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原)后巷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269
颗粒名称: 第七节(原)后巷乡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347-3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原)后巷乡位于区境东北部,距城区杨村18公里,原后巷乡政府驻地,辖20个村委会,包括17个自然村。今属崔黄口镇所辖。
关键词: 武清区 村落地名 后巷乡

内容

位于区境东北部,距城区杨村18公里,原后巷乡政府驻地,辖20个村委会,包括17个自然村。今属崔黄口镇所辖。
  后巷 辽代萧太后运粮河故道经此,运粮河改道后,故道形成断港。萧太后带兵屯驻断港河畔,成村后称后港。明代,断港淤平,讹称后巷。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载:后巷,至今未革。
  东吕村、西吕村 分别位于乡驻地西1公里、1.5公里。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吕姓两户被官府安置在此屯田立村,村落分东西两地,以姓氏和相对方位得村名。
  南县豪、北县豪 位于乡驻地东1公里。据《元史》记载,元代县以下设管水利的壕寨官,当地人俗称县壕官,意为县里派来管理开挖沟壕的官吏,此地为县壕官的驻地,成村后故名县壕庄。后讹传为线毫庄。随着人口的增多,至清末发展成两村,按聚落的南、北方位称今名。
  黄家洼 位于乡驻地东北2公里。明永乐年间,江南移民黄姓在此定居成村,以周围地势低洼得名。
  西大刘庄 位于乡驻地东南4公里。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刘姓大户来此屯田定居,成村后以姓氏得名刘庄,后为区别县内同名,改今名。
  李辛庄 位于乡驻地东南4公里。原为清代皇庄旗田,道光年间,北京某王府派李姓庄头来此经管佃户立村,得名李新庄。后改为今名。
  三百户营 位于乡驻地东4公里。辽代成村,金代军队屯田所驻的营地,当时三百军户为一营,故名。村中尚存一大土台,传为萧太后点将台。
  大宫城 位于乡驻地东南4公里。战国时代已成聚落,秦、汉时期为雍奴县城,西汉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发生海侵,该城被海水淹没,人走城空,故名大空城。后人觉空城不雅,更今名。(参阅本书39页“雍奴县治所—大宫城村”)
  王杜庄 位于乡驻地东南5公里。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王、杜两姓在此屯田成村,以姓氏得名。
  小宫城 位于乡驻地东南5公里。清朝中叶由大宫城迁出部分村民另立新村,仍称宫城。故有大、小宫城之分。
  西曹庄 位于乡驻地东南2公里。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沈、曹两户迁此定居,以两姓氏得名沈曹庄。清光绪年间,该村曹姓为首户,故称曹庄:又因其位居今崔黄口镇大曹庄之西,故名。
  周家务 位于乡驻地南1.5公里。元初有周姓屯田官在此定居,得名周家务,元人说话“务”、“府”不分,亦称周家府。简称周府(务),后称今名。
  沈家庄 位于乡驻地南1公里。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沈、曹两户到此屯田定居,以两姓氏得名沈曹庄。清光绪年间沈姓为首户,故名。
  槐家庄 位于乡驻地西南1公里。原为皇庄官田。明永乐年间赐予京城槐宁侯,由佃户定居成村,初称槐府新庄,后演变为今名。
  北靳庄 位于乡驻地西南3公里,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靳姓数户来此屯田成村,后逐渐迁入他姓,形成四个小村,即崔靳庄、尚靳庄、艾靳庄、丁靳庄,合称四靳家庄。清朝同治年间,以南北方位分成两个村,该村居北,故名。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后巷
相关专题
西吕村
相关专题
东吕村
相关专题
南县豪、北县豪
相关专题
黄家洼
相关专题
西大刘庄
相关专题
李辛庄
相关专题
大宫城
相关专题
王杜庄
相关专题
小宫城
相关专题
西曹庄
相关专题
周家务
相关专题
沈家庄
相关专题
槐家庄
相关专题
北靳庄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