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分裂、割据、动荡的社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0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分裂、割据、动荡的社会
分类号: K292.1
页数: 2
页码: 55-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长于统一的时期,武清先后属于多个政权。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幽州地区人口锐减,但曹魏政权注重发展生产和边塞安定,对武清境内的屯田、盐业和水利建设都有所投入,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西晋时期,武清仍属于渔阳郡,而地主豪强兼并土地、八王之乱等事件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关键词: 古代 政权 武清区

内容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分裂长于统一的时期。在这漫长的三百多年间,武清先后属于三国时期的魏国;东、西晋时期的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朝时期的北魏、东魏、北齐。除西晋是全国一统王朝外,其余皆为割据政权。
  曹操长子曹丕代汉自立,国号魏。建元黄初,是为魏文帝。三国曹魏时(公元220年~265年)历五帝,计四十六年,武清仍属幽州。根据景元三年(公元262年)记载,幽州统领郡国十二,在今北京附近地区有郡国四,县二十四。武清县尚称泉州、雍奴,属渔阳郡。
  从东汉末至魏初,幽州地区人口锐减。据《北京通史》记载,其南部素称富庶的涿郡,东汉时期,有户十万二千,六十三万余人。至曹魏初期,全郡不过“领户三千,孤寡之家,参居其半”。
  曹魏政权注意发展生产,屯田、安民,开河兴水利,引桑干河(永定河)东支、潞河(北运河)、潮白河,北自(今北京)昌平,东至渔阳郡的潞县、泉州、雍奴各县,润含(浇灌)四五百里,所灌田一万余顷。武清境内河北屯、大良镇、崔黄口一带村庄皆得其利。
  曹魏政权还重视渤海盐业,武清、宝坻、香河、宁河交界处曹魏时皆为盐区,曹操开凿的新河贯穿整个盐区。盐船浮河转输幽州。于是在宝坻县的盐关口、武清县的崔黄口设官征收榷盐税。
  曹魏政权重视边塞安定,曹操击败三郡乌桓后,将乌桓投降的20万军卒、百姓迁徙到中原定居。居住在乌桓北部的鲜卑族乘机南进,寇边为患。曹魏政权以重兵防守。武清(雍奴)县人田豫任防卫乌桓的校尉,此人为官清正廉明,征战有勇有谋,屡次击败号称“十万铁骑”的鲜卑大军。按照魏文帝指示,“广布恩信”,善待投降和被俘的鲜卑官兵,令鲜卑人敬畏。
  魏元帝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氏灭蜀吞吴,逼魏元帝禅位,自立国号晋,建元泰始,是为晋武帝,史称西晋。西晋(公元265年~317年)历四帝,计五十二年。统一全国。渔阳郡领十县,泉州、雍奴仍属该郡。十县计有二万九千户,平均每县二千九百户。每户按5口人计,平均每县一万四千五百人。
  西晋后期,地主豪强兼并土地,造成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各地暴动时有发生。加之朝廷实行郡国制,封许多皇室成员为王,出镇各地,掌握一方军政大权。从公元291年起,先后有8个郡王骨肉相残,长达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公元316年,西晋灭亡。翌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政权,史称“东晋”。此时中国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乘机南下,在黄河、海河流域兴师攻伐,争夺地盘,史称“五胡闹中原”。后纷纷建立割据政权,进入了“十六国”时期。东晋、十六国时期延续了一个多世纪(公元317年~420年)。其间,中原百姓有的随晋室南迁,也有不少向北方逃亡,还有大批北方异族人口涌进内地。幽燕地区战乱频频,民不聊生,户口南流北徙,武清(泉州、雍奴二县)人口不足东汉时的三分之一。很多村落随着农业生产的破坏和人口迁徙与损耗,而处于更加剧烈的衰落之中。民族的纷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也带来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曹丕
相关人物
田豫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