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十:武清村名特点浅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297
颗粒名称: 附录十:武清村名特点浅析
分类号: K928.5
页数: 6
页码: 400-4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村名的来源有很多种,武清的村名也不例外。其中村名以沽港、洼、河、口、嘴、淀、洲、坨、台、城邑、堡和姓氏为主。这些村名不仅仅是村落的符号,也传递了村落形成、发展的很多信息,如自然环境、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等。
关键词: 武清村名 特点浅析

内容

聚落是家族部族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传统聚落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村落的名字有其稳定性的特征,它虽只是村落的一个符号,但却为我们传递着村落形成、发展的很多信息——自然环境、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等。透过各种信息,折射出民族的兴衰史。武清的村名,记载了武清人民生生不息繁衍斗争的历史。武清村名的特点,归纳起来有:
  一、以沽港为名的村落。据《日下旧闻考》载,“(武清)县南八十里有三角淀,周围二百余里,即古雍奴水也,笥沟其别名尔。水自范瓮口(今小范口)、王家陀河(今王庆坨)、及刘道口(今六道口)、鱼儿里(今堂二里)诸水汇于大沽港入海。”以沽港为名的村庄有:汊沽港、二沽港(今二光)、安沽港(今北辰安光村)、青沽港(今北辰青光村)、东沽港(属安次县)、褚沽港(属霸县)。沽港村名的特点,一是在三角淀岸边,二是村旁有河流通于三角淀。“沽港”何以称“光”?当地百姓,将“沽港”两字联读,便出了“光”音。沽港,指大河或湖泊分流出小河,泥沙淤起的高隆地方,一般土地肥沃,水草丰盈,适合人类耕牧和定居,逐渐形成村落。
  二、以洼为名的村落。洼,地势低洼的地方。如马棚洼、东蒲洼、西蒲洼、夹道洼、黄家洼,大片低洼的地方称开洼,津城里人觉得“洼”字不雅,简称一个“开”字。如南开、北开、老西开等。
  三、以河为名的村落。自古人们就有逐水而居的习俗,很多村落依河而建,村名往往与河流有关。如河西务、河北屯、大沙河、杨仲河、小河、董河、掘河、凤河营等。
  四、以口、嘴为名的村落。口的含义约有,一指渡口,二指两河汇合处,通称河口。村落往往建在渡口、河口或决口处的高隆地带。如崔黄口、渔坝口、大口哨、六道口、蔡家口、马家口、解口、旱口、蒲口、双口、贺家口、穆家口等,如六道口为明朝初年,山西移民在此屯田立村。因位于永定河与凤河的交汇口处,自西(永清县)向东数,是第六个汇合口,故名。
  嘴,指河流曾经决口的地方,或支流汇入主流的地方,逐渐形成的村落。嘴的读音,是地方方言,如陈嘴儿、敖嘴儿、庞嘴儿、梁家嘴儿等。敖嘴村,明代以前称沙家店,后因浑河(永定河)泛滥,居民迁居到河汊如嘴的高隆地带,改称敖家嘴,敖通廒,粮仓也。故改敖子嘴,今简称敖嘴。
  五、以淀为名的村落。淀与甸通,浅水的湖泊或常年积水的洼地称淀或甸。随着沧桑巨变,当年的淀(甸)多已变成良田,村落也逐渐发展起来。大黄堡洼中的务兹甸,藕甸农场的藕甸、曹子里乡的柳甸。还有皇后店、屈家店、泗村店、蒙村店等,大都由洼淀演变而来。
  六、以洲为名的村落。据《尔雅》注:水中可居的高地曰洲,即四面环水的村庄。如今“洲”简化为“州”,仍未失村名原意。如东州、西州、茨州等,这些村落周围依然可寻当年淀泊的痕迹。
  七、以坨、台为名的村落。水中的高地称坨,坨字也有写成“陀”或“沱”的。当地土质多含沙,或形成沙丘、沙坨,故村名随之称坨。如王庆坨、荒草坨、青坨、沙坨、牛坨(固安县)等。台,指高出四野的村基,比坨的范围要小些。如,前台、后台、吴家台、张家台、郭家台、上马台、台(抬)头等。
  八、以桥梁、码头为名的村落。在桥梁、码头附近形成的聚落,往往以桥梁、码头为名。如双桥、大石桥、八里桥、码头、朱家码头等。
  九、以圪垯为名的村落。言其村落小,多在低洼或偏僻之处,俗称圪垯。是武清中部地区的土语,陌生人相见,往往问:您是哪圪垯的?回答是:杨圪垯、麻圪垯、陈圪垯等。疙垯与村庄同义。
  十、以城、邑、堡为名的村落。古代城邑一般可考,如泉州故城、大宫城、旧县城、武清城等。这些官署的地方,随着朝代的变迁,演变成村落,故以城得名。以堡为名的村落,堡,一指城堡,人们为避兵乱,以土筑的小城,如高村乡的兰城、东马圈镇的半城、大王古庄镇的巨城堡等;二指水中的高地,如大黄堡、小黄堡、冷家堡、苑家堡、王家堡、尤张堡等。堡亦有窝铺之意。
  十一、以名门姓氏或望族官员为名的村落。这在地名中占的比重较大,如张家庄、李家庄、王家庄、杨村、蔡村、梅厂等,有的村落以两个姓氏并称,如韩杨庄、陈赵庄、刘靳庄、程曹庄;有以官员职位、功名、身份称村的,如张千户庄、杨驸马庄、齐相公庄、程校尉庄(今大程庄)、张大官庄等。
  十二、以楼阁、房舍为名的村落。古代村落基本无楼,偶尔见到高房,呼之楼。如郑家楼、高家楼、陈家楼、苏家楼、崔家楼;有的全村皆是土房,偶有一户建砖瓦房,即以村名称之,如瓦屋、瓦房。阁,武清多处称(gǎo),如无梁阁、南阁、北阁等。
  十三、以旗、官地、场(cháng)为名的村落。多属于清初八旗子弟,“跑马占圈”所留下的村落。如下伍旗、大官地(今安次县)、西官地、(佃户指旗产为官地);场,指佃户或地主家打谷场,如张家场、李家场、曹家场、赵家场、侯家场等。
  十四、以寺、庙、庵为名的村落。寺庙庵之所以形成村名,其原因:建筑规模宏大,在村落里比较突出;附近朝拜的人多,对庙宇的重视甚于村落。庙宇多记录了修建年代,对考证村落年限能提供线索。如陀泥寺、迤寺、昭阳寺,红庙、白庙、双庙、无梁庙、马神庙、安(庵)子上、西安(庵)子等。这类以寺、庙、庵为名的村庄,反映了村民崇尚神佛,求其保佑的风俗。
  十五、以务、浅为名的村落。 宋代税收关卡叫“务”,当时有“市易务”、“权货务”之设,人们统称税卡为税关。有些以务为名的村庄,多属水陆交通要道、官府在此设务关、钞关的地方。如河西务,元朝在此设榷税关,明朝在此设钞关,进出京城的船只在此验货榷税;粜粮务、太子务、定子务亦如此。另一说法“务”与“府”不分,分析起来,一是沿袭古代方言或当地土音所至,二是府、务村落多在元代形成,蒙古人说话“务”、“府”分不清。
  “浅”,明代官府设置在运河岸边的浅铺,每隔二三里设一处,常住管理河道的官员,为保障漕运和防洪,临时雇用当地百姓疏通河道,植树筑堤,帮漕船拉纤,亦称纤(浅)夫,清代在运河东岸的三里浅、王甫设汛把总。
  十六、以营、屯、标、垡、圈为名的村落。从汉代起武清就驻屯田军,唐代屯田规模较大,但史料记载不详。元朝主要是军队屯田,明朝既搞军队屯田又搞移民屯田。村落的名字往往与营、屯、垡有关,多以营官的姓氏为村名,如韩指挥营等;以屯为名的村庄有:陈官屯、卞官屯、徐官屯、郭官屯、傅官屯等。标,指古代军籍,如督标、提标、抚标、镇标;垡,指耕垡,带有军籍的武官屯垦过的土地插标登记皇册,故名标垡。或加上军官姓氏,如程标垡、张标垡、董标垡、韩标垡。还有以方位称的:东标垡、西标垡。圈(读眷音),指古代驻军养马处所,如东马圈、西马圈、圈子。也有以马房为村名的,如东马房、西马房,同于此义。马圈、马房一般都靠近营区,形成年代,大体在辽金元时期。
  十七、以房子、树木特点为名的村落。一般属于村落形成初期的特点。如三间房、五间房、八间房、三家毛店等;以树木为名的村落,如双树、柳甸、柳行、柳林屯、枣林庄、榆家庄、桐林、桃园、桑园、梨园等。
  十八、以物产和居民职业为名的村落。如藕店、莲花池、拾棉庄、鸭子徐庄、簸箕刘庄、奶母庄;自产土碱、土盐的村庄:大碱厂、碱土庄、苦盐坨,荒草坨、百草洼。以窑为名的村庄:毛窑、尹家窑、窑上、窑洼等。这类以窑为名的村落,一般在城镇周围,在砖瓦窑附近发展起来的,其年代形成当晚于城镇。
  十九、以距离城镇远近为名的村落。如五里店、八里庄、八里桥等。
  二十、以道德规范为名的村落。里仁街、孝力(里)、广善等,这些村名多不是原始名字,而是经过文人加工的。
  二十一、以里、百户为名的村落。北魏时期25家为一里,唐代,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如北魏时期形成的曹子里,汉代形成的里仁街,元代形成的孝里等。
  以户为名的村落,如三百户、四百户、八百户、九百户、千户庄,多是元代军户屯田百户长、千户长的驻地。百户是编户的序号,从头百户至十百户,如八百户即是第八个一百户。千户庄即是千户长所住的庄园。
  二十二、村名中带“各”的村落。“各”是“家”的变音,明初燕王朱棣移江南百姓到京畿定居,建立许多新村,按姓氏加“家”为村名,由于江南一带称“家”,为“嘎”或“锅”,北方人误作各,如石各庄、梁各庄、李各庄,这些村庄多在营地附近。
  二十三、含有讽刺性或鄙视的村名。如,鞑子村、蛮子营、王瘸庄、骚子营、庄窠等。
  二十四、以辛(新)庄为名的村落。清代旗田庄头立村后,称新庄,前边加上庄头的姓氏,如张新庄、李新庄、陈新庄、高新庄等。年复一年,新庄依然如故,庄户人家依旧艰辛度日,故更名辛庄。
  二十五、以坟、冢为名的村落。王庆坨镇的曹老坟、大孟庄镇的侯坟、河西务镇的刘坟,白古屯乡的狗冢(民国初年改称和平庄)等。坟,有坟墓之意,亦有高地之意。
  二十六、以岗为村名的村落。崔黄口镇的曹家岗、大孟庄镇的张岗村等。
  二十七、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村落。如狼尔窝、押虎寨等村。狼尔窝,明代北运河、青龙湾决口处冲刷的大深坑,当地百姓称狼儿窝。清代。深坑附近的高丘上出现村落,取名狼儿窝、狼尔窝。后人觉得不雅,改成“粮窝”;押虎寨,辽代该村位于延芳淀的边缘,萧太后常到洼淀游猎,扎营寨小憩。他们捕捉的大鸟称地〓(bǔ)。当地百姓称鸦虎,辽代后期,在寨旁出现村落,取名鸦虎寨,渐讹传成押虎寨。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