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八: 考古发现清代武清村落、庙宇及墓葬等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86
颗粒名称: 附录八: 考古发现清代武清村落、庙宇及墓葬等遗址
分类号: K878.2;K878.8
页数: 4
页码: 185-188
摘要: 本文收录了清代武清村落的庙宇及墓葬等遗址,其中包括了河西务城址、李氏家族墓地、筐儿港坝、杨村清真寺、河西务清真寺等。
关键词: 清代 武清村落 庙宇 墓葬遗址

内容

1、河西务城址 河西务镇土城村,位于北运河西岸,平面呈方形,边长500米。城墙夯筑,内外青砖包砌,现砖已拆除,城址略高于附近平地的土垄。城内文化堆集厚1米左右,包含大量砖瓦和瓷片,尤以白瓷和青花瓷片居多,其中有碗、碟、杯、盘等。乾隆年《武清县志》记载,城垣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设有户部分司,集市繁华,《长安客话》称为“京东第一镇”。(见黑白插图24页④、⑤)
  2、李氏家族墓地 东马圈镇张标垡村北,墓主李公,字胤台,山西临汾知县,生于明万历十三年,卒于清康熙四年,享年81岁。墓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原有封土,已被平整,暴露多为小型砖室墓,随葬有黑釉小罐、耳环、铜钱等物。现存墓碑一通,清康熙四年(1665年)立,长方形,方座,通高2.4米,宽0.68米,厚0.26米,碑文楷书,东至杨仲河,西至半城,南至标垡,北至袁辛庄。
  3、曹书言家族墓地 东马圈镇东马圈村北。曹书言为当地乡绅,曾在家乡三角淀兴修水利营田,颇有善誉,敕赠承德郎。墓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有封土堆多处。20世纪50年代发现曹书言墓,砖砌方形墓室,边长3米多,出土墓志一方,边长0.96米,记述曹书言家世及其生平。
  4、筐儿港坝 徐官屯街八孔闸,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北运河于筐儿港处决口,康熙帝亲临阅视,命牛钮等于决口处建减水坝,转年改建为石坝,长67米,雍正六年(1728年)增长至400米。坝旁有康熙御书“导流济运”碑一通,方首,通高3.8米,宽1.1米,厚0.46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四月十二日立,立碑人为牛钮、孔春礼。原有碑亭,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修,承修人为庸爱、朝奇、觉罗巴哈布、巴图善。
  5、慈航禅林寺 河西务孝力村西,始建于清初,俗名“孝力庙”。占地面积340平方米,坐北朝南,现存山门、正殿、皆为面阔三间、七檩、前后廊、硬山人字脊小式木结构建筑,具有清初木结构建筑特征。(见黑白插图24页③)
  6、杨村清真寺 杨村镇七街,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建,经多次重修。主要建筑礼拜殿面阔三间,由前后3座建筑勾连搭构成,砖木结构,顶上建望月楼,保存完好。(见黑白插图23页④)
  7、河西务清真寺 河西务镇大刘庄,始建于清代晚期,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由正门、水房、礼拜殿组成。礼拜殿面阔三间,由前后3座建筑勾连搭构成,顶正中建亭阁式望月楼。1966年时遭严重破坏,已修复。
  8、藏经阁碑 河西务镇,阁已无存,有碑一通,乾隆二年(1737年)立,……首,残高1.53米,宽0.85米,厚0.27米。篆额“藏经阁碑记”五字,碑文楷书,叙述性善和尚倡建藏经阁,历时五年,至乾隆元年(1736年)竣工的经过。高銮撰文并书。
  9、义学碑 汉沽港镇汉沽港村,义学碑早年被毁,基址无存,有碑一通,咸丰八年(1858年)立,方首、方座,通高1.8米,宽0.85米,厚0.16米,额题“义学碑”三字。碑文楷书,记述汊沽港兴办义学经过及捐资人姓名。
  10、重建萃文书院碑 王庆坨镇王庆坨村,书院原为二层楼阁式建筑,早年被毁,基址无存。现仅存石碑一通,黑色大理石质。光绪九年(1883年)立,……首,方体,碑高2.03米,宽0.6米,厚0.23米,座高0.45米,宽0.91米,厚0.6米,碑文楷书,记述创建萃文书院经过。(见黑白插图23页①)
  11、河捐晓谕碑 梅厂镇梅厂村,光绪十二年(1886年)立,方座,通高1.6米,宽0.56米,厚0.24米,额题“万古流芳”四字。碑文楷书,内容为武清县知县重申按田亩征收河捐的数额,严禁擅自增加事。
  12、瓦屋村关帝庙碑 河西务镇瓦屋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庙宇被毁,基址无存,仅有石碑一通,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立,高1.3米,宽0.6米,厚0.2米,碑文楷书,记述重修关帝庙的经过。
  13、周济昌墓碑 河西务镇东西仓村东北,新中国成立初,墓已毁,仅存墓碑一通。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立,汉白玉质,……首。碑额宽0.92米,高0.88米,厚0.39米。碑身高1.78米,宽0.85米,厚0.33米。篆额“谕旨”二字。碑文楷书,记周济昌于咸丰五年(1855年)在富川县任知县时遇害经过及光绪御笔“刚节”谕旨。书丹人姓名残缺。
  14、周济昌祠堂碑 河西务镇东西仓村东,祠堂已无存,仅遗留碑一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立,汉白玉质,……首,额宽0.92米,高0.88米,厚0.37米。碑身高1.76米,宽0.83米,厚0.32米,两侧刻龙纹,篆额“清故周刚节府君庙碑”九字。碑文楷书,题“皇清诰封授中宪大夫晋赠光禄大夫鉴威将军周刚节府君庙碑铭”,记周济昌家世、生平及建祠经过,周历任德化保知州等职,咸丰五年(1855年)在广西富川县任职时,“单骑谕贼解散”时被害殉职的经过。周庄山撰文,商廷修篆额,商衍鎏书。
  15、侯松林墓碑 大孟庄镇霍屯村,墓原有封土堆,砖砌,五十年代被毁,形制不详,现仅存墓碑一通,青色大理石质,宣统三年(1911年)立,圭首,方座,通高1.9米,宽0.67米,厚0.17米,碑文楷书,字迹多已不清,记侯松林生平及官至盐运使衔道员、候补知府等事迹。
  16、贵州布政司神道碑 后巷乡大宫城村,墓早年被毁,仅存石碑一通,立碑时间不详,……首,碑身高2.8米,宽1米,厚0.35米。趺座,高1米,宽2米。碑阳正中篆“贵州布政司神道碑”。
  17、东大庙碑 河西务镇大友垡村,原在东大庙前,1960年庙被毁,碑保存于庙前地下,额、座皆佚。方首,高2米,宽0.8米。立碑时间不清,碑文楷书,记述重修东大庙的经过。
  18、陈光远故居 崔黄口镇。陈光远(1873年~1939年)武清县人,1892年入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历任武卫右军队官、北洋常备军军政司总务处总办、第二镇第四协统领等职。1911年随冯国璋镇压武昌起义,1912年任总统府咨议官,1915年任陆军第十二师师长,1917年任京津警备司令,旋任江西督军,1922年去职到天津做寓公。故居原为三进四合院式建筑,面阔五间,抬梁式,硬山人字脊,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现仅存南房、厢房和院墙一段。
  19、杨村义和团战斗旧址 杨村火车站。1900年八国联军进军北京,义和团团民在杨村铁桥阻击敌人,拆毁桥上的铁轨,毙敌6人,伤39人,是义和团运动重要纪念地之一。铁桥现仍保存,长40米,桥面宽8米。当年拆桥后被扔到北运河里的铁轨,于1974年打捞出来保存。
  20、小韩村天主堂 白古屯乡小韩村,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8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烧毁后重修,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大殿作穿堂式,门厅修攒尖塔楼,门窗皆做尖拱,仿哥特式建筑。1966年遭破坏,1985年修复。(见彩色插图9页中)
  (摘自《中国文物地图集·天津分册》)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李氏家族墓地
相关专题
曹书言家族墓地
相关专题
筐儿港坝
相关专题
慈航禅林寺
相关专题
杨村清真寺
相关专题
河西务清真寺
相关专题
藏经阁碑
相关专题
义学碑
相关专题
重建萃文书院碑
相关专题
河捐晓谕碑
相关专题
瓦屋村关帝庙碑
相关专题
周济昌墓碑
相关专题
周济昌祠堂碑
相关专题
侯松林墓碑
相关专题
东大庙碑
相关专题
陈光远故居
相关专题
小韩村天主堂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