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北魏——漯(luò)水(永定河)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21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北魏——漯(luò)水(永定河)的变迁
分类号: K878.4
页数: 1
页码: 2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定河自晚更新世以来,挟带大量泥沙,河道几经淤塞变迁。自京西山峡冲出,先东北、后东南、再西南,形成宽阔的冲击扇平原。其间的河流都受其影响而变迁。村落因其影响而兴衰。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北段,从黄河抵达涿州,称永济渠。天津以南的永济渠称御河(南运河),漕船为避开海潮风暴的袭击,永济渠未经天津,当时天津也未形成。而在天津以西的静海县汇入拒马河,在信安、霸县并入桑干河(永定河)达涿州。
关键词: 永定河 北魏 变迁

内容

永定河,古称漯水、治水。自晚更新世以来,挟带大量泥沙,河道几经淤塞变迁。自京西山峡冲出,先东北、后东南、再西南,形成宽阔的冲击扇平原。其间的河流都受其影响而变迁。村落因其影响而兴衰。
  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明确记载清河(今海河)的入海口,已经到了今天天津市东丽区军粮城附近。《水经注·沽水注》载:“清河、淇水、漳河、恒水、寇水、易水、涞水、濡(rú)水、沽河、滹沱河同归于海。”这10条河,分三大水系,即南部的清河(今南运河)水系,中部的滹沱河水系,北部的沽河(北运河)水系。沽河水系包括漯水(今永定河),与汉代前相比,河道结构和位置都有很大变化。
  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北段,从黄河抵达涿州,称永济渠。天津以南的永济渠称御河(南运河),漕船为避开海潮风暴的袭击,永济渠未经天津,当时天津也未形成。而在天津以西的静海县汇入拒马河,在信安、霸县并入桑干河(永定河)达涿州。未经武清,故对武清村落的发展未有影响。
  唐朝初期,永定河支流——流经武清县的凤河、龙河,自北京向东南流,沽河(今北运河)在潞县南与武清接界处,形成一个叫笥沟的洼淀,于德仁务古城西北面与凤河汇合,于泉州入海。
  一百年后的盛唐时期,北方边镇大批屯军,需要大批物资供给时,而天津以北的永济渠,因永定河泛滥,河道时通时淤,漕船时常搁浅,朝廷另辟海道,实行海运。海运的终点是三会海口附近的军粮城。朝廷往涿州运粮走的是桑干河的支流(永定河)——今凤河水道,这便对武清村落产生了重要影响。(参照266页“北魏——漯水(永定河)”变迁图)
  天津三岔口的形成则是300年后金代的事了,后面还要详细叙述。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永定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