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原)双树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279
颗粒名称: 第十七节 (原)双树乡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371-3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原)双树乡位于区境北部,距城区杨村25公里。原双树乡政府驻地,辖18个村民委员会,包括18个自然村。现属大良镇辖。
关键词: 武清区 村落地名 双树乡

内容

位于区境北部,距城区杨村25公里。原双树乡政府驻地,辖18个村民委员会,包括18个自然村。现属大良镇辖。
  双树 金代为古运河(天津河)码头,近代考古专家发现栈桥遗迹。元代屯田军驻地演变成的村落。因村落旁生两棵古柳,故名。
  前迤寺、中迤寺、后迤寺 分别位于乡驻地东南2公里、1公里、1.5公里。北魏时期,这里建一座寺庙,因战乱坍毁;唐末一批难民祈求神佛保佑,在寺前定居立村,取名迤寺。随着村落扩大,一部分村民迁到寺后立村,故分出前、后迤寺。清代乾隆年间,赵姓几户佃农在前、后迤寺中间的寺庙遗址附近立村,称迤寺赵庄,后易名中迤寺。迤(yǐ),通倚。
  蔡各庄 位于乡驻地南1.5公里。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蔡姓三户迁此屯田定居,成村后得名蔡庄。清乾隆年间,户数增多,发展为东、西、南三个蔡庄,清末民初三个蔡庄房舍连在一起,遂称今名。
  小王甫 位于乡驻地西南3公里。元朝末年,鲁姓一家自王甫村迁此定居,成村后得名鲁家王甫,后改今名。
  富官屯 位于乡驻地西南2.5公里。明洪武年间,傅姓营官带兵在此屯种,后演变成村落,名傅官屯。后讹传成今名。
  蒙村 位于乡驻地西3公里。元代,蒙古人集中居住的村落,故名。
  蒙辛庄 位于乡驻地西3公里。明末,由蒙村迁出高、董、林、苗四姓到此定居,取名蒙村新庄,民国初年演化为辛庄。1984年定今名。
  南四百户、北四百户 分别位于乡驻地西南2.5公里、东北3公里。元代屯田军第四个百户所驻地,成村后称四百户。明初山西移民迁入,村落扩大,部分居民迁至村北8公里,另成村落仍称四百户,故分出南、北四百户。
  小河 位于乡驻地西1公里。元代屯田军户立村,由村旁有一条小河得名。村西有元代小河村遗址,面积4000平方米。
  北赵庄 位于乡驻地西北1公里。明永乐年间,江南移民赵姓迁此屯田定居,成村后以姓氏得名赵家庄,俗称赵庄。后为区别本地重名,故冠以方位“北”称之。
  大十百户、小十百户 分别位于乡驻地西北4公里、2.5公里。元代屯田军第十百户所的驻地,演变成村落后称十百户。后为避战乱、水患,部分居民迁出,另立新村,仍称十百户,故有大、小十百户之分。
  上九百户 位于乡驻地西北4公里。元代屯田军第九百户所驻地,成村落后,称九百户。1984年,地名普查时,为区别县内同名,按坐落方位北为上,故名。
  二百户 位于乡驻地北3公里。元代屯田军第二百户所驻地,后发展成村落,称二百户。
  田水铺 位于乡驻地东北2公里。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田姓一家迁此,搭窝铺居于河岸,成村后,得名田家铺头。又因当地水质甘甜,演变为今名。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双树
相关专题
蔡各庄
相关专题
小王甫
相关专题
富官屯
相关专题
蒙辛庄
相关专题
小河
相关专题
北赵庄
相关专题
上九百户
相关专题
二百户
相关专题
田水铺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