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军、民屯田推动村落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58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军、民屯田推动村落发展
分类号: K928.5
页数: 3
页码: 130-1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代时期,为了巩固江山,明王朝在全国各地设立许多卫所,屯驻重兵。为了让这些京卫将士有足够的粮饷,朝廷实行了军民屯田政策。屯田分为民屯、军屯、商屯三种,以民屯、军屯为主。军民屯田政策的实施,使大批军官、士兵得以安置,使农民增收减负,农村经济复苏。同时,为了保护屯田,防御盗匪入侵,在几个屯田区域内,选择地理位置优越的一屯建"堡",将临近屯的籽种、粮草存于堡内。
关键词: 武清区 村落发展

内容

为了巩固大明江山,明王朝在全国各地设立许多卫所,屯驻重兵,尤其京畿重镇和北部边疆。1403年天津设三个卫,武清、宝坻、香河设中卫。永乐中期,京卫增加到72个。每个卫约5600人,北京地区驻军不下40万人。要使如此众多的京卫将士有足够的粮饷,单靠朝廷从农民手中征集税赋是远远不够的。明太祖朱元璋云:“养兵而不伤农者,莫如屯田。今海内宁静,边境无事,若让兵坐食于农,农必受害,此非常治久安之术。其令天下卫所督兵屯种,兵农合一,国用以纾。”此后,各地大兴屯田之风。
  明代的屯田,分民屯、军屯、商屯三种,以民屯、军屯为主。民屯是指移民、招募获罪囚者所进行的屯田。军屯是指卫、所军士屯田。朝廷规定,边地卫、所驻军,一般是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卫、所驻军,一般是二分守城,八分屯田。有的卫所驻军,四分守城,六分屯田,或一分守城,九分屯田。或是一半守城,一半屯田。还有少壮者守城,老弱者屯田。屯军每人种地50亩,为一份,也有每人种100亩或70亩、30亩的不等。这种差别主要是由田地肥瘠、地方冲缓决定的。无论在何处屯田,都是官府给耕牛、农具、种子,并派人教军人耕种。所产粮食,每份田地征粮12石(每石120斤—150斤)交屯仓收储,由本屯军自己支用,余粮作为本卫、所官军俸粮。每份田地的产量,除本军一年的口粮12石外,以余6石为标准,多者赏钞,缺者罚俸。为了赏罚公正,朝廷命官军耕种样田,即样板田。为促进屯田发展,朝廷派遣官员劝谕,并诛侵暴之吏。
  军民屯田政策的实施,使大批军官、士兵得以安置,使军粮充盈,农民增收减负,农村经济复苏。由此,武清地区原有村落重现活力,并出现一些新的屯田村落。
  “上马台”昔日称“望马台” 为保护屯田,防御盗匪入侵,在几个屯田区域内,选择地理位置优越的一屯建“堡”,将临近屯的籽种、粮草存于堡内。无警则各居本屯,有警则避入堡内,固守以待援兵。堡的四周挖壕堑,筑围子,开四门,并选高岗上筑望马台,用以瞭望敌兵,及时报警。上马台是在望马台遗址形成的村落,后讹传“上马台”。另一说,金章宗曾到此巡视盐业、渔业,回京时在此登台上马,故名。
  “商村”原名“商屯” 明朝初年,明政府为鼓励商人输送食盐及其他商品到偏僻的营屯销售,给予食盐运销的专利权,商贾可以出资设立商屯,以代纳赋。南蔡村镇的南商村、北商村即是当年商屯演变的村落。
  称“屯”“仓”“所”、“营”的村落增多 明代河北诸州县的土著者,多以社分里、甲,外迁来的民众以屯分里、甲;土著之民编为里,迁发之民编为屯,武清境内明初设三十个里社,弘治十五年,归并十五个里屯。如,邱古庄里、河西务里、灰锅口里、赵甫庄(庞庄子)里、鱼市庄里、石家(各)庄里等;里社中包括屯、村、庄。
  前屯 坊二里所辖,屯田军在此建过前卫所,成聚落后称前所屯,后简称前屯。
  后所 与前所屯相对应的是后所屯,泗村店镇的后所村,是后所屯的简称。
  仓上 屯田军各卫所收的粮食自己建屯仓存储。朝廷规定:军屯“余粮上仓,仓在各屯,名曰屯头仓”。今泗村店镇辖的仓上村即是屯头仓的所在地,故名。
  屯底庄 大良镇所辖的屯底庄,明代,此地为军户屯田的百户所,置囤屯粮。屯田军户走后,山西移民在粮囤原址建居,形成村落后,讹传成屯底庄。
  后屯 白古屯乡的后屯村为金元代屯田军立村。另据村民祖辈相传:明洪武年间,这一带土地被划为一位皇后的官田,由皇后的家乡苏州迁徙来的移民耕种,渐渐形成村落,始称“皇后苏州屯”,后演变为后屯。
  长屯 大碱厂镇所辖。明洪武年间,移民屯田立的村落,原为东屯、西屯、南屯,清代康熙年间因开挖筐儿港引河,将三屯并为一屯,称长屯。
  明代比营级高一级的军官称“指挥使”,他带领军户屯田立村,村名既有军官“姓氏”,又有官衔,还得挂个“营”字。大王古庄镇所辖的韩指挥营,是洪武年间韩姓指挥使、带军户在此屯田演变成的村落。
  黄花店镇的马营、甄(jiān)营、冀营、杨营、胡营、包营、崔胡营,豆张庄乡的周立营,大王古庄镇辖的聂营等都是“民屯”立的村。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迁到此地。朝廷上林苑按屯田营军的编制,30户~50户立一个营屯,共立了58个营屯。每个营屯以首户姓氏命名,中间都有个“家”字,称马家营、甄家营、冀家营、杨家营、胡家营、刘家营、包家营、周家(六)营、聂家营……后来人们为叫着方便,把“家”字省去了。
  蛮子营 江南移民来此屯田,上林苑粮牧署按营屯予以安置。本地人出于历史偏见,称南方移民为“南蛮子”,故称蛮子营。1984年全县地名普查后,改为“双河村”。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前屯
相关专题
后所
相关专题
仓上
相关专题
屯底庄
相关专题
后屯
相关专题
长屯
相关专题
蛮子营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