的都行,财主家很赏识他,让他当打头的。一天,他带领十几个伙计到地里去耪棒子。腰歇时,二打头的气愤地说:“王大哥,东家春天让咱做的那缸酱可是真材实料,黄豆、麦子面、大料水、五香包,发得又壮,做得又精,真是舀一勺汪油啊!可咱们天天吃萝卜缨子,东家也太抠门了,咱别好好给他干活,磨洋工吧!”
  “别价,”王五笑笑说,“干的活咱得过得去,哥几个别给我眼里插棒槌,你们不就想吃那缸面酱吗?冲我说了,三天以里得让你们吃上。”
  果然,第三天傍晚,大伙下了工刚要吃晚饭,老掌柜的站在门口,捋着山羊胡子笑嘻嘻地说:“王五,你们把那缸酱打开吃了吧!”
  伙计一听都愣了,心说:“王五真有两下子,说吃还真吃上了。”可是,王五到底耍的什么鬼把戏?人们也不知道。之后,大伙问他,他才透了底。他说:“我在家蒸了一个黄米面粘窝头,捏成猫屎状,又从醋嘟噜里挑出几条蛆,偷偷放到了缸酱里,掌柜的过日子心细,每天早起要看看酱缸、咸菜缸什么的,他能不发现吗?所以才送个假人情。”兄弟们一听乐啦!佩服王五有道道。
  2.当了大师兄
  黄花店立了坛口,大师兄这个头衔自然点在了王五的头上,王五也不推辞,因为他也会三拳两脚的。他请来一位老师,在关帝庙里祭坛,男女老少可来了不少。王五把大刀往香案上一搁,把白褂子往肩上一搭,对乡亲们说:“大伙点我当大师兄,这是看得起我,我领情,是好事嘛!从今儿起我领着大伙干。有人要问咱们义和团要干什么,我说出你们听听对不对。”王五转了转大眼,低头又走了几步,就说:“义和团,真威风,打完毛子打官兵,末了收拾老财东。”大伙听了齐声道:“行,好,就这么办!”
  3.智“劫”二毛子
  黄花店离火车道七八里地,这条火车道是洋毛子从天津到北京的必经之路,王五时常带着团民到火车站上去打洋毛子,抢东西,扒铁道。一天他带着十几个人又去火车道,走到半路,正碰上三辆大马车陷在泥洼里,车把式和几个坐车的人央求他们帮忙,把车推上去。
  王五心里犯了嘀咕:头一宗这几个人贼眉鼠眼的,说话前言不答后语,二一宗车上装着白米白面,还有西瓜、豆角、猪羊肉等等,哪个财主用这么多东西呢?再说,财主家真的有事,也是自家磨面,自家杀猪宰羊,这……八成是给天主教堂送去的,这帮人一定是二毛子。一问他们是大旺务的,这些东西是从那个村买来的。王五还是不信啊!他看见口袋上写着“韩家堡村”的大字,便问:“你们到底从哪弄来的?”几个人结结巴巴地说:“从韩家堡买的。”王五冷笑道:“这么办吧,我们帮你们把车赶上来,把你们送回韩家堡,你们是好人是坏人村里人知道。”那几个人更慌了,死说活说不回去,王五更看出有鬼了,他跳上车,从车把式手里夺过鞭子,吆喝一声,“拍”地一鞭子,把车拐回来了,那两辆马车敢溜吗,也跟着吧!到了韩家堡一打听,这几个人确实是二毛子,车上的东西是刚从这村抢走的。
  4.攻打万喜栈
  五月初十,天刚亮,外村坛口给他们送来红帖子,帖子上写着各村义和团上落垡去打洋毛子。大伙一听,高兴地说:“咱们赶紧回家吃饭,吃完饭咱就走。”
  大师兄王五说:“不能再等吃饭了,俗话说‘救兵如救火’,晚去一会儿就许吃了大亏,留下人一会儿送饭去,其余的人跟我先去,好不好?”“好!”
  王五骑着枣红马走在前头。其他人跟在后头,手里拿的都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还有拿镰刀、三齿、大钉耙的,少说也有二百人。
  到了落垡,听别的村大师兄说攻打万喜栈。王五知道,万喜栈的主要买卖是大烧锅,那里住了三百多洋毛子。
  他们赶到后,见各村义和团已把万喜栈围得水泄不通,王五心里这个乐呀。他对本村的团民说:“咱们再围上一层,这回是漂牌带底兜——大小一齐周哇!”逗得大伙都笑了。
  到了小傍晚,两边还都没动手。王五一打听,才知道万喜栈的老掌柜托出人说合来了,他耽心把他家房打坏。
  这时,送饭的人来了,他们送来发面饼、绿豆汤、凉拌黄瓜。王五说:“趁这工夫咱先吃点,吃饱了再干。”吃饭时,大伙七嘴八舌吵吵这仗打得赢打不赢,最后大伙都说这仗是灶王爷吃糖瓜稳拿。王五却摇摇头,他说:“‘大毛子’手里有快家伙,比咱们的大刀长矛强,咱们可得留点神,仗一打起来,千万别扎堆子,看我的手势……”
  他的话没说完,前边响起了锣声,接着枪声、炮声、喊杀声连成一片。王五跑到前面去看了看,回来后说:“人家铁道北的义和团打上了,都攻上去了,正点火烧房呢!咱们趁毛子顾了那边顾不了这边冲吧!”
  “冲啊!”团民们齐声呐喊,王五抡起鬼头大刀,带着人们象一阵风似地冲上去了。
  万喜栈受到前后夹攻,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被攻破了。义和团没少死人,可是人多,不显眼。三百多洋毛子没跑出几个人,大都被削瓜切菜似地砍死了。一个团民对王五说:“怪不得他们叫洋人,躺在地上一个个象大白羊似的。”
  王五笑笑说:“可惜了的,就是毛黄了点,做皮袄不暖和。”这句话把大伙给逗笑了。
  5.马换炮
  义和团杀得正起劲儿,就听有人喊:“不好了,毛子兵又冲上来了!”王五手搭凉棚往西一瞧,可不是吗,刚下火车,象是从北京来的,可他一细瞧,不是骆驼似的洋兵啊,是一身青的官兵。王五骂道:“真格是外鬼好打,家贼难防啊!”他让人们集合起来,打算抄小路往上冲,可是没想到前边的义和团顶不住了,官兵一下子就冲过来了,又是枪,又是炮,把义和团给打散了。紧接着官兵又冲进万喜栈大院,把活着的洋毛子都给救出来了,一直往火车站那边撤。甭问,是想坐火车逃跑啊!义和团哪答应!刚散开的人又集中起来,向车站追去了。这时,王五想起自己拴在小柳树下的枣红马,便对一个学事的(当时称义和团弟兄)喊:“快把我的马牵过来!”学事的答应一声跑进小树林里,转身又回来了,王五问:“马呢?”学事的说:“被炸死了。”
  王五这个气呀,他一抡大刀,点了十来个人的名字,“走,跟我冲过铁道去,到那儿杀几个洋毛子解解恨。”说也邪了,也不知哪来的那么大劲儿,王五带着人三蹿两跳就到了铁道根下,见铁道那边正有四个洋毛子架一门小炮,看样子是给逃跑的毛子打掩护的。王五低声说:“看见了吧,咱们跨过铁道就杀那四个家伙!”弟兄们点点头。
  “蹭、蹭、蹭”,王五带头,几个猫蹿虎跑到了铁道那边,四个洋毛子两个低头架炮,一个装炮弹,另一个瘦高个的家伙拿着千里眼往远处看,哪想到眼皮底下竟跳出义和团来了。
  王五大喝一声:“洋毛子,哪里跑,吃王五一刀吧!”手起刀落,把那个望远的家伙砍死了,其余几个人三下五除二把三个家伙也给拾掇了。王五看那门小炮新鲜,就说:“来,咱几个把它弄回去,让乡亲们开开眼。”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一使劲,就把小炮扛起来了。
  仗打完了,王五带着人们高高兴兴地回村了,乡亲们都迎到了村口,人们争着问:“仗打得怎么样啊?”
  王五答应:“不胜不败。”
  人们又问:“怎么叫不胜不败呀?”
  王五指着那门小炮说:“你们看,咱拿一匹马换毛子一门炮,还不是不吃亏吗?”大伙一听都乐了。
  后来,村里就留下这么个话把儿:“王五打仗,不胜不败。”
  第四节 地名传说
  一、马庄的传说
  马庄有座庙叫马神庙,是个小扛活的为纪念神马而修建的。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扛活的叫黑子。老财主每天叫他除了下地干活儿外,还喂马饮马。这匹马长得真出奇,浑身雪白,没有一根杂毛。黑子十分喜爱它,就在马厩里搭块木板,睡在马的身边。他除了白天精心喂饮外,还夜里勤添草料,并经常牵到河边洗刷马毛。马一见黑子就“咴咴”叫,好象向他道谢似的。
  这年秋后,地里没什么活儿了,老财主硬说黑子不听使唤,便把他赶出门外。黑子实在舍不得那匹白玉般的马,天快黑了,还在村口转悠。突然那匹马叫着跑了过来,黑子又惊又喜,牵上就走。原来白马看见黑子就挣脱饮马人的缰绳,一溜烟似地跑了过来。那个饮马的长工回去一说,老财主急得直跺脚,亲自带上两个扛活的来追马。
  黑子不会骑马,只能拉着马跑。他见后边的人越来越近,急得直哭,这时,道路一拐弯儿,过了一片树林,没有道儿了。黑子急得无可奈何,冲着马耳朵天真地说:“马呀马,你要真心想跟我走,就变了颜色吧!”他的话音刚落,马就躺倒在地打了个滚儿,起来一看,哟,真奇怪,马的毛变成了深色的了!黑子惊喜地对马说:“莫非你是一匹神马?”
  老财主追过树林一看,不由目瞪口呆,自语道:“怪呀,一转眼的功夫,马怎么变了色呢?”两个扛活的也很纳闷,不过这正合他们的心意,就说:“既然没有你的白马,那就回去吧!”老财主没有办法,只得垂头丧气地走了。
  黑子得到这匹马非常高兴。后来,黑子的妈妈病了无钱医治,黑子只得含泪把马卖掉了。再后来,黑子成了家,但他始终没有忘记那匹白马。为了表达对白马的怀念,他就在当年马变颜色的地方修了座庙,起名叫“马神庙”。之后,在马神庙附近居住的人家越来越多,人们就把这个村落称为“马庄”了。
  二、汊沽港的传说
  汊沽港村原名“茶姑村”。村落当初在永定河套里。永定河象一条黄龙,南移北滚地总不固定,人们称它为“浑河”。
  后来,在这个村的村基靠南一点的地方拥出一片土岗,河道反而向北移了一里来地。这片土岗,身傍浑河,有鱼米之利,是一个利于人们居住的好地方。一些谋生的人,陆陆续续地到这里来安家落户。当地人有句老话:“先有汪、梁,后有孙、梅、王。”
  汪家有一女,名唤茶姑,温柔可爱,贤慧多情,许多富户登门求亲,她都不应允,一心爱着“青梅竹马”的梁大海。父母知道她的心思,便和梁家一商量,把婚事定了,约定当年秋后成亲。
  姑娘小伙儿都象喝了蜜似的,眼巴巴地盼着秋天的到来。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在夏天的一次雷雨夜里,梁大海因泅水去追船,不幸被急浪卷走。第二天,人们才在十里之外的沙滩上,找到他的尸体。
  姑娘痛不欲生,在大海墓前想殉情,偏巧大海的妈妈也来了。这一老一少,各有悲怆,便相互抱头痛哭,直哭得日光暗淡,河水呜咽,好不凄惨!茶姑望着老人家变得衰老的面孔和泣不成声的神情,放弃了轻生的念头,拿定主意和老人家一同生活,替大海为人尽孝。她诚恳地说:“老妈妈,您别过于悲伤了,要保重身体。大海没了,我做您的亲闺女,伺候您……”老人家又惊又喜,但还是摇摇头,不愿耽误姑娘的青春。第二天,茶姑真的来到大海家,尽心竭力地服侍起老人来了。
  日月穿梭,十七年过去了,大海妈妈死了。茶姑竭尽孝道后,跳进滚滚的浑河,找大海去了。
  人们悼念这位贤德善良的姑娘,就给这个村起名叫“茶姑村”。
  后来这个村的住户越来越多,靠河水之利,商贾云集,经常有船停靠,颇有小港口的景象。渐渐地,人们便把茶姑村改称为汊沽港了。
  三、凤凰台的传说
  太子务村西南隅,有一座凤凰台,曾为武清一景,太子务一宝。解放后仍台高数丈,青苔叠翠、云水苍茫。每年阳春三月,远近乡民都到这里游春,述说着凤凰台的美好传说。
  相传古时有两位仙姑,久居天堂,十分烦闷。一日晚驾五彩云来到武清地面,见这里地平如镜,河流纵横,水波粼粼,炊烟袅袅。姑嫂商议给这里留点仙迹。嫂嫂想在皇后店建一座无梁阁,小姑子要在解口建一座塔,午夜前完工。两位仙姑行至太子务西南在水旁高地少憩,磕磕鞋里的土,忽然听到鸡鸣,嫂子说:“赶快启程,不然咱们就回不了天廷了。”姐俩驾祥云而去……
  翌日天明,村民见一大土台上生长一棵通天梧桐树,树上有一只金凤凰。人们就称这个台子为凤凰台。自打有了这座自天而降的凤凰台,村子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只要在台子上贴一张条子,烧一柱香,第二天早晨桌子板凳就如数摆在台子旁,用后即时送回,再烧一柱香,翌日桌凳就不见了。年长日久,有的人借了不及时归还,惹怒了仙姑,再贴条子、烧香也就不灵了。
  1950年闹大水,凤凰台土被挖去挡埝子。凤凰台没有了,传说还在流传。
  四、燕王湖传说
  燕王朱棣生于元至元二十年,卒于明永乐二十二年,是朱元璋第四子,十岁被封为燕王,二十岁进驻北平的封国。当时,明朝的开国元勋徐达镇守北平,朱棣跟他学习兵法,练就一身好武艺。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智勇有大略”。洪武二十三年正月朱元璋命令讨伐元将乃儿不花获胜,朱元璋得到捷报高兴地说:“将来肃清蒙古沙漠者,必定是燕王也!”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一次朱元璋在禁中观看打猎,令允炆赋诗,朱元璋见一匹马飞驰而过,出语“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以“雨打羊毛一片膻”。朱元璋觉得对句毫无气度,满腔不高兴。此时在旁的朱棣接对“月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笑逐颜开,连声夸奖“对得好,对得好”!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死,朱允炆继位,改元建文。朱棣在建文元年七月,正式誓师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自称“靖难”之师,经过四年苦战于建文三年十二月用“批亢捣虚”之策,指挥大军南下,直取京师,建文四年六月渡过长江,攻入南京。朱允炆不知所终。朱棣在群臣拥戴下登上皇位,改元永乐。永乐二年四月燕王(成祖)朱棣率众渡马驹桥南驻武清。
  一日,永乐帝率众登舟,游至杨村,见东、南一片汪洋,好不畅快。湖中碧波鳞鳞,岸边苇波漾漾,鱼跃鸟鸣。久居皇宫见此佳境,便带群臣向湖心荡去。游至大黄堡一带更觉苇绿湖清,帝想:苇田面积如此之大,实为少见,湖水如此清澈,实属北国江南,想到苇子春绿秋黄之景,便给此湖赐名“翠金湖”。他想:要巩固北国边疆,巩固明王朝社稷,就得把都城迁至北方,于是在船上与群臣计议。一位大臣说:“万岁武艺高强,一箭定乾坤”。此话提醒了永乐帝。张弓搭箭,只听“嗖”得一声,箭向空中飞去,一只神鸟将箭衔住向北飞去,后来在元大内中发现此箭,便决定定都在北京。永乐十四年十一月诏文武群臣议营建北京事,十九年正式迁都于北京。
  自从永乐帝畅游大黄堡水淀后,这里便流传许许多多燕王扫北的传说。斗转星移,几百年过后,“翠金湖”的名字被淡漠了,人们想起燕王曾游此地,便称此湖为“燕王湖”。因为燕王曾荡舟于此,又称“燕王荡”。
  第五节 文物传说
  一、大良塔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大良镇还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大乎不过一二百人。这天,村里来了一个身披袈裟的老和尚,他手捻佛珠,口中念念有词,在人们中间讲经说道。开始,人们并不当作怎么回事,可是时间长了,倒也吸引了不少人。信奉佛教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后来,竟使这里的大人、小孩,男男女女都成了他的弟子。一次,老和尚在讲经之后,即兴提出:要使香火常盛,需要建庙修塔。那时的百姓,各户家境贫寒,许多人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干这些事呀!可是,禁不住族长们一天到晚的劝说和恐吓。最后,大家勉强凑了一笔钱,老和尚请来了当地最好的瓦木匠,他指指画画要修七级宝塔,可真把大伙难住了。年岁高的老人们都不知道怎么修,老和尚只知道塔的外形,也摸不着头脑。老和尚和瓦匠师傅们,心里急得象着了火,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宁。村里有个爱动心计的“能人”,他给大伙儿出了个主意,叫大伙用秫秸和泥先作出个样子,这样,又省劲又快当,大伙一听,这招儿真高。于是,大伙儿又是抱秫秸又是和泥,七手八脚地干了起来。没几天,每人就都做出了一堆样子,可是老和尚一看,一个都没有相中。大伙没有灰心,又都拆了重做。就这样,他们做了拆,拆了做,秫秸用了好几捆,样子做了一堆又一堆,眨眼快到冬天了,还是没有一个中意的塔样。
  这天晚上,天气格外好,天空挂满了明亮的星星。工棚内的瓦匠们躺在床上,各自想着建塔的主意,瓦匠头儿比谁都着急,他干脆穿上衣服,到工棚外面去蹓弯子。他坐在地上,仰着头,挨着个地数着天上最亮的星星。
  约摸半夜的时候,一个奇迹出现了:只见西面天边,白光一闪,忽忽悠悠、忽忽悠悠地飘来了一朵彩云。彩云上站着一男一女两个神仙。他们围着塔基转了几圈,竟然落了下来。瓦匠头儿很是奇怪,决心看个究竟,从那两个人的谈话当中,瓦匠头儿听出了两个神仙是兄妹俩。原来,瓦匠师傅建塔的一片诚心,感动了佛祖,便派兄妹俩来帮忙。俩人把砖瓦看了一遍,相对一笑,开始干起活来。哥哥管砖,妹妹管瓦,他们同时把手一挥,霍,砖就象羊羔一样,挨着个地往上跑,刚摆好一层,瓦又象燕子一样挨着个地飞了上去。也就有三袋烟的工夫,一座七丈高的大塔落成了。可是,正当他们准备安装塔尖的时候,突然,“喔——”地一声,公鸡打鸣了,再看那兄妹俩也没影了。瓦匠头子赶紧跑到塔的下面去瞅,嘿!真是太好了,尽管塔尖没安上,可是整个宝塔,垒得可细致了,一层一层的非常合理。圆柱形的塔身上面,每面还做了几个小门,门上的铆钉、门环,都跟真的一样。真是作工精巧,雄伟壮观,如同一颗金钉,直插云天。塔檐悬挂的铜铃,随风摆动“叮、叮”直响,让人觉得好象到了仙境。瓦匠头儿高兴极了,他边跑边喊:“塔落成了——塔落成了——”喊声惊动了熟睡的人们,大伙跑出来一看,顿时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他们扑通一声,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向着西天连磕响头。老和尚更是一个劲地念着“阿弥陀佛”。
  二、崔黄口的九桥十八庙
  崔黄口镇始建于明朝末年,于今有四百多年了,为武清县东北方与香河、宝坻搭界的主要集镇,人烟辐辏,市井繁华,在京城一带颇有点名气。
  崔黄口曾出过任黄河道台的二品官,民国年间任江西督军的陈光远也是崔黄口人。更有名的是,清朝道光年间,王氏家族的父子进士,父子同朝为官。王氏父子当时在皇上面前很受宠,他们在崔黄口建立王家祠堂时,皇上曾恩赐御名“三怀堂”,其势力可大了,把崔黄口这一方圆不过四里许的镇子很快建成了一座小城,各种寺庙庵堂接连而起。
  这样一来,九桥十八庙就成了崔黄口的代名了。
  崔黄口城的风格完全按照正式城的规模和形式建造。四个城门,只北门出口堵死,其它三门,一律青砖到顶,红漆大门,土城墙上有马尾型马道,城墙下环绕着护城河(取玉带缠腰之意)。
  这四个城门阁上都有一座雄壮宏伟的庙宇,虽说不上雕梁画柱,飞檐走兽,也是前廊后厦,屏扇花窗。东城门阁上供的是马王神,并有横匾,匾上有名人题字“界联武宝”,取“武清”、“宝坻”交界之意;西城门阁上供的是财神;南城门阁上是火神庙,有一匾额上书“火德正神”四字;北城门阁上是真武大帝庙。
  城内的十字街,将城划为田字形。正中央有一土地庙,对南门部位是一城之主——城隍庙,与土地庙相应;西北部位有一倒座观音堂;东北部位是一座寺庙,称东大寺,它的院里有两个房山,当中夹着一个小庙,称“两山夹一庙”;西南部位有一个地藏寺,寺中供有文昌地君、魁星点状元的塑像;东南部位是香火最盛的娘娘庙。
  这样城内田字形格络地形中,庙址的分布是十分对称的,城内七个寺庙加上四个城门阁就是十一个数了。
  城外的庙址分布也较为合理,东西南三个城门外的对面都有寺庙存立。西城门是西大寺;南城门是药王庙,在供桌子底下还藏有一小庙,俗称庙中庙;东城门是关帝庙(通称老爷庙),在它的庙脊上还立有一小庙,俗称庙上庙。在城西南方距西大寺不远的地方有个三官庙,东北方距老爷庙不远地方有个白衣庵。
  城内外共十八座寺庙。
  主要的庙会活动有:四月二十八的药王庙会,三月二十的娘娘庙会,九月的关帝庙会,年关和正月十五一般到南门火神庙前烧香上贡。
  关于九桥的情况:“九桥”都是平常的砖桥,分布也十分有规律。护城河上,东西南三门前都有一架青砖拱桥,沟通外界旱路。以上三桥外,或偏东偏西,或偏南偏北,都有两架砖桥建在土路与水路交叉处。护城河以外散布着几个大水塘,或与沟渠相连。
  九桥的分布为了沟通各大坑塘,保证旱路交通方便,也有众星捧月之意。
  三官庙,相传是取唐朝水生三官、旱生一佛之典故。唐三藏的父亲被水贼刘洪所害,抛入水中,被龙王所救,后与龙王的一个公主成婚,生了三官。三官长大之后,为民除害,得到人民的赞扬和尊敬,为他立三官庙。
  老爷庙据传庙落成之后,和平常庙宇一样高大,关帝老爷不服气,托梦给本乡的一个绅士,嫌自己的庙矮,青龙偃月刀杵破房顶。绅士大惊,传关老爷显灵。于是,又在该庙的庙脊上建了一个小庙。
  北城门堵死,据说北门犯五鬼,所以塑设真武大帝镇守该门。至于所谓“五鬼”则无人知晓。也有另一种说法,在该城门落成时风水先生算卦说北门不吉祥,所以堵死了。
  一个县里只有一个城隍庙,主管一个县的阴司,而在武清县则不同,老县城城关有一城隍庙。据说,崔黄口距县城太远,中途又有运河相隔,城关的城隍来崔黄口办案多有不便,所以不得不向阁唐请求,在崔黄口另建一座城隍庙。
  三、大碱厂药王庙
  相传农历四月二十八是药王的生日。药王指的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他和历代医学家一样为祖国医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在各地修起了药王庙。里面雕塑了各医学家的塑像,如神农、孙思邈、张仲景、皇甫谧、李时珍等等。每逢这个日子,农民们都要在庙前集会庆贺,称为庙会。这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进香还愿的,有出售农产品的,还有各村民间艺人的表演,如梅花班的地秧歌、小车会、高跷会等。
  全县最热闹的要数大碱厂庙会,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赶会。庙会的前三天,那里已是人山人海了。有些大的饭庄、商号都赶来做买卖。为什么这个小地方竟如此兴旺呢?且不说这个药王庙修得如何富丽堂皇,也不谈这个庙会有与众不同的皇会,更不讲这座庙地处九龙口、其传说使人向往。现在单说为什么在这儿修庙这段故事。
  据说,在清康熙年间,太子有病,太医院的大夫们束手无策,又请遍天下名医,愈治愈重,后来就不省人事了。老皇上急得团团打转,整天守着太子,不理朝政。有一天,一个老臣上奏说:“太子贵恙久治不愈,请陛下贴榜招纳隐贤诊治吧。”一句话提醒了皇帝,于是下了一道旨意,各处贴榜招贤,上面写着:“凡有能治愈太子病者,赏银万两。”有一个穷汉花某,家中五口人,每天靠打零工维持生活。这天,快到中午了还没找到活干,正发愁间,抬头望见一家酒馆,信步走了进去。他想:人都说借酒浇愁,虽然我不会喝酒,今天也喝两口尝尝什么滋味。掏净了口袋里仅有的几文钱买了一两多酒,两口下肚便觉得两耳发热,头重脚轻,歪歪斜斜出了酒馆,只见一伙人正围着看什么告示,他挤上前问:“什么告示?是找干活的吗?”有人说:“挤什么,你会看病吗?这是招贤榜,给太子治病,治好了赏一万两银子呢。”他酒往上涌,心想什么皇太子,治好个病就给一万两银子,想着就把榜扯下来。看榜的官兵把他带到宫里。宫人见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光着脚,都吓得叫着跑了。皇上见到他,捂着鼻子问:“你会治病吗?”花回答:“自有妙计。”他被太监引到太子床边,装模作样地摸摸头,又拉拉胳膊,看看脉,说:“无妨,先给我饭吃,吃完饭再治病。”这时肚子已饿得咕咕叫了,饭菜端了上来,他在一间小屋子边吃边想:用什么办法应付啊?吃完饭就要开方啊。想着急得他搔首搓脚,忽然看见脚上搓下来不少泥,心生一计,把泥捏成两个小丸,放到鼻子下边一闻,臭得令人作呕,心想,也让太子尝尝我的“五香丸”吧。饭吃完了,有人进来让他开方,他说:“药已随身带来,快用红绸子裹起来送进去吧。”太监忙命人用二尺红绸裹着药送进内宫。这时花某饭吃饱了,菜也吃足了,酒渐渐地醒了。前思后想,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死到临头,这可该怎么办呢,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跑吧,假装要解大便,趁机溜出皇宫,出城南门,顺着大道跑了下来。
  太子吃了药丸,觉得恶心,一会儿吐了一大堆癫涎,渐渐苏醒过来,喝点水,又吃了点东西,病情大减。皇上皇后都高兴得不得了,想请大夫再来看看。有人报告说大夫已经不见了,皇上马上派人四处寻找,并说:这个人是有来历的,说不定是药王显灵。一会儿,派出去的人都回来报告:守门的官兵看见花子出南门走了。皇帝又下令马上派一支人马去追。再说花某边跑边想,现在太子吃了“五香丸”可能一命呜呼了。正在这时,后面尘土飞扬。眼看逃不脱了,一头钻进麦地,队伍过去后,他刚要出来,队伍又返了回来。他在麦地趴了有一个多时辰,见队伍找不到人回京城了,才敢出来继续赶路。
  皇帝不死心,想让神医给他儿子彻底治好病,第二天又派出一支队伍来寻找。花某正行间,听到人喊马嘶,回头一看,不好了,快追上了。后面的官兵认出他来,边追边喊:“花先生站住!万岁派我们追你来了!”花某想,追回来还有好吗?又拼命地跑起来,后面的人越追越近,他越跑越急,当跑到大碱厂九龙口的地方,觉得心头发热,一口鲜血涌了出来,扑倒在地上断气了。
  太子自从吐痰以后,病渐渐地好了。人们都纷纷议论,说是药王显灵。皇帝也深信不疑,为了向神灵还愿,就由皇家拨款在九龙口修了一座极大的药王庙,又封了一个会,叫皇会,参加这会演出的有一百多人,每年皇会出场,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赶来观看。
  四、王庆坨龙亭子碑的传说
  早在乾隆十八年,也就是癸酉年二月,乾隆爷逛“九沟”时立下了一块石碑(现在的武清县王庆坨乡王二淀村西)。当时,人们起名叫它龙亭子碑。不过,关于龙亭子碑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到现在的还有这样一种传说呢。
  康熙年间,有一个名叫于成龙的直隶总督,他专门管治理河道。有一次,他巡视永定河时,发现了一块“风水宝地”(王庆坨乡王二淀村西)。于是,他记住了这个地方。后来,于成龙年纪大了还一心想着这块风水宝地。晚年告老还乡时,他带着妻儿老小来到了距离这块“风水宝地”十几里的郑家楼村落了户,于成龙叮嘱儿女们说:“我死后,千万别给我穿衣服,不要把棺材底钉得过死了,然后,你们抬着我往西南方向跑去,什么时候把我掉下来,你们再停下,我掉在哪块地上,哪块地就是我的葬身宝地。是谁的地就给谁钱。”儿女们听后,不知原因,只好点头示意照办。但是,小女儿说什么也不依。于成龙死后,小女儿硬是给他穿了一条裤衩。
  六十年过去了。到了乾隆年间,一次,乾隆爷逛完了“热河八沟”后,听说王庆坨还有个“九沟”,就执意要看看九沟。一天,正是朝雾未敛的时候,乾隆爷坐船顺河流来到了“九沟”。突然,乾隆爷发现前方不远的地方有一条怪龙在喝水,仔细一看,此物上身龙形,下身人形。乾隆爷很是害怕,立即传旨问清是怎么回事。众爱卿答道:“万岁爷,相传这块是风水宝地,要出真龙天子了。”乾隆爷听后大怒,亲自撰文下令立碑,说是用碑压住这块宝地。后来,这块碑就是人们说的王庆坨龙亭子碑。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