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山西大槐树下移民缘何那么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5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山西大槐树下移民缘何那么多
分类号: K292.1
页数: 1
页码: 1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初,由于山西地狭民稠,朝廷决定将山西民众迁移至北平、山东、河南等宽乡。洪武二十一年,迁山西泽、潞两地民于河北。永乐年间,向北京移民持续不断。由于洪洞县位于山西省晋南的临汾地区,四周群山峻岭,历史上很少受到战争的破坏,加上连年风调雨顺,生产不断发展,村落逐步扩大,人口迅速增加,因此成为移民的主要来源地。每次迁徙的移民,其实不都是洪洞本县的,而是洪洞周围各府、州、县的民众,只是朝廷诏令在洪洞县大槐树底下集合,从洪洞县发往全国各地的缘故。
关键词: 山西大槐树 移民 武清区

内容

洪武年间,朝廷户部郎中刘九皋建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明太祖采纳其议。以山西地狭民稠下令将其民分丁迁于北平、山东、河南旷土耕种”,于洪武二十一年,迁山西泽、潞两地民于河北。当时,人们对移民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例如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从正等一百一十六户自告愿意应募屯田,受到朝廷的鼓励。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九月,命户部派官核实山西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充实北平各州府县。按户给钞,购置牛具、种子,五年后征其税。永乐年间,向北京移民持续不断,动辄万户。
  山西洪洞县缘何那么多人?洪洞县位于山西省晋南的临汾地区,四周群山峻岭,历史上很少受到战争的破坏,元末农民起义、明初“燕王扫北”其战火都不曾烧到过。加之连年风调雨顺,生产不断发展,村落逐步扩大,人口迅速增加。据史书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省总人口189万,河北省总人口是189.3万,而山西省人口却达403.4万。比河南、河北两省人口总和还多。这是朝廷从山西洪洞县移民的主要原因。每次迁徙的移民,其实不都是洪洞本县的,而是洪洞周围各府、州、县的民众,只是朝廷诏令在洪洞县大槐树底下集合,从洪洞县发往全国各地的缘故。据《洪洞县志》《增广山西洪洞大槐树志》及《山西移民资料选编》记载,明初从山西迁民,不管老百姓在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洪洞县贾村,当时有一古刹叫广济寺,寺旁有一棵大槐树,负责移民的衙署设在广济寺里,以大槐树为集合地点。在此发给凭照、川资,再由此编队出发。当时移民离开洪洞县时,含泪久久仰望着大槐树,望着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后人便流传:“洪洞县啥事不舍割,大槐树上老鹳窝”。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