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唐朝——村落的恢复和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1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唐朝——村落的恢复和发展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66-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成就辉煌的时代。唐太宗以“亡隋为戒”,任贤纳谏,休养生息;推动均田制、府兵制,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严格考核地方官员,加强吏治;发展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对边塞邻国,或征讨或抚绥或结好,消除边患;通使西域,开展文化交流等。唐代村落数量逐渐增多,人口也不断增长。唐代村落始称“村”、“里”,如今仍有一些村庄名称保留了唐代的命名方式。同时,从出土文物和寺庙考察也可以发现唐代村落的遗址。
关键词: 唐朝 武清区 村落发展

内容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李渊建立唐朝,计有国29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成就辉煌的时代。唐太宗以“亡隋为戒”,任贤纳谏,休养生息;推动均田制、府兵制,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严格考核地方官员,加强吏治;发展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对边塞邻国,或征讨或抚绥或结好,消除边患;通使西域,开展文化交流等。对此,史学家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在位前期,先后在名相姚崇、宋璟辅佐下,整顿弊政,兴修水利,社会经济不断繁荣。
  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村落的增加。据杜佑《通典·食货七》载,唐高祖武德间全国只有200余万户,1000余万人口。太宗贞观年间,全国接近300万户,1500万人口;高宗永徽年间全国户数增加到380万,人口达到2000万。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全国户数达到7861236户,人口45431265。天宝十四年,户口达到8911709户,人口52919309人。唐代极盛时的户口大约为唐初时的四五倍。
  武德元年(618年)改郡设州,以州统县,县下设乡。武清县10乡(当时包括今香河县、宝坻县、宁河县、天津市河北区、红桥区、西青区、河东区、北辰区、东丽区)。
  县下属每个乡,约计500户,3000人左右,唐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隋末时期衰败的村落——泉州故城、大宫城、兰城、邱古庄、崔黄口、河北屯、河西务、大孟庄、齐庄、杨村等村又复发展起来。
  一、追踪战场遗迹,发现唐代村落 在隋末农民起义军中,对幽州(涿郡)影响最大的是窦建德的起义军。唐朝建立当年(武德元年),占据幽州的是原隋将罗艺。罗艺见隋大势已去,据地归降唐朝。窦建德率十万起义军三次攻幽州不克。据《方舆纪要》载:“窦建德攻幽州不克,乃分兵掠夺霍堡及雍奴等县,被幽州总管罗艺打败。”霍堡在雍奴县西,即今大王古庄镇的水活铺,原名霍堡。据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载:“霍堡乃霍氏所筑,以自固也。”自固,即家族筑城堡,防御敌寇。由考古可知大王古庄附近的几个村庄:水火堡、堠上(侯尚)、大营、大王古庄,皆是唐初恢复发展起来的较大聚落。大王古庄村名,查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记载:王固庄,可见也有自防固守之意。
  二、从出土文物考察 据光绪七年《武清县志》载,大王古庄附近的东柏村,唐代属雍奴县(武清县),清光绪七年,发掘一座郑忠墓,从墓志得知,郑忠的高祖叫郑罗汉,隋朝末年,郑罗汉任雍奴县令。可知东柏村是唐代村落。此外,高村乡兰城村、泗村店镇旧县村、城关镇东张营村、大桃园村等,经考古均发现有唐代文物,证明也是唐代形成或发展起来的村落。
  三、从村名称呼上辨 唐代村落始称“村”、“里”。可知今天称村、称里的大村如杨村、高村、韩村、蔡村、王村、周村、曹子里、孝里(今孝力)、里仁街、里老(时称袭礼村)等也是唐代兴起和繁荣的村落。
  四、从寺、庙考察,发现唐代村落遗址有 黄庄街的寺上村(原南章庙)、崔黄口镇的坨泥寺、辛庄寺,推断是唐代依据“寺庙”起的村名。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渊
相关人物
姚崇
相关人物
宋璟
相关人物
窦建德
相关人物
罗艺
相关人物
郑罗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