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王庆坨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26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王庆坨镇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333-3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王庆坨镇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城区杨村30公里,南与河北省霸州市接壤,东与西青、北辰相邻。王庆坨镇政府驻地。辖22个村民委员会,包括13个自然村。
关键词: 武清区 村落地名 王庆坨镇

内容

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城区杨村30公里,南与河北省霸州市接壤,东与西青、北辰相邻。王庆坨镇政府驻地。辖22个村民委员会,包括13个自然村。
  王庆坨 战国时期出现聚落,镇砖瓦厂曾出土战国陶罐一件;汉代聚落扩大,宋、辽成村,王姓一家定居在三角淀以西的大土坨之上,得名王家坨。村旁有一条浑河(永定河)支流,名王家河。后有王庆者发家,更名王庆坨。明初,移民大迁徙,永乐皇帝下诏“充实京畿”,迁江南富户10万随“龙”北上。安徽一批富户迁此定居,开发广袤而肥沃的浑河泛区。至明朝末年,发展成武清县西南大镇,出现了曹姓、张姓、丁姓等十几家大户。清初,设王庆坨营,派副将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置校场一区、堆铺半间、火药库一间。康乾盛世,该村大户重农桑,兴商贾,办义学,民风、文风日盛。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立集市,光绪七年全镇达2500户,每户按4.5口人计,有11.25万人,不仅是武清县村镇之最,也是津西巨镇。解放后划分六个街村:解放、建设、光明、民主、胜利、团结;1984年发展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个街村。
  大范口、小范口 位于王庆坨镇西北2公里、1公里。辽代范姓立村,地处三角淀之浑河入口处,形如瓮口,得名范瓮口。后有居民迁出,在附近高地定居立村,取名小范瓮口,原范瓮口称大范瓮口。民国二十六年伪县政府登记村名时,省去“瓮”字,称今名。
  大柳子位于王庆坨镇北1.5公里,永定河故道旁之北小堤上,清顺治年间,此地原是曹家“六大户”的坟地,看坟的佃户曹老三在此定居立村,因周围多生野柳,曾名曹家柳子。后有山西移民进住,更名大柳子。
  尤张堡 位于镇驻地东北2.5公里,清顺治年间为皇庄旗产,有尤姓、张姓庄头在此佃种立村,始称尤家铺、张家铺;民国初年两村房舍连在一起,改称今名。堡与铺音谐意同。
  复兴庄 镇驻地东1.5公里。明末立村,原为翰林院曹家的私田、草场,约百余顷。由佃农定居成村,始称东场子。清代乾隆皇帝的内亲傅恒派人圈(quān)占,改名傅兴庄。为此曹家与傅恒打官司多年,惊动了皇上,最终又判给曹家,更今名。
  四合庄 位于镇驻地南1公里,明崇祯年间为曹家老坟地。有四户看坟佃农祖辈居住于此,渐成聚落,称曹老坟。1984年全县地名普查后,更今名。
  道沟子 位于镇驻地东南2公里。清嘉庆年间,山西移民韩姓一家在此屯垦定居,聚落建在一段堤坡上,村旁大道低洼积水,经常变成水沟,故名。
  王二淀 位于镇驻地西南2.5公里,原为三角淀一部分。康乾盛世,治理永定河,修筑九里横堤与方官堤,在两堤交界的高隆地带,山西移民迁此定居立村,取名汪尔淀,后根据谐音改今名。
  大三河曾、小三河曾 位于镇驻地东南3公里、3.5公里,中亭河(大清河)、永定河、凤河三河汇入三角淀的入河口。清康熙年间,有山西移民迁到三河堤上定居,以搬罾捕鱼为业,遂得名三河罾。后有村民迁出,在附近形成小聚落,取名小三河罾。解放后,当地人为了书写方便,将罾改为曾。(搬罾:早年捕鱼工具)
  张家地 位于镇驻地东南3公里,清光绪年间,为镇上大户张家的土地,张姓庄头在此管理佃户立村,故名。
  蔡家地 位于镇驻地东南3公里。清道光年间,为皇庄旗地,由蔡姓庄头在此管理佃户立村,故名。
  郑家楼 位于镇驻地西北2公里。清乾隆年间成村。原系北京某王府圈占的旗地,由郑姓庄头在此管理佃户垦种立村。郑姓当年盖一间较高的房舍,当地人称独楼,后称郑家楼。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大范口、小范口
相关专题
大柳子
相关专题
尤张堡
相关专题
复兴庄
相关专题
四合庄
相关专题
道沟子
相关专题
王二淀
相关专题
张家地
相关专题
蔡家地
相关专题
郑家楼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