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36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族
分类号: F113.9
页数: 3
页码: 153-155
摘要: 该文主要介绍了境内回族、满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其中,回族在元代开始传入境内,主要聚居在运河两岸的杨村、南蔡村、河西务和城关等村镇,以马、王、穆、海等姓为多。
关键词: 武清县 居民情况 民族

内容

第一节 民族
  境内有23个民族,汉族764256人。其中少数民族22个,9671人,占全县总人数1.25%。在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最多为7721人,满族858人,壮族753人,蒙古族183人,苗族47人,瑶族42人,藏族9人,朝鲜族9人,毛难族9人,土族9人,布依族7人,侗族5人,水族4人,纳西族4人,土家族3人,彝族2人,黎族1人,维吾尔族1人,白族1人,佤族1人,仫佬族1人,普米族1人
  一、回族
  元世祖忽必烈令军人“随地入社”,境内屯垦的军人中就有回回人。至元二十四年于河西务置都漕运总司,翌年置司领接海运粮。漕运繁忙,漕民攒集,引来众多回民来此地经商或做船工。明永乐二年,“出旨迁民,以实空地”,大量回民自江苏、浙江迁往京师一带。杨村的穆姓回民多来自浙江,马姓来自南京,刘姓来自江宁县,河西务海姓来自南方。元、明、清三代主要靠漕运维持京师的供给。600多年来,境内回民多聚居在运河两岸的杨村、南蔡村、河西务和城关等村镇。杨村镇的七街,河西务的三、四街,大刘庄,周杨庄为回民聚居区。杨村、河西务建有清真寺。境内的回民以马、王、穆、海等姓为多。
  回民多数从事农业、商业。以养殖牛、羊为副业,多经营牛、羊肉、勤行或贩运,有“回回善经营”之美称。天津南市食品街有“雍阳清真餐厅”为境内回民经营。
  回民虽与汉民长期杂居,始终保持本民族的风俗习惯。
  1.婚俗多在本民族内通婚。实行男女双方情愿的一夫一妻制,由父母主婚。请当地清真寺的阿訇代写“依扎卜”(婚书),男方当众赠给女方1件礼品。现已遵照《婚姻法》办理婚事。婴儿降生后请阿訇起“回回名”,亦称“经名”。
  2.丧葬保持土葬、速葬、简葬的三大特点。先用温水冲洗尸体,再用白布将尸体裹严。丧期一般不超过3天。下葬时,不用棺木,尸体头北脚南,面朝西,平放坑内,不放陪葬品,不烧纸,不送花圈。解放后得到了人民政府和当地人民的尊重。
  3.民俗不食猪肉,不食自死动物和动物的血液,不食不反刍的兽类和无嗉的禽类。多数回民不饮酒,不吸烟。
  回民重清洁,讲卫生,喜欢洗涤。素有“大净”,“小净”的习惯。
  门框上方悬挂“杜哇以”,内容有“清真言”,也有《古兰经》语录,多为吉庆、安宁、祝福的语句。回民经营的食品店悬挂写有“杜哇以”的字匾,意为“伊斯兰食品”。
  遇有喜庆,丧葬或民族节日,大多炸“油香”并作为一种既尊贵又香甜的礼品分送亲友。回民每年过“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节日,以开斋节最为隆重。
  4.语言境内回民使用汉语,在内部以及对外交往中,也间用阿拉伯和波斯等外来语汇。
  二、满族
  满民多为清军入关时落籍境内。近年又有婚迁的妇女,散居在北蔡村、崔黄口、河北屯、大良、杨村等乡镇。
  满民“崇尚礼仪”,古礼相见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俗称“打千”。亲故相见,行抱腰接面大礼。妇女喜穿“旗袍”,沿袭至今。境内满族生活习惯均与汉族同。
  三、壮族
  壮民是1980年前后因婚姻由广西迁来,妇女居多。主要分布在崔黄口、后巷、河北屯、大良、大黄堡等乡镇。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