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先有里仁街后有城关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231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先有里仁街后有城关镇
分类号: K292.1
页数: 4
页码: 287-290
摘要: 这是一篇介绍武清县城历史的文章,讲述了武清县治所迁到现在的城关镇的原因和县城的建设历史。文章还提到了武清县城的防卫和教育历史,以及古城民风淳厚、百姓不畏强暴的事例。
关键词: 武清县城 建设历史

内容

武清城关,据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载:明洪武初(1368年)避水患,迁县治所于西八里元卫帅府镇抚衙,即今治也(今武清城关)。缘何要迁到这里来呢?考察起来有五个原因:
  其一,这里有条“里仁街”,是汉代形成的聚落。里者,指民之所居,汉、魏时期,25户一里;唐代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仁者,爱人。泛指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里仁,指风俗淳美的乡里居住着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足见这里的儒学文化底蕴深厚,是个文明的村落。故里仁街是新县治所的首选之地。
  其二,里仁街及其附近的村落地势高隆,土质肥沃,水源充足,亦农亦牧,林果兼收,百姓殷实。如汉代出现的张桐营、唐代繁盛的大桃园;辽金兴旺的东马坊,表明这是个富庶之区。
  其三,萧太后运粮河经此,城东、城西均有运粮河故道。这里的水草丰盈,树木繁茂,气候宜人。元顺帝时,曾在附近的柳林屯建一座行宫,武清县治所未迁之前,此处已出现了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即建城后的西郊花柳);这是县治所迁此的第三个原因。
  其四,县治所迁址之前,除里仁街外,有辽代韩昌府遗址,元代武清卫帅府,镇抚衙门、家庙等,此处已成了元代地方政府驻地及军事要地。县城迁来后不必大兴土木,增加百姓的负担。
  其五,在县境内,城关的位置就东西来讲,受运河的影响,比较偏西;就南北而言,又比较居中,交通便利,进京大道畅通。
  综上所述,武清县城从旧县迁到城关镇是最佳的选择。
  武清县城建设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知县陈希文始建土城。城周长1919丈、高2.2丈、下厚2.5丈、上厚1.5丈。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驻守武清的霸州兵备副使杨大章,以城垣内多旷地,截去东、北两面土城,垒起女儿墙(城墙垛)。城周长1570丈,高2.7丈,下厚2.15丈,上厚1.05丈。开三门,各建城楼,东曰:翠环沧海;西曰:秀拥太行;南曰:路近瀛州。北无门,在城墙上建镇雍楼,上悬四个大字“封联蓟阙”。
  明隆庆三年(1569年),巡抚都御史刘英节、总督军务兵部侍郎谭纶,委参将姚龙,知县段云鸿、张鹏相继将土城垣甃以砖,(用砖包上)。城周长1470丈,高3丈、宽1丈。门各有楼,楼各有署名。东曰:辽海扬波;西曰:太行献秀;南曰:控引畿辅;北曰:拱翼神京。独不启北门。清康熙七年大水,角楼尽圮,城墙间断冲塌倾颓。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朝廷户部拨帑银重修武清县城。仍开启三门,东曰:溯涧;西曰:景岗;南曰:定澄。三门各建城楼。北无门,在城墙上建镇雍楼并筑北极台于其上。道光七年知县刘体仁捐修城西北面,咸丰三年(1853年),知县胡启文捐修东北城角,光绪七年(1881年)、民国五年(1916年)都进行过大规模维修。“京畿诸城,独武清称壮”。使这座经历600年沧桑的武清县城直保存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
  武清县城的防卫:明清时代,城内设武清营※,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一员。
  古城民风淳厚,百姓祈求过太平日子,但不畏强暴。明正德五年(1510年),武清、霸县农民不堪忍受皇亲国戚大量兼并土地,爆发了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义军在武清县城东八里庄与明军作战,打死参政王杲,歼灭都御史宁杲的军队。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不堪忍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掠夺和破坏,民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各村义和团、红灯照,踊跃参加了攻打落垡火车站八国联军的战斗,参加攻打廊坊火车站;著名的大师兄闹衙门就发生在武清县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古城百姓都与日寇、汉奸、国民党反动政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至今仍流传着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武清县城的教育:明万历二年从旧县迁县学“明伦堂”,建于城内西北部,东建聚奎楼,高五丈许。后建启圣殿、乡贤祠;清康熙三十八年,本邑人、山东巡抚李炜捐资重修朝拜孔子的文庙:大成殿三间、尊经阁、明伦堂及戟门、泮池等。康熙二十一年皇帝颁发御书:“万事之表”匾额;雍正三年,皇帝颁发御书“”生民未有“匾额;乾隆三年,皇上特颁御书:“与天地参”匾额。
  乾隆年间,重修、扩建大成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五间;戟门三间;泮桥三瓮;棂星门三间;崇圣祠三间;明宦祠三间;乡贤祠三间;明伦堂五间;进德、修业斋各五间;聚奎楼一座;尊经阁五间;魁星楼一座;忠义祠三间;教育衙署一所;训导衙署一所;敬一亭三间;射圃亭一所。
  帝王驾临武清城:康熙七年,卢沟河发大水,夺凤河河道直冲到武清城下,平地水深丈许,三门俱堵,水入城不能泄。东城楼塌坠。第二年六月,康熙皇帝驾临武清城进东门,诏见知县曹际飞,问民疾苦,当日,在衙门用膳;十月,再次来县城视察,晓喻百姓:免除当年人丁、地产税赋。发放赈济粮米1000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圣祖视察永定河水情,回京途经武清县城,驻跸许庄行宫。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康熙皇帝御驾武清观察河道、堤坝,看到民风朴茂,乡民在田里辛勤劳作,县衙内秩序井然,夸赞知县勤勉爱民。题《春日郊行地方官》诗六首。当日驾临邱家庄(今邱古庄),召见曾任山东巡抚的老臣李炜。李炜布衣率全家跪拜迎驾,奉上武清特产杨村糕干、桃园烧酒、城关豆腐丝招待皇上。康熙帝龙颜大悦,为桃园酒题了一幅对联:“不饮桃园酒,枉来武清城”。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希文
相关人物
杨大章
相关人物
刘英节
相关人物
谭纶
相关人物
段云鸿
相关人物
张鹏
相关人物
刘体仁
相关人物
胡启文
相关人物
李炜
相关人物
曹际飞
相关人物
姚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