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民国时期武清村落发展的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96
颗粒名称: 第九节 民国时期武清村落发展的特点
分类号: K928.5
页数: 3
页码: 206-2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以及八年抗战和国共内战时期,中国经历了持续的战争和混乱,城乡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在新文化运动和共产党的兴起影响下,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技,并逐渐形成了封建思想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较量与联合。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武清村落 发展

内容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经过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和八年抗战、三年国共拉锯时期,百姓饱尝战争之苦,城乡遭到严重破坏。“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传到了中国;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一时期,封建专制思想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冲突和较量,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抵触与联合,为民众的开化、村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其村落发展呈现三大特点:
  一、地主庄园出现。由于明清500多年土地兼并的强大惯性,辛亥革命以后土地分配制度未变;皇庄、王庄、官庄、旗庄已不复存在,农村85%以上的土地仍集中在少数大地主大官僚的手中。各大村镇都有几户或十几户大地主,他们建有城堡式的庄园、恢宏的庙宇、宽敞的学校……有的村落还建起了哥特式天主教堂、基督教堂。村落面貌有所改观。那些少地无地的农民,仍然居住低矮简陋的土坯房,与高门大院的“城堡”形成强烈的对比。
  二、农村经济在萧条中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民国时期各级政府对农业、林业、畜牧业都有较小规模科技投入,各县建苗圃、农业科学试验场,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农产品商品化的比例。这一时期,农村中的手工业、商业、金融、保险、运输、电信等都在兴起,很多行业实行了独资、合股、中外合资等多种经营方式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农村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三、农民的生活习俗明显改善。妇女缠足、男人留辫子的旧习俗彻底改变,女人放足,上学、参加社会活动,解放区的妇女还参加了革命斗争。男人时兴留分头,穿西装;出门不坐轿,不坐轿车,而坐汽车;农村中骑自行车的年轻人增多。物质生活习俗的变化,反映了古老的武清县,开始向现代化迈出了步伐。虽然这一进程极为艰难坎坷,但是,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这正是振兴古老民族的希望所在。
  这一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武清县村落几乎没有突破清末的数字。人口略有少量的增加,一些较大的村落又在附近分立小村,冠之大、小、上、下、前、后、东、西、南、北。
  如大孟庄、小孟庄;大顿邱、小顿邱;大张庄、小张庄;大沙河、小沙河;大王古庄、小王古庄;大王村、小旺村;大赵庄、小赵庄;大魏庄、小魏庄;大押虎寨、小押虎寨;大十百户、小十百户;上九百户、下九百户;上丰庄、下丰庄;前河淤、后河淤;前台、后台;前苏庄、后苏庄;东陈庄、西陈庄;东吕村、西吕村;东汪庄、西汪庄;东萧庄、西萧庄;东蒲洼、西蒲洼;东洲、西洲;东小良、西小良;东掘河、西掘河;南掘河、北掘河;南县豪、北县豪;南四百户、北四百户;南商村、北商村等。
  此时,武清村落布局基本固定。各乡镇村落之间,兴起新村落的空间已经很小。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村落布局,奠定了基础。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