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西汉——武清的三大聚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10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西汉——武清的三大聚落
分类号: K928.5
页数: 3
页码: 38-40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西汉时期泉州县和雍奴县的历史背景,以及兰城村的商贸聚落。西汉时期,泉州县和雍奴县都是重要的行政区域,其中泉州故城是天津地方最早的建治之所,而大宫城则是雍奴县故城。兰城村则是一个较大的商贸聚落,供给燕国朝廷建筑材料的集散地。此外,文章还介绍了一些历史人物和文物遗址,如鲜于璜家族、鲜于辅和兰城出土的鲜于碑等。
关键词: 西汉 武清区 聚落

内容

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有国计214年。西汉初年,改变了秦代单一的郡县制度,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京师长安附近设郡,东部边缘地区封立子弟、功臣为诸侯王。诸侯王的封地称王国。王国之下设县,县称侯国。王国设乡治理民事,侯国不治理民事,只按所封户数食其租税。今武清地区,属燕王的封地。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在全国设十三州,武清地区置泉州、雍奴二县,隶属渔阳郡。
  一、泉州县治所——城上村
  据《武清县志》(1991年版)载:泉州故城建于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前195年),是天津地方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建治之所。泉州故城遗址位于杨村西南4公里,永定河畔。据县志载,西汉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五月,“渤海水大溢”。七月,天尝※连雨,泉州城被淹。泉州城分内、外城,均被埋在2米深的泥沙之下。据考古工作者发现,历年城内出土遗物颇多,其中较重要的是在一件残陶盆上印有“泉州”二字戳记,城南10公里处的双口镇西汉墓地,在一件出土的陶罐上也印有“泉州”戳记。表明此城即是泉州城故址。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朝廷在泉州设盐官。
  二、雍奴县治所——大宫城村
  大宫城村西汉前为雍奴县故城,因地处雍奴薮之中而得名。雍奴县辖境广大,西临潞县(今通州),北界临泃河(今三河)、右北平(今蓟县),南到泉州,包括今天津市区海河以北以东的河北区、红桥区、北辰区、东丽区及香河、大厂、宝坻、宁河四区县的一部或大部分,皆在其境内。在西汉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五月,“渤海水大溢”,雍奴城被海水淹没,人去城空,故称“大空城”,后改称“大宫城”。
  据《汉书·地理志》载:此城似为西汉渔阳郡所属的雍奴县治所。
  据《漷阴县志》载:大空城是西汉渔阳郡雍奴县治所,城的建制规模略同于泉州故城。
  三、兰城村——一个较大的商贸聚落
  高村乡兰城村是战国至汉魏时期一个较大的商贸聚落,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故里,考古发现兰城遗址面积20万平方米,古墓群面积10万多平方米,年代皆从战国晚期延续到汉魏之际。汉代文化遗存以东汉时期最丰富。鲜于璜家族在兰城绵延400年之久。公元199年鲜于璜后人鲜于辅归附曹操,被授命为度辽将军,封都亭侯,督幽州六部,成为一方掌握重兵的统帅。公元205年曾率兵在渔阳犷平(故城在今北京密云区东北)与乌桓作战,大胜。公元220年“魏文帝践祚,拜虎牙将军”。此后鲜于辅离开故里去洛阳,兰城遗址下限正是与此时期接近。据1973年首次勘测挖掘兰城汉墓群遗址的天津历史研究所的专家赵地先生谈,今天兰城的“于”姓,是鲜于家族的后裔。赵地先生为出土鲜于璜碑咏诗一首:
  兰城出土鲜于碑,字秀文茂称双绝,
  乾嘉以来第一品,史料堪补《汉书》阙。
  从考古发现的瓦当、窑址、车辙、大道、钱币及市场交易的遗址看,可推断兰城是供给燕国朝廷建筑材料的集散地。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邦
相关人物
刘彻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城上村
相关专题
大宫城村
相关专题
兰城村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