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因庙宇塔寺形成的村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30
颗粒名称: 第八节 因庙宇塔寺形成的村落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85-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辽代时期,武清地区佛教发展较快,大建寺院和施舍土地财物。各地寺院都占有大片土地,其中著名的佛寺有无梁阁、解口塔、永济寺和大良塔等。同时,武清村落空前增加,人口快速增长,其中以汉族为主,杂居着很多少数民族,包括契丹族、奚族、渤海族、室韦族和女真族等,约计有九千户,五万口人。
关键词: 武清区 庙宇塔寺 村落

内容

辽代统治者为缓和各族人民的反抗情绪,提倡佛教。辽朝文化普遍比较落后,接受佛教比接受儒学更容易,遂使佛教有所发展。朝廷大建寺院,大作佛事,皇帝亲自讲经。皇后、公主都笃信佛经,到庙寺顶礼膜拜。朝廷诏令各州县建造庙宇,对寺院进行包括土地、钱物在内的大额施舍,各地寺院都占有大片土地。武清境内追溯到辽代的佛寺有:
  无梁阁:在黄花店镇,亦称玉皇阁。辽会同年间建,辽太宗耶律德光为囚禁违犯宫规的妃嫔所建,始称省抑宫,因无木梁,俗称无梁阁,当地土语将“阁”读作”gǎo,亦称皇后殿。据1991年版《武清县志》载,朝廷曾派1000名契丹兵驻守。后因浑河(永定河)几次发大水,省抑宫被冲毁。金、元时期几次修缮,明代重建。高四层,每层雕刻一个大字,自上而下:福、寿、康、宁。后因皇后殿周围是水,长满黄花,又称黄花淀。明清时期,黄花淀发展成大的集镇,聚集商家店铺,改称黄花店,至今未变。
  解口塔:在黄花店镇解口村,为辽代所建。曾为《武清县志》中的六景之一,谓之“宝塔凌云”。有“高耸入云,每逢阴雨、气象茫茫,甚为壮观”的描述。此地为浑河与凤河交汇的河口地带,有解氏家族在此居住立村,村里人崇尚佛教,建塔祈求佛祖施法术镇水患。1939年因浑河泛滥而毁坏。
  永济寺、大良塔:在今大良镇,约建于辽代太平5年(1025年),与宝坻县的广济寺同一时期所建。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有“三大士殿”、东西配殿。殿前建窣堵婆※式高层砖塔,八角形,13层,20余米高。1964年因地震倒塌,出土文物47件。
  迤寺:大良镇“迤(yǐ)寺村”※,是以唐代古刹“赵庄寺”为方位起名的村落。古寺辽代重建,在古寺前立的村取名前迤寺,在古寺后立的村,称后迤寺,后来古寺坍毁,在前、后迤寺村的中间又立一个村,便称中迤寺。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出土于今河西务镇辖的瓦屋村,经幢为汉白玉石质,首座皆失,仅存幢身一段,四面抹角,高1.75米。直径0.4米,周长1.11米。其上刻有:“然也禅师宝塔”等字,年代不详。经天津考古专家认定,是辽代所造。证明瓦屋村在辽代已经形成。
  辽代,武清村落空前增加,人口快速增长。以汉族为主,杂居着很多少数民族,其中以契丹族为最多,还有奚族、渤海族、室韦族、女真族等。约计有九千户,五万口人。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无梁阁
相关作品
解口塔
相关作品
永济寺大良塔
相关作品
迤寺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