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洼淀开发与村落的激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78
颗粒名称: 第十节 洼淀开发与村落的激增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169-1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室入关后,满洲王宫贵族和八旗官兵在京畿地区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导致大量汉民失去土地家园,逃往他处。为避汉人逃匿,清廷实行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只有那些交通不便的深山沟壑或是水泊芦荡,才是较易安身的地方。武清县的河流纵横,洼淀参列,苇草丛生之地多处,为逃难迁徙者提供了隐匿的场所。他们一家或几家聚在一处,搭窝铺、建草屋,靠捕鱼捉蟹维持生计。洼淀、水塘渐渐得到了开发,人口繁衍,村落增多。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余年间,全国人口激增,武清县村落已发展到850多个,比明朝增加了近300个。乾隆四十六年,武清县人口达461058人,创历史最高纪录。
关键词: 洼淀开发 村庄发展

内容

清室入关后,持续20年的满洲王宫贵族和八旗官兵在京畿地区大规模的圈地活动,迫使大批京畿汉民失去土地家园,离乡背井,有的逃往山东、河南,有的逃往太行山、燕山深处。为避汉人逃匿,清廷实行极其严密的户口管理制度:州县城乡,十户立一牌长,十牌立一甲长,十甲立一保长。户给印牌,书其姓名丁口,出则记所往,入则稽所来。……如同天罗地网,逃者难以藏匿。只有那些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深山沟壑或是水泊芦荡,才是较易安身的地方。武清县,河流纵横,洼淀参列,苇草丛生之地多处,为逃难迁徙者提供了隐匿的场所。他们一家或几家聚在一处,搭窝铺、建草屋,靠捕鱼捉蟹维持生计。干旱年景开荒种地或放牧牛羊。洼淀、水塘渐渐得到了开发,人口繁衍,村落增多。
  崔黄口镇所辖的东高坑、西高坑、甸子村、十三窝窝(汪汪),今称十三村,即是洼淀开发形成的村落,加大了这一地区村落的密度。
  面积近100平方公里的大黄堡洼,是北运河分洪区,全县最大的洼淀。其间先后出现的四高庄,前、后蒲棒,东、西丝窝,忠心台、东汪庄、果汪庄等二十多个小村落,虽然在明代就有山西移民在此搭窝铺定居,但发育成村落还是在清代中后期。
  夹道洼——位于杨村以西,东蒲洼以东,京山铁路以北,北运河与龙凤河交汇的狭长洼淀,面积60平方公里。出现的大、小张庄,大、小吴场,小辛房子,谭庄、畦疃、后辛庄、胡台子也是开发洼淀后形成的村落。
  永定河泛区内的王庆坨、汊沽港、六道口、敖子嘴、陈家嘴、渔坝口、艾蒲庄、庞庄子、来家庄、茨洲、西洲、东洲等村落,虽多是明代形成的村落,但是清代中后期,村中外来户增多、人口猛增,村落变大。
  据《北京史纲》载,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国人口为24621324人,北京地区州县人口为89.5万人,武清县为8.14万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圣祖谕曰:“海宇承平日久,户口日增,地亩并未加广。应将现今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日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编审时只将实数查明奏报廷议……”。这种“新增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收到了鼓励生育的效果。此后,全国人口出现了激增的势头。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余年间,生齿(人)日繁,康熙六十年(1721年),全国人口为29148359人,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增到296960545人,增加10.2倍,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达301260545人,突破三亿大关。武清县村落已发展到850多个,比明朝增加了近300个。乾隆四十六年,武清县人口达461058人,创历史最高纪录。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