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大发展 农田面貌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20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教育大发展 农田面貌变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230-2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经济困难时期,武清区村落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农村教育快速发展,全县新建14所初级中学,实现了区区有中学;1960年全县普通小学和中学数量增加,学生数量也增加。1973年全县小学和中学数量进一步增加。二是农田水利建设成绩显著,县内的18条河流得到了治理,建桥、建闸、建扬水站、建涵洞数量众多,改造洼淀9个,建成13个大灌区,每年农田基本建设动土千万立方米左右。
关键词: 武清区 村落发展

内容

经济困难时期,村落发展有两大突出特点:
  一是农村教育快速发展,解放初期只有城关、杨村两所初级中学,1955年全县新建14所初级中学。分别是:河西务、南蔡村、崔黄口、大良、下伍旗、大碱厂、梅厂、黄花店、小幼庄、东马圈、大长亭、汊沽港、王庆坨、敖嘴。采取小学戴帽的方式,全部由政府投资,实现了区区有中学。
  1960年全县普通小学458所,在校学生79400人,比1949年增加11所,学生增加27050人;1960年普通中学(含高中)23所,在校学生9981人,比1949年增加19所,学生增加9626人。
  1973年全县小学644所,在校学生105370;中学153所,在校学生24674人。在县财政无力支付教育经费激增的情况下,中小学下放到由大队、公社办,称民办小学、民办中学。学校盖起了简易校舍,缺口师资由知青补充,1974年创办武清卫校;同年,创办天津市杨村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1977年创办武清农业学校。教育居于优先发展的地位。
  二是农田水利建设成绩显著。县内的永定河、北运河、青龙湾、北京排污河(凤河、港沟河、筐儿港减河)龙凤新河等18条河流得到了治理。建桥85座,建闸174座,建扬水站121座,建涵洞144座。改造洼淀9个,面积73万亩,建成港北、夹道、木厂等13个大灌区,灌溉面积百万亩。各公社(乡镇)、大队(村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千米见支渠,百米见斗渠。每年全县农田基本建设动土均在千万立方米左右。为保证水源,全县打机井6183眼,井灌面积30.26万亩。
  全县有近三分之一公社、大队实现渠、路林网化,为改革开放后,土地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先决的条件。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