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漕运兴起的村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45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漕运兴起的村落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106-1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元代都城在北京,离江南极远,而百官府邸和军队民众众多,都需要依靠江南供给物资。为了解决大都及京郊200万军民的吃粮问题,元世祖忽必烈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开通京杭大运河和鼓励军民屯田。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京杭大运河终于开通,全长3500多华里,把中国南北及海外的经济文化联系起来。大运河的漕运和商运兴旺,每年运抵大都的粮米达到了数百多万石。随着大运河的畅通,沿河的村落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老米店、杨村、粜粮务、蒙村、河西务等成了粮食、商品的集散地,庄窠、大沙河、小沙河、木厂、马头、包楼、曹庄、大孟庄、北蔡村、南蔡村等一批村落也兴起。
关键词: 漕运兴起 村落 武清区

内容

据《元史·食货志》载:“元都于燕(京),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庶,训众)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为保障大都每年数百万石粮米及百物的供给,元世祖忽必烈一面诏令军民在大都附近屯田,解决吃粮问题,一面命年轻的水利专家郭守敬全面规划、改造隋唐时期的大运河,采取国家投资、军民服役、分段治理的措施。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划时代地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北起大都(北京)南达杭州,全长3500多华里,把中国南北及海外的经济文化联系起来。京杭大运河的北段(通州至天津),是今天北运河流经的线路。元代京杭大运河畅通,漕运、商运兴旺,每年经大运河运抵大都200多万石粮米,经海道运抵大都300多万石粮米,再加上军民屯田产的粮米,解决了京城及京郊200万军民的吃粮问题。大运河漕运的兴旺,对两岸村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沿河的老米店、杨村、粜(tiào)粮务、蒙村、河西务成了粮食、商品的集散地,村落逐渐扩大。两岸还兴起了庄窠、大沙河、小沙河、木厂、马头、包楼、曹庄、大孟庄、北蔡村、南蔡村等一批村落。
  疏浚凤河,发展漕运。京城百万人口的供给,光靠京杭大运河浮运供不应求,朝廷又大力发展海运。不论河运、海运都到天津三岔口换成小驳船经北运河达通州。北运河接纳超万只漕船,赶上枯水季节不堪重负。于是朝廷又决定重开凤河。凤河,辽金时代称萧太后运粮河,唐代称桑干河故道,上游通过通州南境的飞放泊和潞河相通,下行经武清县侯尚村向东南流,凤河两岸的小韩村(东大口子)、刘坟、大赵庄,泗村店镇的旧县(故城)、窑上、太子务,东马圈镇的小谋古屯,黄庄街的马家口等村相继繁荣起来。窑上、仓上皆是元代屯田军卫的仓廒所在地。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忽必烈
相关人物
郭守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