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7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
分类号: K928.5
页数: 6
页码: 7-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其中包括了村落历史演进概述、武清县历代建置沿革等。
关键词: 武清区 村落 历史演进

内容

第一节 村落历史演进概述
  武清村落的出现,最早在新石器时期,距今8000年左右,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远古阶段。武清境内有多处原始聚落遗址和古文化遗存。这一时期大约经历了4000年左右。
  距今4000年前开始的古国和侯国时期,中国历史经历了夏、商、周及春秋战国等朝代,属奴隶制社会阶段,武清先后属冀州、燕国。《史记·货殖列传》云:“夫燕亦勃(海)、碣(石山)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国)、赵(国),东北通胡(人)。”这里的燕,指燕国的首都蓟城,即今北京。当时武清地域相当于今天的五倍,已出现百余个聚落。
  秦统一中国至西汉初年,武清置泉州、雍奴二县。泉州城在今城上村;雍奴城在今大宫城村。这个时期武清的较大聚落遗址和古墓遗址已达一百五十多处。
  东汉时期,武清村落发展较快,汉光武帝刘秀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原有西汉时期的聚落得到了恢复,在征战的废墟上又兴起新的聚落。全县大约增至二百多个聚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连年征战,加之自然灾害,人口逃亡,村落减少或消失,故将泉州县、雍奴县合并,这就是史书所称的“省泉州并雍奴”。
  盛唐时期,武清村落恢复较快,唐天宝元年(742年)雍奴县更名武清县。当时,幽州(今北京)是华北平原的北方门户,边塞重镇。武清县及周边各县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唐王朝的必争之地。唐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武清村落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
  宋、辽对峙期间,辽朝占领幽州及东北大片土地。双方以白沟为界,宋王朝国都在汴京(今开封);辽朝将幽州作为陪都,更名南京,号曰燕京。辽朝为安抚百姓,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学唐比宋”,纲纪严明的萧太后在数年间疏通三条运河(今青龙湾河、凤河、永定河),加强了与北宋的商贸往来,促进了运河两岸村落的兴起和发展。先后出现了羊坊、马圈、牛镇等游牧民族聚集的村落。
  金灭辽后,统治中心从东北移到了燕京,并将燕京改为中都。金统治者效仿宋朝国都汴京建造中都宫殿,“殿凡九重”,“规模壮丽”。燕京作为封建王朝的国都,从金朝中都开始。公元1125年金兵攻陷宋朝国都汴京(开封),宋朝皇室南迁杭州,始称南宋。两朝以淮河为界,对峙百年之久。金朝积极推行汉化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年年治理运河,首次开通天津河,在三岔口设直沽寨,第一次把南运河(御河、永济渠)与北运河(天津河)连接起来,发展漕运,为后来天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金代,武清境内出现了很多猛安谋克(军政合一)村落以及称“掘河”的村落。随着天津河的疏浚和漕运的发展,沿运河两岸又兴起了河西务、蔡村、杨村等大的聚落。
  13世纪,蒙古民族从北方大草原上崛起,靠着勇猛的铁骑和“上帝的皮鞭”,相继灭掉金朝,西夏,攻克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统一了全国。将金王朝的中都扩建成大都,改国号为元。元大都(今北京)是全国统一政权的首都,是大一统中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北京城市的发展史上,元大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武清地区的村落发展突出两个特点,一是随着元军在武清境内多处屯田,形成许多称“屯”、称“百户”的村落;二是元朝统治者为了保障大都百万人口的粮米和百物所需,划时代地开凿疏通了京杭大运河,发展海运与河运。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段,纵贯武清县境,岸边置粮仓、设码头,于是除了河西务、蒙村、蔡村、杨村已发展成大码头外,又出现诸多聚落。
  明朝,燕王朱棣“靖难”登基之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乃今北京得名之始。后大兴土木,营建北京城。与元大都相比,宫城(紫禁城)变化最大,整个北京城呈“凸”字轮廓。明代北京城作为国都长达两个半世纪,倍于元代大都的时间。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与地位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朝廷先后十八次从山西大槐树迁民充实畿辅,加强边塞防御力量,故武清境内又出现很多新的称“屯”、称“庄”、称“营”的村落;广袤的浑河套沃野,出现了王庆坨、汊沽港、石各庄、陈嘴等诸多移民村。武清城关、河西务、崔黄口、南蔡村、黄花店等十几个大村落发展成较大商品集散地,同元代相比,村落增加了一倍多。
  清代,计有朝267年。在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康乾盛世,村落出现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在明代已有村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百多个。由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一些大的村镇出现了地主庄园。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殃及武清。村落萧条,民不聊生。1937年日军侵华,武清沦为敌占区,很多村落遭到破坏。1945年日军投降,继而内战爆发,武清县以运河为界,成了国共拉锯地区。解放区村落充满生机,国统区村落发展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武清村落发展欣欣向荣,村镇占地面积逐年扩大,人口成倍增加,有的较大村街变成多个行政村街。土房茅屋逐年减少,砖房楼房增多,村容村貌有了根本的改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文明村、小康村、小康明星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到上个世纪末,全县已建设成一百多个较高标准的小康村、文明村。新世纪初,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撤村建居”、加快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第二节 武清县历代建置沿革
  在远古时期,北京曾称“幽都”或“幽州”,武清便隶属于“幽都”或“幽州”所指代的地域范围。大禹治水,天下分九州,武清属冀州,商、周两朝相沿。
  春秋战国时期,武清属燕国。燕国为北方强国,战国时期,燕国为“七雄”之一。燕昭王开拓北疆,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公元前222年,燕国被秦国所灭。
  秦朝统一中国(公元前230年~前221年)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沿袭燕国设置的五郡,武清(泉州、雍奴二县)属右北平郡所辖。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全国设置十三州,武清(泉州、雍奴二县)属幽州渔阳郡。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武清(泉州、雍奴二县)属范阳郡。
  两晋(公元265年~420年),武清(泉州、雍奴二县)属渔阳郡。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武清(省泉州县入雍奴县)属渔阳郡。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开皇年间,武清(雍奴县)属幽州总管府;大业三年,改属涿郡。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武德初年,改郡为州,武清(雍奴县)属幽州总管府;贞观年间,全国划分十个道,雍奴县隶属河北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雍奴县更名武清县,隶属范阳节度使管辖。
  五代(公元907年~960年)、后唐,武清县属卢龙节度使管辖;后晋天福初年,武清隶属幽州。天福三年,武清县被契丹部族占领。契丹族把幽州作为陪都,称南京。开泰元年,武清县属南京道析津府。
  辽保大二年(1122年),燕京被金军占领,辽亡。武清属金,仍属析津府。
  金天会元年(1123年),金兵退走,武清归宋,属燕山府。
  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打败宋军,改燕京为中都。武清再次入金。
  金贞佑二年(1214年),武清隶属中都路大兴府。
  元朝,太祖时(1206年~1228年),武清属燕京路大兴府;至元间(1264年~1295年),改燕京为中都路,又改为大都路,武清县属漷(huǒ)州。
  明朝(1368年~1644年),武清县隶属顺天府通州。
  清朝(1644年~1911年),沿袭明制,武清仍属顺天府通州;雍正四年(1726年),改属天津州。八月又归顺天府通州;雍正八年(1730年),武清县东南一百四十余村划归天津县。
  民国(1912年~1949年),1912年武清县属京兆特区所辖。1928年蒋介石迁都南京,武清县改属河北省所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武清县属河北省天津专署所辖。1973年武清县从河北省析出,隶属天津市。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改为天津市武清区。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