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河西务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26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河西务镇
分类号: K928.5
页数: 5
页码: 334-3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河西务镇位于区境西北部、北运河西岸,距城区杨村30公里,河西务镇政府驻地,辖32个村民委员会,包括41个自然村。
关键词: 武清区 村落地名 河西务镇

内容

位于区境西北部、北运河西岸,距城区杨村30公里,河西务镇政府驻地,辖32个村民委员会,包括41个自然村。
  河西务 古称瀛西。汉代出现聚落,宋、辽时期,以船坞居潞河(今北运河)西岸而得名河西坞。元代,京杭大运河开通,河西坞为榷税的务关,遂更名河西务。此后因河兴市,因市兴镇。元代建十四仓,为京城附近最大的皇家仓储重地。设水陆驿站,领蔡村驿、杨村驿、桃花口驿(今北辰区),故称“津门首驿”。明代设钞关,进出京城船只到此验货榷税。隆庆六年(1572年)筑砖城,城内外设十三个衙门,被誉为京东第一镇。清代康乾盛世,设县丞管理河务。市井空前繁华,商贾云集,货殖充轫。“炸嘎吱合”、“金家果子”、“金边儿扣焖”等特色小吃享誉京南卫北。顺治年间,荷兰使节初次访华就把河西务介绍到国外;康熙年间印度使节访华,波力特使客死河西务,康熙皇帝诏令九千户杨家捐银两、土地,修建“波力坟”。清代后期,漕运停止,京津公路开通,河西务仍不失昔日之繁华。
  龚庄 位于镇驻地北1公里,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龚姓迁此屯垦定居,成村落后称龚庄。后全村庄田被宫廷勋戚强占,改称宫庄。勋戚败落,复称龚庄。
  周羊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0.5公里。明天顺年间,山西移民周姓迁此屯垦定居,得名周庄;后周家佃户在羊圈附近搭草房居住,渐成聚落,取名羊庄。民国初年,周庄、羊庄房舍连在一起,遂得今名。
  土城 位于镇驻地东北2公里,北运河西岸。宋、辽对峙时期筑土城。明隆庆六年(1572年)筑砖城,清康熙七年(1668年),运河水涨城圮,衙署迁出。后又变成土城,故名。
  大龙庄、小龙庄 镇驻地东2公里,东临北运河。元代龙姓军官带军户在此屯田立村,以姓氏得名龙庄。明初,杨家将后裔杨景、杨洪、杨清,随“龙”征战立功,被封为九千户,定居龙庄。龙庄村落扩大后,部分龙姓村民迁出,至村西南1公里的龙家坟地立村,仍称龙庄,故有大、小龙庄之分。
  郑庄 镇驻地东南1.5公里。明永乐年间,山东移民郑姓迁此屯田成村,以姓氏得名郑庄。
  苏庄 镇驻地东南2公里,大龙庄杨家(九千户)的佃户庄,庄头苏姓立村,故名。
  北三里屯 镇驻地东南2.5公里,濒临北运河。元代军队屯田成村,系“三翼屯田军”驻地,始称三翼屯,后讹传成三里屯。明代,村里曾发生一桩奇事。著名话本作家冯梦龙将此事写成话本《刘小官雌雄兄弟》,书中称该村“三义屯”,后复称三里屯。1984年地名普查时,为区别县内同名的三里屯,更今名。
  上刘庄 位于镇驻地东1公里。明永乐年间,江南移民刘姓随“龙”北迁,充实京畿,被官府安置在此经商屯垦,立村名刘庄。后为区别县内同名,根据方位居北,冠以“上”字。
  奶母庄 位于镇驻地东南2.5公里,东临北运河。明成化年间,村中一位少妇被选入皇宫,为太子的奶母,太子即位后,奶母告老还乡,皇帝赐田40顷,为养老庄田,故名。
  前白庙、中白庙、东白庙 位于镇驻地东南3公里,北运河西岸。明永乐年间,大龙庄九千户杨家在此建一座庙宇,名“龙泉寺”,其影壁、围墙涂以白色,故名白庙。后在白庙附近,出现聚落,称白庙村。清康熙年间,北运河决口,将龙泉寺冲毁,白庙村冲成三个聚落,各居白庙遗址的不同方位,遂称前白庙、中白庙、东白庙。
  索庄 位于镇驻地南3公里,京津公路西侧。明天顺年间,为皇庄官田,有索姓庄头在此经管佃户立村,以姓氏得名。
  高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3.5公里。明天顺年间,为皇庄官田,以高姓庄头经管佃户成村,故名。
  白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4公里。元代为运河东岸九百户村白家的佃户村,遂得名白庄。
  唐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3公里。明永乐年间,江南移民唐、常两户被官府安置在此垦种立村,以唐姓得名。
  岳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2.5公里。明正德年间,为皇庄官田,赐予岳姓国戚,由佃户垦种成村,故名。岳,当地人读yào。
  前扶头、后扶头 位于镇驻地西南5公里,西临港沟河。元代军队屯田出现聚落,村北有元代聚落遗址。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被官府安置在此屯田,发现一座坍塌的庙内有佛头一尊,立村后称佛头,后谐音演变成扶头。解放后村落扩大,人口增多,遂有前、后扶头之分。
  四间房 位于镇驻地西南5公里,与前扶头一道之隔。明永乐年间,江南移民曹、孙、李、王四户在此屯田,起初只盖了四间茅草房栖身,成村后称四间房。
  石桥辛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6公里,村西临近凤河大石桥,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在大石桥附近屯田定居,渐成聚落,得名石桥新庄,清代改称石桥辛庄。1948年更名大辛庄,1984年复原名。
  仙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1.2公里,明永乐年间,山西大槐树下移民王姓到此垦种、经商,王家族长会看风水,人称王仙人,故村名称仙人庄,后简称仙庄。
  东、西陈庄 位于镇驻地南0.6公里,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陈姓两户迁此屯田定居,聚落建于东、西两个土台之上,成村后以姓氏得名东、西陈庄。
  香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0.5公里。清顺治年间,圈为旗地,为旗人王姓财主的佃户村,香姓庄头在此经管,故名。
  金庄 位于镇驻地西南1.5公里,明永乐年间,江南移民金姓迁此屯田定居,成村后,以金姓得村名。
  沙庄 位于镇驻地南1公里。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沙姓来此屯田定居,故名。一说村周围土质沙性,故名。
  肖庄 位于镇驻地北0.5公里。明景泰年间,为北京肖九公的佃户庄,以庄主肖姓得名。
  宝石庄 位于镇驻地北0.7公里。明永乐年间,江南富户宝姓、石姓奉旨随“龙”北迁,充实畿辅,官府安置在此屯田,立村后遂以两户姓氏得名。
  刘坟 位于镇驻地北1公里,清顺治年间,为河西务大户刘姓坟地,看坟佃户定居,渐成村落,故名。
  王家庙 位于镇驻地东北1.5公里。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被安置在此屯田定居,因靠近河西务王姓的家庙,故名。
  曹庄 位于镇驻地北1.4公里。元代军队储存饲草的地方,成村后称草庄,后讹传成曹庄。
  包楼 位于镇驻地东北2公里。元大德年间,附近划为官田,京城包姓官员在此建楼一座,成村后,以楼得村名。
  车营 位于镇驻地东北1.7公里。元代军队屯田营地,亦是驿站停放车辆的场所,故名。
  玄坛庙 位于镇驻地东北1.5公里。清乾隆年间,山东逃荒难民来此耕种佃田定居,村落建在玄坛庙附近,故名。
  前窑、后窑 位于镇驻地东北1.8公里。明隆庆六年(1572年)河西务建砖城,京城官员李姓在此建前、后两座窑烧砖,后演变成村落,故名。
  孝力 位于镇驻地西2公里,村西临港沟河。元代出现聚落,村南考古发现元代古墓遗址。明初,燕王扫北,安置一批军户、游民在此定居屯种。与当地人相互谦和礼让,讲孝道仁里,故村名孝里。后讹传成孝力。
  韩庄 位于镇驻地西北2公里,明永乐年间,江南富户韩姓一家奉旨随龙北迁,充实畿辅,被官府安置在此屯田定居,成村后故名。
  南仓 位于镇驻地西北2公里。元代十四座皇仓遗址,明洪武年间演变成村落,因在十四座皇仓的南端,故名。
  双罗庄 位于镇驻地东北2公里,北运河西堤之上。明初,原为双街和罗庄两个村,后合并为一个村,取两村名之首字,得名双罗庄。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河西务
相关专题
周羊庄
相关专题
土城
相关专题
大龙庄、小龙庄
相关专题
郑庄
相关专题
苏庄
相关专题
北三里屯
相关专题
上刘庄
相关专题
奶母庄
相关专题
索庄
相关专题
高庄
相关专题
白庄
相关专题
唐庄
相关专题
岳庄
相关专题
前扶头、后扶头
相关专题
四间房
相关专题
石桥辛庄
相关专题
仙庄
相关专题
东、西陈庄
相关专题
香庄
相关专题
金庄
相关专题
沙庄
相关专题
肖庄
相关专题
宝石庄
相关专题
刘坟
相关专题
王家庙
相关专题
曹庄
相关专题
包楼
相关专题
车营
相关专题
玄坛庙
相关专题
前窑、后窑
相关专题
孝力
相关专题
韩庄
相关专题
南仓
相关专题
双罗庄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