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沿河两岸村落稳定增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77
颗粒名称: 第九节 沿河两岸村落稳定增多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167-168
摘要: 本文介绍了北运河的治理和周边村庄的发展。其中,筐儿港减河和青龙湾为北运河的分流,减少了洪水对筐儿港的压力,沿河村落得以稳定发展。凤河曾是运粮河道,经多次治理和引水营田,农业生产得到空前的发展,沿河村落减少水患威胁,扩大和增多。
关键词: 北运河 治理 村庄发展

内容

一、筐儿港减河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皇帝命修筑筐儿港石坝的同时,命坝外开挖引河(后称筐儿港减河),洪峰从坝上泄下,导入减水河,向东南流经朱家码头、梅厂、郭罗庄、蔡庄、杨家河、韩盛庄,入塌河淀(今茶淀),全长125华里,两岸筑堤,河水安澜。至乾隆四十五年,河道淤塞,河水漫流,百姓自发筑土埝,北起高官口,(今曹子里乡辖的大高口村),南到上马台。河道多次决口,土埝被冲毁,减水河流域渐成沃壤,到同治十三年,开挖新减河,由知县蔡寿臻号召受益者捐银,组织村民开新河,疏故道,建闸涵。该河称“新开减洪河”。此后河道稳定,土地肥沃,两岸新村落逐年增多:前台、后台、肖店、小黄堡:小石庄、果汪庄、代庄子、东汪庄、小裕庄、北五村(陶庄、何庄、杨庄、任庄、九河印子)等。都是在清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村落。
  二、青龙湾
  辽代为萧太后运粮河,金元时期为北运河的一部分。清雍正七年,始在武清县与香河县的交界处(土门楼村北)建减水石坝40丈,开挖第二条减河百余里,两岸筑堤,为北运河上游分泄洪水、减少筐儿港分洪的压力起了重要作用。沿河村落得以稳定发展。如下伍旗镇辖的北褚庄、刘皮庄、新庄子、前段庄、后段庄、北朱庄、邵庄、何各庄、北齐庄、北白庄、神机马坊、马神庙、柴庄、丁庄、李胡庄、东王庄;河北屯镇所辖的杨家场、北口哨、南口哨;崔黄口镇所辖的东赵庄、前赵庄、狼尔窝等村落。
  三、凤河
  辽、金、元时期曾是运粮河道,称萧太后运粮河,亦称桑干河故道。其形似凤,故名。“源自北京南苑黄村门东约3公里的海子东泉”(《畿辅通志》载)。明朝初年,由堤上营村北经南营村西入武清境内。经陈各庄南、丁辛庄与韩指挥营之间、张桐营南、大桃园西、仓上西、太子务西、南下至二光入三角淀,后下达青光。多年行洪,河床淤积,河道东移。
  雍正四年以后,主要流经侯尚村、扶头、三间房、杨店、泗村店、大南宫、西柳行、东洲、城上、庞各庄、东肖庄、丁平庄入刘家淀、南苇淀,至双口入叶家淀,再入天津界归大清河。怡亲王爱新觉罗·允祥引凉水河汇入,水量充沛。朝廷在桐林、韩村等村引水营田,始得其利。乾隆五年,知县吴翀于柳巷北、南宫南的河两岸筑堤数百丈,使两岸数村得到保障。乾隆二十一年,清淤从东柏(今安次县)至桐林河道全长50里。
  凤河两岸村落减少了水患的威胁,农业生产得到空前的发展,沿河旧有村落扩大、人口增多,又新增新房子、小陈庄、西南行等村落。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寿臻
相关人物
爱新觉罗·允祥
相关人物
吴翀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筐儿港减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