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武清的人文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8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武清的人文特点
分类号: C95
页数: 6
页码: 19-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清的人文特点,其中包括了人文特点形成的原因、人文特点的具体表现等。
关键词: 武清区 人文特点

内容

第一节 人文特点形成的原因
  武清村落史与中华民族8000年的历史进程紧密相关。武清处于中原汉民族及其传统的农耕经济、农业文化与北方各少数民族及其传统的畜牧经济、牧猎文化的结合部。距今5000年左右,气候变冷,北方许多地区的农业转变为半农半牧或完全牧业。农业和牧业的经济互补,使百姓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也随之产生民族矛盾和纷争,这就决定了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民族、人口和文化的迁徙与融合。随着历史进程的起伏跌宕,武清成为两大不同经济文化集团交流和撞击的前沿阵地。北京上升为封建帝都之后,这种内迁外徙及其融合变得尤为剧烈和复杂。战国以来修建的,遗存在武清境内的燕国长城、始皇堤、汉代鲜于璜碑、元代纵贯武清全境的京杭大运河,以及历代征战、屯田、治河留下的村落遗址,都是一座座引人深思的纪念碑,昭示着这片土地辉煌的过去。
  各族人民在共同的经济生活中,互相学习,逐渐融为一体,在创造武清历史的同时,也造就了武清的人文精神:耐劳作、重友谊,具有塞北民族的粗犷豪迈和尚武精神。在无数次大自然和社会的劫难中,锻炼了守望相助、勇敢顽强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清代中叶后,外国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清廷闭关自守的大门,天津成为海港城市,此后,东洋、西洋的政治、经济、文化浸染京津,武清在其间。武清人饱尝落后挨打、受屈受辱之苦痛而自强不息、好学上进。由一切排外,到向外国人学习、与外国人竞争,终不失骨子里的民族气节。
  对于武清的人文特点,古书中早已有记载:
  《汉书》载:燕赵多奇士。
  《隋志》载:水甘土厚,人多有技艺,秀者读书,次则射骑,耐劳苦。
  《唐·杜牧集》载:幽燕之地,其人沉鸷※多才力,重许可(承诺)。
  宋·范缜《幽都赋》载:风俗朴茂,蹈礼仪而服声名※。
  宋·《苏轼集》载: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
  《通州志》载:人性慷慨,风俗朴茂,农勤稼穑,士务诗书。
  第二节 人文特点的具体表现
  一、勤劳坚忍 武清境内多河流洼淀,濒临渤海,河流泛滥、海潮侵袭、旱、蝗、风、雹、地震等自然灾害严重。面对接踵而至的灾难,人们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靠着勤劳坚忍,重整田地,重建家园。武清当地流传着“肯吃苦方为志士”、“不受苦中苦,难得甜上甜”,“不受磨不成佛”等民谚,反映了较普遍的文化心理。
  二、讲义气、重友谊 这是武清人性格的又一特征。从南北朝至清代,武清境内先后迁徙进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回族、奚族等诸多少数民族。在长期与汉人的交往中,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汉人教少数民族兄弟盖房子,种田;少数民族兄弟教汉人狩猎、骑马射箭,推崇尚武精神。于是人与人之间讲义气,重友谊的民风形成,住在一个村落的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于是为朋友两肋插刀者有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者有之;言必信行必果、舍生取义者有之。表现出武清人性格的鲜明特征。
  三、坦诚实在 这是外地人对武清人的褒奖。表现在说话办事坦诚实在,不务虚名。武清人生活在天子脚下,受京城正统文化影响较深,文明程度较高,具有稳定持重的心理素质,识大体、重实际,求实惠。最突出的是在治理北运河、永定河的各项工程中,百姓多次捐粮捐款,出工出力。明清两代为了保证京杭大运河畅通,武清百姓所筑的筐儿港分洪石坝、青龙湾分洪闸、三条数百里的减水河及多条屡毁屡筑的大堤,是武清人靠实干精神创建的千秋伟业。
  四、蹈礼仪、讲体面 武清人受儒学思想的教化很深,从小就懂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少分辈数、兄弟分长幼、亲戚分远近、朋友分厚薄。”
  有“萝卜小长在背(辈)上”的民谚。讲体面延伸到个人的举止、谈吐、家庭门风、礼俗、饮食起居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有武清特点和个性的人文习俗。
  汉民与少数民族杂居,在长期相处中形成“五湖四海皆兄弟”的意识。相互间讲礼仪、给面子,讲缘分,不轻易伤害人,有“能拆三座庙,不破一桩婚”的民谚。为了保全面子,自己吃了亏,有“打碎牙往肚里咽”、“胳膊折了袄袖里褪”的强硬心态。
  五、精明进取 京杭大运河纵贯武清全境,成了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南方富户随“龙”沿运河北上充实京畿,豪商大贾接踵而至,驻足沿河城镇经商。全国各地莘莘学子进京赶考,朝廷命官出入京城,为武清带来了人流、物流,及诸多商机。武清人开阔了眼界,去掉了保守思想,谦逊善学,敢于竞争,涌现无数名人。有清正廉洁的封疆大吏,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财运亨通的工商巨子,恩泽乡里的社会名流。印证了武清人的精明睿智、好学上进。
  六、深明大义,爱家爱国 武清人历来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东汉抗击匈奴的雁门太守鲜于璜,元末起义的红巾军,明代反抗朝廷兼并土地的刘六、刘七起义,清代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运动,民国初期抵抗日寇侵略的国民革命军和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武工队等,都表现出武清人深明大义、爱家爱国的高尚情操。
  小知识 旧时村落格局及公共设施
  武清村落大小不等,但布局和公共设施却有共同的习俗。各户民居自成院落,院落门前与大道相通。道路宽而长的称街,窄而短的叫巷或胡同。
  一般村落的公共设施有:水井、庙宇、打谷场、碾棚、磨房、小铺(杂货店)、坟地等。
  较大村落和集镇,除有一般村落的公共设施外,还有木匠铺、铁匠铺等手工业作坊,以及布店、肉铺、饭馆、药店、戏台、土围子、栅栏或土城。

附注

注释: ※沉鸷:鸷(zhì)性情深沉勇猛。 ※蹈:遵循。服:佩服,引申为信服。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