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马房、马圈、羊坊、牛镇、猪庄的形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49
颗粒名称: 第十节 马房、马圈、羊坊、牛镇、猪庄的形成
分类号: F326.3
页数: 2
页码: 109-1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元朝牧马业发达,设立太仆院负责全国养马事宜,出现千户、百户等官职,并以此命名村庄。同时,还有称马庄、马神庙、神机马房、白马驹场等因养马发展起来的村落。此外,元朝农牧政策的鼓励下,羊坊、牛镇等聚落也发展成大的村落。元朝官府奖励养猪,出现了多个猪庄,后因犯忌改称朱庄。元朝有国计98年,世祖、成宗、武宗、仁宗之世,是其进取守成、国运兴隆的时期,武清村落发展呈鼎盛之势。
关键词: 元朝 牧马业 武清区

内容

蒙古人善骑射,以弓马之利取得天下。皇帝非常重视养马。世祖中统四年,朝廷设群牧所,后升太仆院(寺)负责全国各省养马事宜。马成群,或千百,或数十。在马的左股上烙以官印,俗称大印子马。牧马人称哈赤、哈剌赤。他们有的被封为千户,有的被封为百户,世袭传承。故村庄得名有千户者、百户者。元朝牧马的千户、百户前面都冠以姓,如张千户、李百户。据本县县志记载:“河西务一带,设养马场多处。”从今天村名中可以寻觅到的是马头村,附近有牧场,马头即是养马的头领居住之地,后来漕运兴起,马头村变成了船舶码头。今天的木厂村曾是牧马场,漕运兴起后变成了存放木材的场地,木厂代替了牧马场。今天的曹庄,元代称草庄,即集存放草料的处所。白古屯乡的东马房、泗村店镇的南马坊、东马圈镇的西马坊,以及东马圈、西马圈(在安次县)、豆张庄乡的眷兹村(圈子),早在辽金时代已出现牧马的聚落,元代已形成了集中养马的大村落。此外还有称马庄、马神庙、神机马房、白马驹场(今大、小白厂)等村,也都是因养马发展起来的村落。
  在辽金时期已出现的“羊坊”、“牛镇”等聚落,在元代农牧政策的鼓励下,也发展成大的村落。如南蔡村镇韩羊坊、苏羊坊、张羊坊、刘羊坊、高村乡的牛镇、河西务镇的羊坊等。
  元朝官府奖励养猪,武清县出现了多个猪庄。后因明朝皇帝姓朱,犯忌,改称朱庄。如南蔡村镇的朱庄、下伍旗镇的北朱庄、杨村附近的上朱庄、下朱庄。
  元代经元世祖35年的励精图治,苦心经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等各方面都获得显著发展,为蒙古贵族继续对一统中华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其后,成宗“垂拱而治”,“善于守成”;武宗“当富有之大业,慨然欲创治改法而有为”,至元、大德之政“稍有变更”;仁宗“孜孜为治,一遵世祖之成宪”;元顺帝便趋衰败。元朝有国计98年,世祖、成宗、武宗、仁宗之世,是其进取守成、国运兴隆的时期。这一时期,武清村落发展呈鼎盛之势。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