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7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绪论
分类号: K292.1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清的人文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前的远古阶段。经历了古国、侯国、封建王朝体制下的多郡县辖制阶段以及成为京畿重地、津城近郊的快速发展阶段。武清历史上辖区广大,如今面积为1574平方公里,行政村741个,人口82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实力增强,1997年跻身于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的行列。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为天津市武清区。
关键词: 武清区 人文历史

内容

武清的人文历史始于何年?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左右,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距今8000年~4000年的远古阶段;距今4000年~2200年的古国、侯国阶段;距今2200年封建王朝体制下的多郡县辖制阶段;以及距今1000年以降武清成为京畿重地、津城近郊的快速发展阶段。
  距今8000年~4000年,中国处于原始社会晚期,属于新石器社会时期。这一时期武清及周边地区出现了原始聚落。考古发现了王地遗址(白古屯乡小韩村)、北双庙遗址(梅厂镇北双庙村),以及城关镇东张营、高村乡台头村、里老村、曹子里乡曹子里村、大良镇双树村等多处原始文化遗存。
  距今4000年开始的古国、侯国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武清夏禹时属冀州;历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武清属燕国;此时武清古聚落、古墓葬遗址增多:今黄庄街的城上村、崔黄口镇的大宫城村、高村乡的兰城村、河北屯镇的河北屯等数十处。
  距今2200年以降的秦、汉时期,武清县被纳入封建专制下的郡县体制之中,设置泉州、雍奴二县。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频繁的朝代更替,武清村落减少仅为汉代的三分之一,故省泉州(县)入雍奴(县)。
  距今1000年以降的宋、辽对峙时期,武清为幽州所辖,随着幽州设置辽朝的陪都(称南京)后,金、元、明、清各朝定都于幽州(北京),武清为拱卫京城之重地,赐予武清村落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天津崛起后,武清村落受到海洋文化的浸染,获得较快的发展和繁荣。
  武清历史上辖区广大,面积约一万多平方公里。如今,面积1574平方公里,行政村741个,人口82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实力增强,1997年跻身于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的行列。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为天津市武清区。
  《武清村落发展史》,致力于用比较翔实的资料,研究本区村落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自古以来,一个时期因朝代更迭而村落衰败萧条,一个时期因社会稳定生产发展而村落增多人丁兴旺,一个时期又因天灾人祸频频发生而村落发展步履蹒跚。研究村落史,正是为了解过去,把握今天,昭示明天,对新农村建设和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村落是人类祖祖辈辈从事生产、生活和生育繁衍的地方,村落的形成和发展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村落的形成有早有晚,规模有大有小,空间分布疏密,居民数量多少,房屋街巷新旧,经济收入贫富……如此等等差异,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总起来说,有社会人文因素,也有自然环境因素,但决定性的因素是区域内生产发展的快慢、生产开发的深广。凡农业开发早,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高水平的地方,村落发展的历史必定悠久,推动村落发展的主导力量必定强大。反之,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动荡、战火不熄、灾荒连年、瘟疫流行的地区,村民离乡背井、田园荒芜,村落必然萧条衰败,甚至化为废墟。如果排除人文因素,单从自然环境考虑,凡地域广阔、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水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村落历史必定悠久。反之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村落多少年面貌依旧。由此可见,研究村落发展史,不但能对村落本身获得较全面的认识,还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各个村落农业开发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自然环境的变迁和地域差异。
  武清地处华北平原北端,历史上是边塞重地,当地人与东北的契丹人、女真人、奚族人,西北高原的蒙古人、鞑靼人,西域的回族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密切的经济往来,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其间有打打杀杀,也有和睦相处,但最终实现民族和解、团结。研究村落发展史可为明了这一地区的民族关系史和人口变迁史,提供必要的参考。
  城市和村落是人类建造的两种不同的聚落。各自孕育了反差很大的文化,即城市文化和村落文化。无论从成因、命名、形态、建筑、街道、风貌、交通、产业等方面考察,还是从居民职业、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素质、人际关系等方面比较,城市和村庄都存在差异。这种不同是由城市与农村各自功能所决定的。在人类历史上,自从出现城市之后,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就开始分道扬镳,并行发展。但是村落文化自有其独到之处,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一定意义上,村落文化更能体现人类的初始特征,更接近于人类文化的本源。从这一角度看,研究村落史,是探讨人类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清处于京津之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与两大都市水脉相通,地脉相连,文脉贯穿……京津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武清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诸多领域带动了武清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武清及其相邻郊县对两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也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二者互为依托,相得益彰。研究村落发展史对城市和农村的规划建设都有借鉴意义。
  《武清村落发展史》要搞清村落出现的历史时期、村落形成的原因、村落的规模和形态、村落的地域分布、村落的名称含义等等。武清村落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有的因河而成,有的因道而建,有的因屯而立,有的因寺庙而居,有的因牧马草场而聚等。村落的规模,指村落占地面积的大小,房舍街巷疏密和居住人口多少。所谓村落的形态,一是指平面图上的形状,如集团型、散列型、混合型;二是指房屋建筑形式,如楼房还是平房,瓦房还是土坯房,街道的宽窄走向等,可以说,不同形态的村落,既是不同地理环境的表现,又是不同历史文化的反映。此外,村落形成后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和空间上的固定性。一个村落一旦形成,如没有天灾人祸的摧残,会在同一点位上沿袭数百年或千年岁月。这是因为我国农民忠实地遵循着“聚族而居”的传统生活方式,并且又有“视地如命”、“故土难离”的传统文化心理。因此,研究村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的文化状态,可获得最直接、最真实、最具体的资料,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之,《武清村落发展史》,将为读者了解武清的历史文化,走进武清、建设武清,提供有益的帮助。也为读者了解中国村落发展历史起到窥一斑知全豹的作用。
  研究武清的历史文化,史料较少,有的史实模糊不清,一时难以定论。所以,要寻绎8000年的人文历史无疑是十分困难的。编著者利用工作之余、将个人退休前后积累的一些资料进行整理,再迈开双脚,到各村镇进行实地考察,尝试以村落发展史为主线,勾勒出武清历史文化的基本脉络和轮廓,供读者茶余饭后品评,亦是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家乡地理历史文化爱好者参与其中,查漏补缺,寻根溯源,俾(bǐ)使武清历史文化相继绎如。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