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节 汊沽港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296
颗粒名称: 第三十四节 汊沽港镇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399-4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汊沽港镇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城区杨村23公里,汊沽港镇政府驻地,辖18个村民委员会,包括15个自然村。
关键词: 武清区 村落地名 汊沽港镇

内容

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城区杨村23公里,汊沽港镇政府驻地,辖18个村民委员会,包括15个自然村。
  汊沽港 地处浑河(永定河)泛区。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梁、汪两姓大户迁此垦荒定居,村落建在河汊间的高隆之地,故名汊沽港。后因当地百姓土音重,讹传成汊沽港(jiǎng)、汊光。另一说,山西移民程大广首先在河汊旁搭窝铺定居,得名大广村,后讹传成大光村。明末大广家败落,仍以河汊定名汊沽港。
  大王堡、小王堡 分别位于镇驻地南2.5公里、4公里。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王姓到此垦种,搭窝铺定居,成村后得名王家铺,简称王铺。清朝初年,因浑河连年水患,村落成了水中高地,又将“铺”改为“堡”。民国年间,部分村民南迁1公里许,另立村庄,故有大、小王堡之分。
  冷家堡 位于镇驻地南3公里。清雍正年间,山东逃荒难民在此佃种冷氏庄头的旗地,因周围是洼淀,成村后故名。堡、水中之高地。
  大刘堡、小刘堡 位于镇驻地西南4公里、2.5公里。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刘姓,陕西移民杨姓几家迁此定居,以治鱼、垦种为业。成村后以姓氏得名刘家堡,简称刘堡。清朝初年,为避水患,部分居民另迁高地立村,仍称刘堡,故有大、小刘堡之分。
  苑家堡 位于镇驻地东南5公里。明永乐初年,山西移民余、苑两姓几户迁此,以治鱼、垦种为业,立村后名余家铺。清康熙年间余姓迁走,苑姓兴旺,遂改称苑家堡。铺,通堡意。
  北柳子 位于镇驻地南3公里。清光绪年间,从苑家堡迁出王、齐、杨、姜四户村民,在此定居成村。因位于苑家堡以北,土地多生野柳,故名。
  南五间房 位于镇驻地东南3公里。清顺治年间,此地是王庆坨曹姓庄头经管的旗田,由五家佃户定居成村,初盖五间草房,得名五间房。1984年为避县内重名,以相对方位居南,更今名。
  东王堡 位于镇驻地东南2.5公里。清雍正年间,张姓兄弟二人自杨柳青镇迁此,以佃种旗地为生,成村称张圪垯。1964年,以该村位于大王堡东更今名。
  二光 位于镇驻地东北1.5公里。地处河汊之间的高地上,明永乐年间立村,因与汊沽港近邻,故名二沽港,当地土音重,讹传成二光;亦有另说:程大广弟弟程二广者为渔户司里正,管理渔户治鱼,供奉宫廷。成村后称二广。清代,讹传为二光。
  六道口 位于镇驻地西3公里,凤河与永定河的交汇口。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迁此屯田立村。依照永定河自西向东迁徙的河口计算,永清县有三道口(今称三圣口)四道口、五道口,此处排名六道口,故成村名。
  曹场 位于镇驻地西北4公里。明崇祯年间,此地系王庆坨曹姓打谷场。成村后,以佃主姓氏得名。
  胡柳子 位于镇驻地西北7.5公里。清光绪年间,此地系安次县穆家口村胡姓坟地,由看坟佃户定居成村。初名胡家坟,后因此地多生野柳,得今名。
  西肖庄 位于镇驻地西北6公里。明崇祯年间,此地是陈嘴村肖姓打谷场,由佃户定居成村。因位于东肖庄以西,故名。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大王堡、小王堡
相关专题
冷家堡
相关专题
大刘堡、小刘堡
相关专题
苑家堡
相关专题
北柳子
相关专题
南五间房
相关专题
东王堡
相关专题
曹场
相关专题
胡柳子
相关专题
西肖庄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