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文化教育有新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95
颗粒名称: 第八节 文化教育有新的发展
分类号: G527.21
页数: 2
页码: 205-2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33年,国民政府推动新生活运动,在各县建立民众教育馆,其中武清县的杨村首先建立了河北省乡村试验民众教育馆,加强对成年人的文化教育。这些教育馆设有公共图书馆和游艺室,并开设识字班和农业科技推广站。在日伪统治时期,城关和王庆坨分别建立了民众教育馆,用来传播文化知识并组织文化活动。
关键词: 文化教育 生活运动 武清区

内容

1933年国民政府提倡新生活运动,各县建立民众教育馆,武清县首先在杨村建立“河北省乡村试验民众教育馆”,加强对成年人进行文化教育。设公共图书馆,游艺室;开办识字班、农业科技推广站。日伪统治时期,城关、王庆坨分别建立“民众教育馆”,传播文化知识,组织文化活动。1931年国民党区党部主办《雍光》旬报;1940年由新民会武清县总会主办《新武周刊》;1947年中共津武县委主办《号角报》。为改变人们千年不变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各大乡镇开设民众学校25处,学员1260人。日伪统治时期,新民会指导举办青年文化训练所,妇女识字班。说唱艺术、吹鼓手、庙堂音乐在民间活跃起来,花会、杂耍、武术、戏班、绘画、剪纸不同的艺术形式反映了百姓思想活跃,各有不同的追求和爱好。
  教育的发展突破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束缚。光绪31年(1905年),武清县成立劝学所,县城里始建县立小学校。1906年王庆坨筹建公立小学校,翌年4月开学。
  1919年“五四”运动后,乡村学堂相继兴办,民间流传“中华民国大改良,扒了大庙盖学堂”的谚语。县教育科举办“教育讲习所”,短期培训教师。1930年在县城开办师范培训班,首招学生40人;1934年,改建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41年杨村创建河北省简易师范学校,首招学生144人,1947年始招中师学生。
  1935年,县内建小学445所,学生20359人,其中高级小学25所,学生3287人;初小345所,学生13682人;短期小学50所,学生2130人;民众小学25所,学生1260人。
  1940年以后,全县小学减至269所,学生11083人,教职员640人,其中私立小学6所,学生347人,教职员22人。学校提出“培养新国民,教导新青年……地灵人杰,辈出英贤”的口号。
  在兴教办学的同时,民间的卫生医疗工作也出现新的气象。各乡镇出现了坐堂医生和中药店。县城里有“德久”、“久和”、“同济”3家私人医院,一处县立卫生院。据统计,1940年全县中医67人,西医8人,平均万人中有医生1.5人;城内有“仁寿域”、“乐善堂”、“济生堂”、“回春堂”等15家药店,1947年全县在册医生345人。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