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杨村——武清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253
颗粒名称: 第十四节 杨村——武清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分类号: K292.1
页数: 3
页码: 315-3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村位于武清区东南部,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纵穿城区,南距天津30公里,北距首都90公里。据考古发现,早在战国时代这里就存在聚落;汉代潞水经杨村与笥沟相通,聚落沿河西岸分布;金代以前杨村的名字就已存在。杨村兴于元代,繁荣于明、清,为武清县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改革开放后,杨村面貌焕然一新,建起面积24.8平方公里的武清高科技产业园区,一座现代化工业新城拔地而起。
关键词: 杨村 武清区 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内容

杨村,位于武清区东南部,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纵穿城区,南距天津30公里,北距首都90公里。1950年区政府从武清城关迁至后,杨村变成了武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关于杨村地名的由来,据《武清县地名志》云:“成村于元代以前,因杨姓首先在此定居,故名。”此说无确考。据考古发现,在杨村北郑庄遗址中,发现战国时代的遗物较多。可见早在战国时代这里就存在聚落;汉代潞水经杨村与笥沟相通,聚落沿河西岸分布;北魏时期,潞河从河西务东流到崔黄口散流入海(雍奴薮);杨村附近的潞河、笥沟干涸。金代开天津河(时称潞水漕渠)。河东岸始出现了聚落,夹河成村初步形成。金·泰和五年(1205年),金章宗下令开凿天津河,“穿杨村以南抵直沽”。证明金代以前杨村的名字就已存在。另据《中国运河史》记载,“天津河是对潞河下游龙湾河的改称,……龙湾河已自蓟州河(今蓟运河)改道,转至杨村以南的小直沽入海……”证明杨村之名在天津河开通以前的辽代就已存在。即使从开通天津河算起,杨村的名字至今已存在了800多年。
  缘何称杨村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推断。其一,杨村距三岔河口只有60多华里,坡降较小,海水涨潮时能涨到杨村,漕船可随潮水浮运到杨村卸货转运,民谚有“海水不过三杨”之说(杨村、杨柳青、杨芬港)。而从杨村往北,地势增高坡度较大,潮水上不去。故运粮船队到杨村就得扬帆借助风力,船工们称到扬帆的村了,日子长了,便称扬村,后改称杨村。其二,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诏令在沿河堤上种杨柳,以后朝代照此行事,杨柳既能保护堤岸,又能为皇帝的龙船、纤夫遮阳。杨村沿河两岸种植很多杨树,加之半沙性土壤,适合杨树生长,尤其适合当地傻青杨(亦称大叶杨)生长。树木参天蔽日,成了一道景观,故被称为杨村。
  至于说杨姓立村或杨六郎与辽军作战形成的村落,有待考证。
  杨村兴于元代,繁荣于明、清,为武清县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沿河置仓廒,老米店即为仓储重地。杨村设水陆驿站,常驻管河主簿、驿丞、营汛千总、巡检官等。各地商贾、官宦、工匠、小贩云集。建有山西会馆、广东会馆。清光绪初年,杨村店铺百余家,庙宇十数座,人口越两千,知名小吃“杨村糕干”,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嘉禾”铜质奖章。
  据清光绪七年《武清县志》载,当年杨村分西杨村、东杨村,距县城五十里。西杨村有481户。铺户42家,客店8家。街道两条,井两口、庙宇八座,学堂11处;集市三、五、八、十。东杨村:有440户,铺户24家,街道四条;学堂7处;庙宇7座;上朱庄27户,上园3户;小东庄5户。每天装卸码头的号子声不绝于耳,日夜兼程的船队灯火通明。有“楼台两岸寺,灯火一河船”的赞誉。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京津铁路开通,杨村设火车站;同时京津驿路畅通,杨村设驿站;运河漕运兴旺,杨村有大码头。杨村成了拱卫京城的铁路、水路、陆路的交通要道,是京城通海上的第二道大门。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无论乘火车进京还是乘船进京,都飞不过杨村,曾遭到清军和义和团的沉重打击。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杨村驻德军300名,1912年,杨村至北京驻英军980名,杨村至大沽口驻法军1600名。表明杨村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乃兵家必争之地。
  1926年,国民一军第十师驻守杨村;1928年国民37军驻守杨村;1930年东北军张作相军部驻杨村;1945年8月国民党34集团军第一突击队第六支队进驻杨村机场;1945年美海军一个排进驻杨村火车站。1948年国民党新编105军333师部和两个团进驻杨村。
  新中国成立后,杨村驻军均属北京军区管辖。亦是北京军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党和国家领导人常来此视察或陪同外宾参观军事表演。
  柬埔寨、古巴、刚果(利)、南非、澳大利亚、越南、印度尼西亚、老挝、赞比亚、阿尔巴尼亚、坦桑尼亚、利比亚、尼加拉瓜、智利、玻利维亚、南也门、马里、尼泊尔王国、苏丹、圭亚纳、埃及、加蓬、瑞典、加纳、沙特阿拉伯等30多个国家元首及军事组织1797人次,到杨村驻军部队参观学习。
  改革开放后,杨村面貌焕然一新,1996年城区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杨村街人口8.79万人,其中回民5319人。在旧街区的西部,建起面积24.8平方公里的武清高科技产业园区,一座现代化工业新城拔地而起。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