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经幢、碑文记载的村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3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经幢、碑文记载的村落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95-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代统治者推行以儒教为主,儒、佛、道三教兼顾的政策,使“三教合一”的全真教应运而生。金代中都城是道教的活动中心,真大道、太一道、正一道、全真道等教派很多。皇帝经常召见各教派大师。河西务镇瓦屋村石经幢、高村乡里老村石经幢、东马圈镇董标垡村石经幢、豆张庄乡西柳行村石经幢等记载了金代寺庙和村落的情况。此外,河北屯镇南口哨村碑记记载了观音寺的规模和重修情况,也反映了金代该地区佛教的盛行和村落密度的增大。
关键词: 经幢 碑文记载 村落 武清区

内容

金代统治者推行以儒教为主,儒、佛、道三教兼顾的政策,以寻找金政权的精神支柱,使“三教合一”的全真教应运而生。朝廷拨帑银建庙宇,拨田地给和尚,称庙产。视庙宇大小,庙产多至几千亩,少则几百亩。金代中都城是道教的活动中心,真大道、太一道、正一道、全真道等教派很多。皇帝经常召见各教派大师。皇统二年,奉诏开启普度坛,度僧、尼十万余。武清县的庙宇比辽代增多,因年代久远,不能一一列举,从建庙时留下的石经幢记载,可判断出寺庙遗迹及村落的状况。
  河西务镇瓦屋村石经幢: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立。经幢四面抹角,高0.6米,周长1.16米,大理石质。多年被村人剔槽为夯砸地基用,经幢上面字多但已残缺不清。从仅存的字“纯质寂澹其出天然”来看,柳骨颜筋,有浓厚的唐人笔意。从幢文辨认,可知瓦屋村有一座兴隆寺。每逢庙会,来自各村的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拜佛,烟火很盛。
  高村乡里老村石经幢:《大佛顶尊胜陀罗尼曰唐梵本石经幢》,金·正隆三年(1158年)立,青色大理石质,八面体,曾有幢身、幢座。幢身高1.73米,直径0.42米,周长1.51米。上刻梵文、汉文相对照。为“中都河南郡宫万昌书刊”。幢上文字记载,里老村(辽、金称李罗村)有两座大庙,前殿敬奉关公,后殿供奉释迦牟尼佛祖,附近百姓都来这里做佛事。
  东马圈镇董标垡村石经幢:该村现存《敕赐吉祥院石经幢》,大理石质,高1.85米,周长1.51米,原字已斑驳,经幢造于金大定三年,内文出现了“大金国中都大兴府武清县”文字。从幢上仅存的文字记载,董标垡、安标垡、张标垡等村落,在辽金时代已经形成。
  豆张庄乡西柳行村石经幢:该村现存《普安寺石经幢》,仅存幢身一段,从现存文字看,是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立。幢身八面体,高0.94米,直径0.45米,周长1.28米,梵、汉两种文字,汉文题为《大金国中都大兴府安次县普安寺监□□□寿□记》。所记述的是监寺禅师志宏生平事迹,及普安寺修竣经过。梵文刻的是:“尊胜陀罗尼经”。也看出西柳行村的形成不晚于金代。
  河北屯镇南口哨村碑记:该村观音寺遗址发现的《古刹观音寺勒石碑记》,碑身高2.18米,宽0.9米,厚0.21米。观音寺地址在南大口哨下哨军屯,始建于金·皇统四年,历经元、明两朝,明朝万历三十六年重修立碑。据记载,观音寺规模“巍赫赫令人凛然”。后又重修了大雄宝殿一座,伽蓝祖师殿二座,僧房三间及山门等。另有园田14亩。碑文还有塔园村、东楼村、西楼村、韩口村捐资修庙的记载。从碑记看出,在金代,河北屯一带村庄佛教盛行,村落密度增大。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