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解放前夕经济出现短暂的繁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94
颗粒名称: 第七节 解放前夕经济出现短暂的繁荣
分类号: F323
页数: 4
页码: 202-2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朝结束后,农村土地的占有形式发生了多样化的变化。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但也有一部分土地通过买卖、典当、租赁、抵押等方式变成了民田。随着天津工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对农村劳动力和农副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许多年轻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从事工人、搬运工、运输工和商人等工作。农村剩余劳力则开垦荒地、沼泽地和坟墓地,扩大耕地的种植面积。据统计,从1936年到1939年,武清县的耕地从128.8万亩增加到200万亩。
关键词: 农村土地 经济 武清区

内容

清王朝寿终正寝后,农村土地出现了多种占有形式,大多数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土地通过买卖、典当、租赁、抵押等方式变成民田。显赫一时的皇庄、旗庄、王庄已彻底瓦解。由于近邻天津工业的崛起,产业人口大量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农副产品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涌进城里,他们当工人,干搬运,搞运输、做买卖。农村剩余劳力开发荒滩、洼淀、坟岗,扩大耕地种植面积。全县1936年耕地128.8万亩;1939年增加到200万亩。
  国民政府初期重视水利建设,1926年在武清县与香河县交界处的土门楼村青龙湾减水坝上建40孔分洪闸一座;1935年在筐儿港减水坝南段建钢筋混凝土8孔分洪闸一座;同年在黄庄街老米店村北龙凤河口、北运河右岸建双向八孔节制龙凤闸一座,基本控制了北运河的水患,全县的农业增产增收有了保障。对永定河也加强了治理,筑护路堤,下口清淤深挖河槽25里。
  生产管理方式发生了变革。清代以前农事均由县令(知县)通令督办。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设农商部,各省、县分别设立相应机构。农作物种植,已经脱离了传统种植方式,开始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在品种改良、耕种方法、施肥方法等方面均比过去有所改进。1914年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1933年10月,国民政府设立棉花统制委员会,管理棉花推广工作。
  北京成立全国第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事实验场。在棉作、麦作、农业综合调查、兽药、微生物学、水稻、果树、蔬菜、病虫害、农业经济、土壤学、肥料学等研究领域中都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武清县1929年在县城内东北隅建立12亩苗圃;1930年成立治蝗会;1931年成立农会;1932年创建占地20亩的农事实验场,负责选育小麦、玉米、高粱、棉花、豆类等优良籽种,苗圃培育树苗,良种和树苗分发到各乡镇村街试种,其产量明显增加。从日本引进的洋白薯,从美国引进的长绒棉,全县广泛种植。1936年全县种棉花21.1万亩,产皮棉53177市担;1939年棉花播种14万亩,总产350万市斤。粮食、棉花、花生等农副产品,农民推车挑担运到附近集市去卖,再由豪商巨贾收购卖到京津两地。城关、杨村、河西务、黄花店、崔黄口等大集镇,每个集日成交小麦、玉米、谷子、大豆在千石以上,梅厂、大良、下伍旗、南蔡村等小集镇百石以上。1930年,国民政府公布工商同业法后,各县相继建立商会。一般由同业公会会员或商号会员组成。县城建商总会,杨村、崔黄口建分会。商会为大资本家及地方绅士操纵,其宗旨是维护各商号的利益。在政局动荡时期,设有武装组织——商团,每个集镇商团约二、三十人。起到了保护和促进集镇商业发展的作用。
  手工业出现了繁荣景象。农村中就地取材,编织草帽、苇席、柳筐、制作木器盛行;武清县特产苎(zhu)麻、猪鬃、猪羊肠衣、风筝、绒花直接或间接出口;崔黄口镇大空城侯氏家族首办地毯铺,1920年后发展到八里庄、狼尔窝、刘庄、康庄及城关一带,均系粗毛粗线,男工地毯,无平洗作业。
  合资企业应运而生。杨村、城关一带盛产棉花、花生、蓖麻等油料作物,1938年由王德全等3人合资,就地取材,在杨村火车站附近创建“永和油厂”,购置榨油机、柴油机、轧坯机、四滚轴、锅炉等,雇用三五十人,每天榨食用油3000多斤,一部分在当地销售,大部分销往天津。黄花店是全县主要的产麦区之一,侯姓一家创办米面铺,独资购买锅驼机一台,带动三盘石磨,日产面粉四、五百斤;是年,同村李国民见侯家面铺前景好,他与亲友合资购买一台蒸汽机,马力大大超过了锅驼机,日产面粉两万斤,成为津郊有名的面粉厂。
  同一时期,全县低洼易涝的地区,盛产高粱,酿酒业随之兴旺,十几个大集镇都有烧锅(酿酒厂),杨村、崔黄口都在两家以上。较大的是杨村庆和涌、庆丰涌;城关的泉顺涌;崔黄口的德盛涌、庆丰泉;南蔡村、河北屯、黄花店、河西务的烧锅也有一定规模。据统计,全县烧锅从业400多人,日投料6万斤,酿酒近万斤,年酿酒300多万斤,畅销京津地区,武清有“东路烧酒”之誉。
  全县各集镇的风味小吃比较普遍,尤以杨村糕干、城关豆腐丝、河西务金家果子名气较大;香油作坊全县30余家。杨村“周记”香油、“慎兴号”香油日产百余斤,誉满京津。
  民间金融机构遍布全县各大集镇及大村落。第一家典当铺是清光绪13年在王庆坨开办的。当铺,亦称典当,以收取衣物、首饰等动产作质押,向抵押者放款的机构。规模较小的称小押典,简称“小押当”。民国时期,王庆坨除一家大当铺外,还有3家小押当。城关、杨村各有东当铺、西当铺,崔黄口、黄花店、南蔡村、河西务、梅厂等为中等规模的当铺,资本在2000元以上。全县当铺共15家,从业60多人。经营方式分独资、合资两种。受押物品成交后,当铺付给收据,称“当票”,载明所当物品及抵押价款,交押款人收执。质押期限6个月至18个月不等,过期不赎,当铺即没收其质押品。质押放款额(当价)一般在抵押品价值的五成以下。
  银楼,亦称首饰楼,一般附设作坊,兼营金银兑换,开设在较繁华的集市上,也是民间金融流通的一种形式,是一个地区经济繁荣的反映。清光绪16年至民国时期,全县在石各庄、黄花店、南蔡村、王庆坨、梅厂、崔黄口、大良、河西务、杨村等地出现了规模不等的21家银楼,从业74人。其中杨村有6家;崔黄口、梅厂、河西务、王庆坨各有两家;黄花店、南蔡村、城关、石各庄、大良等各1家,每家银楼营业人员一般3~5人,经营资本从几百元到数千元,或超万元。典当铺、银楼的涌现,促进了民间金融的流通。
  全县交通运输、通讯、电信得到较快发展。光绪22年(1896年)京津铁路通车,境内杨村、豆张庄、落垡(东马圈)设三站;方便了人们进京下卫,以及各类物资的运输。1921年京塘公路通车,经县内47公里,县内出现了胶轮大车队搞专业运输;私人购买汽车屡见不鲜。城关人许鸿臣等四人合资买一部丰田客车往返城关落垡(火车站)之间。同年河西务人毕继善在天津开办“西通利”汽车行,于天津至宝坻之间搞客运,经县内的杨村、大良、崔黄口。
  1911年,县城、杨村、王庆坨设三等邮局。下设落垡(东马圈)、梅厂、崔黄口、大良、河西务、蔡村、黄花店、豆张庄八个邮政代办所。1920年、1945年天津电信局先后在落垡、杨村两处设电信营业处。1920年县城始架电话线路,县城内各机关,县内各区(乡)及相邻各县,设话机29处。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德全
相关人物
李国民
相关人物
许鸿臣
相关人物
毕继善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