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武清经济、文化、教育的繁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63
颗粒名称: 第十一节 武清经济、文化、教育的繁荣
分类号: F127.21
页数: 1
页码: 1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代时期武清县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状况。移民大迁徙、军民屯田规模的扩大以及漕运兴旺等因素促进了武清县的经济繁荣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木匠铺、铁匠铺、泥瓦匠和各种行业在城乡蓬勃兴起,布店、鞋帽店、绸缎庄、首饰楼、中药堂等商铺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庙会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繁荣使得武清县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明朝始兴义学,县衙署设教谕、训导等官吏进行督察指导,村办义学也逐渐兴起。其中王庆坨最早创办了免费村塾,曹化雨、曹文度等人也为义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武清区 经济发展

内容

明朝初期,移民大迁徙,军屯、民屯、商屯村落的先后建立,加之漕运兴旺,社会安定,促进了武清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农业生产发展较快。随着军民屯田规模不断扩大,朝廷对北运河及其他河流的治理加强,各地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产品种植增多,麦类、谷物、高粱、豆类、棉花、蔬菜等几十个品种,种植面积也远远大于元代,出现了诸多粮庄(庄田)、棉花庄(今拾棉庄)、菜庄。
  为满足自给自足经济的需要,织席、编篓、编筐等手工业生产较为普遍;木匠铺、铁匠铺,泥瓦匠及烧砖、烧瓦、烧盆、锔锅、铸犁铧等多种行业在城乡蓬勃兴起;布店、鞋帽店、绸缎庄、首饰楼、中药堂、染坊、醋酱坊、香油坊、烧锅(酒坊)、杂货铺等,在各大集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庙会文化从京城传到村镇,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县城和村镇都建起庙宇,按照当地拜神的习俗,举办隆重的庙会。其中城关、杨村、河西务、王庆坨等大村镇建有十几座甚至数十座庙宇,举办的庙会最为隆重。其间有善男信女求神拜佛,祈求保佑,有各地商贾运来的百货,生产工具,当场交易,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为庙会增添喜庆气氛的民间花会——高跷会、小车会、龙灯会、狮子会等,还有来自各地的民间艺人,使武清县民间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武清城关为县衙所在地,明朝中叶,已发展成武清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县教育,金元时期以前,主要是传统的家学及私塾,当时有人提倡义学,但没有发展起来。明朝始兴义学。县衙署设教谕、训导等官吏进行督察指导。村办义学最早的是王庆坨。明崇祯年间,王庆坨时任朝廷后军都督府左都督的曹化雨,捐资建村中第一所免费村塾,对村童进行启蒙教育,坚持4口年。清初曹化雨之子曹文度捐银300两,继续办义学。曹文度被朝廷封为儒林郎、翰林院检讨加二级。曹文度之子曹传,捐地300亩,创建庆成书院。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