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世家戏中人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66
颗粒名称: 梨园世家戏中人生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15
页码: 274-288
摘要: 本文讲述了梨园世家戏中人生包括武清赵燕侠家族、舞台生涯、结怨江青、师恩难忘情况。
关键词: 梨园 世家 京剧

内容

武清赵燕侠家族
  这是近现代一个有名的梨园世家。自成一派的京剧流派“赵派”的创始人赵燕侠就是这个家族的杰出代表。她的大爷爷赵广顺、爷爷赵广义、父亲赵筱楼等都是祖辈相传的京剧演员。在京剧界,可谓是名家辈出,异彩纷呈。各大流派纷纷在京剧界争妍斗奇,各放奇光。而赵派则是各大流派中的一朵奇葩,岿然屹立于京剧界。赵派以“吐字清晰、唱腔流利著称。唱念做打别具一格,善于结合个人条件,突破程式,发展传统,达到字真、情切、韵美三结合的境界”。而赵派的创始人就是出身于梨园世家的女艺术家赵燕侠。
  赵燕侠祖辈是河北武清人(现天津市武清区),由于家族从事梨园行当,只好过着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日子。他们家族几经辗转,最后流落到天津。1928年2月10日,正是春寒料峭的日子,午后一点左右,伴随着一阵婴儿的啼哭声,赵燕侠呱呱坠地了。谁曾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女婴,后来竟成长为一代京剧名家。而且还担任过燕鸣京剧团团长、北京京剧团副团长、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还是中国剧协理事成员之一。这大概是其祖辈和父辈所不曾想到的。
  赵燕侠的家族是梨园世家。爷爷赵广义、大爷爷赵广顺及父亲赵筱楼都是祖辈相传的京剧演员。赵广顺和赵广义兄弟俩自小由于家里贫穷而被卖到戏班里学戏。兄弟俩各有所长:赵广顺打得一手好鼓;赵广义学小生,功夫很了得。后来,兄弟二人拉着一个戏班,到处漂泊,以卖艺为生,渐渐也混出点名堂来,据说还曾被慈禧太后召进宫演过戏。不久,赵广顺自己创建了一个戏班,他们的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戏也越唱越红火。“老哥俩和唱花脸的黄元庆,唱文武老生的唐文贵,既出自同一师门,又是磕头的把兄弟,当时在天津被誉为‘四扇屏’。”
  赵广义共有三子五女,赵广顺也有三女。赵广义的三个儿子也是自小就在戏园里摸爬滚打。老大赵筱楼学武生,老二赵筱山给哥哥打下手,老三赵筱德因病早年夭折。赵家的女孩子们也个个了得。在这八姐妹中,大姑娘赵鸿英唱老生,以汪派见长,后来到东北一带演出,也有一定影响。三女儿赵玉英、四女儿赵俊英、五姑娘赵美艳不是唱青衣,就是唱花旦。最好的是二姑娘赵美英的花旦戏更是一绝(赵美英大排行行四),不但在赵家姊妹中出类拔萃,在天津也是挂头牌的名角,曾红极一时。就是在中国的京剧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篇章。
  赵燕侠的母亲马秀菁也是京剧艺人之后。她十六岁时嫁给了赵筱楼,夫妻俩夫唱妇随,在京剧舞台上苦苦挣扎,但日子过得还算比较滋润。可美中不足的是,夫妻俩一直没有孩子。在赵燕侠之前,他们有过两个男孩,但都因病不满三岁就夭亡了。所以,赵燕侠的出生无疑给这个缺少孩子笑声的家庭带来了一股生气。尽管是女孩,但夫妻俩仍然视她为掌上明珠,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女儿身上。自小开始,他们就培养赵燕侠对京剧的兴趣和爱好。皇天不负苦心人,赵燕侠最终如她父母所愿,成为一代名角,在京剧界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是,赵燕侠的舞台人生是崎岖坎坷的,并不像有些人所想像得那样一帆风顺,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最为明了。
  (一)舞台生涯
  旧戏班里有一句行话,叫做“不疯魔,不成活”。意思就是说,一个演员要想在舞台上有所作为,一定要勤学苦练,并且还要达到废寝忘食,甚至“疯疯癫癫”的程度,这样才能练出功夫来。而赵燕侠也确确实实达到了“不疯魔,不成活”的境界。她的“疯魔”一方面来自父母的督促与压力,另一方面则来自她自己对京剧的爱好和痴迷。
  还在赵燕侠一周岁的时候,父母就特意为她办“抓周”,希望小燕侠能抓到一件与京剧有关的东西,这样就预示着她的将来将与京剧有联系。于是,赵筱楼特意从戏班里找来了许多行头,有珠花、耳环、簪子、珠串等,母亲马秀菁也找来了许多家庭用具和儿童玩具之类的东西。结果让夫妻俩失望的是,小燕侠却抓了一个与京剧不大相干的东西。不过,他们并没有对小燕侠丧失信心,在走南闯北到处搭班唱戏的同时,始终坚持着教女儿学戏练功,并瞅准机会,想让女儿早日登上京剧舞台。机会终于来了,1933年的初夏,上海的毛家班到武汉进行演出,地点就在无声戏园子。对于毛家班的名旦毛剑秋和其父毛韵珂,很多人早有耳闻,于是观众蜂拥而至。那时,赵筱楼也在无声戏园子搭班唱戏。当时毛家班里缺少唱娃娃生的,但他们的打炮戏就是《三娘教子》,里面就有个娃娃生--小东人薛倚哥,这可急坏了戏园子老板。这时就有人推荐了赵燕侠。赵筱楼虽然担心女儿出丑,可内心深处还是想让女儿登台试一试。当时的赵燕侠人虽小,可胆子却大,在父亲的一番教导之后,毫无畏惧地走上了舞台,虽然在舞台上闹了一点小笑话,但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观众们并没有抱怨和费隆,而是热情地为她鼓掌喝彩,另外,小燕侠在舞台上扎实的基本功也着实让观众佩服。自此以后,武汉无声戏园子凡是有小孩演的戏,都由赵燕侠来扮演,这为她以后正式登上舞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学戏的道路上,赵燕侠迈出了第一步。到七岁时,赵燕侠就开始搭班唱戏,而且演出也非常成功。还被人称为“七岁红”和“神童”,这更让赵燕侠对京剧舞台充满了信心。
  九岁那年,对赵燕侠来说,是她舞台生涯中最关键的一年。那一年,他们一家唱到了厦门,但厦门看京戏的人很少,因此,他们一家和戏园子老板的收入都很可怜。赵筱楼决定离开厦门,到别处唱戏。在离开之前,赵筱楼打算再唱三场告别戏,这时戏园子老板提出让赵燕侠担任主角,赵筱楼欣然应允了。经过这几年的磨炼,赵燕侠已经有相当大的进步了,赵筱楼也希望女儿尽快的出人头地。于是,在戏开演之前,戏班在厦门城中为赵燕侠做了大量的宣传,出于对女主角的好奇,观众纷纷赶来看戏。在第一天的《大英杰烈》中,赵燕侠演戏里的陈秀英,在第二天的《虹霓关》中,赵燕侠扮演戏里的东方氏,在第三天的《贺后骂殿》中,赵燕侠出演戏里的贺后,在这三场戏里,赵燕侠把每个角色都演绎得惟妙惟肖,好像自己就是剧中的人物,观众也随着她的演唱进入了角色之中,台下的掌声此起彼伏。厦门的观众接受了赵燕侠。
  厦门演出的成功,为赵燕侠的舞台生涯开了个好头。同时,也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让观众接受自己,那么自己必须有真功夫。为此,她暗暗为自己定下了刻苦的训练计划,真正地做到了“不疯魔,不成活”。从此以后,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日子成了她的家常便饭。“她练功从不分早晚,身穿一副破扎靠,脚蹬一双厚底,没日没夜的在院子里练,累了就进屋打个盹,醒来接着练,那套破戏衣穿在身上,常常是几天几夜不知道往下脱。一个旦角演员在舞台上,免不了要戴凤冠、蝴蝶盔、七星额子等盔帽。赵燕侠平时练功时,也要戴上破盔头,还要再加上一些沉重的东西,如大铁锁,铁链子等,为的是加重头上的分量。平时练惯了,到台上演出时去掉重物,就轻松自如多了。有时她练功入了迷,就连睡觉的时间也不放过,一个朝天镫(即把腿伸直,抬到耳边),耗着腿睡觉。”
  时光飞逝,日月如梳。转眼间到了1943年,此时的赵燕侠已经是十五岁的豆蔻少女了。可是,自从在厦门连演三场戏外,她一直都没有机会登过正式的舞台,心里有点儿着急。父亲赵筱楼一边安慰女儿别着急,一边为女儿寻找打响第一炮的机会。那时,他们一家人困居在北平。北平的戏剧界与其他地方不同,北平的戏剧界有把头霸占着舞台。资历不深没有名气的演员是没有机会登台演出的,要想演出,必须先贿赂这帮把头。赵筱楼为了女儿的前途,只好去求把头,但把头要他拿二百张“红票”和二十个包厢。说穿了,就是要赵燕侠自己买二百张戏票,还要自己掏钱包二十个包厢。在当时,这就得要三百多块钱。可赵筱楼一家哪有能力拿出这么多钱,只好四处求救。当时赵燕侠的七姑父正好是北平的一位富商,于是赵筱楼只好向他求救。经过三番五次地哀求,最终七姑父答应出钱,但要求赵筱楼不要在人前说出他们的关系,言外之意,就是有了赵筱楼这样靠唱戏吃饭的穷亲戚而感到羞耻。为了女儿的前途,赵筱楼只得忍气吞声。就这样,赵燕侠唱戏的事终于有了眉目,打炮戏就是《十三妹》。当戏开始的时候,赵燕侠不慌不忙,冷静地站在台帘后面等着出场。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之后,赵燕侠出场了。观众眼前顿时一亮,只见一位英武俊秀的侠女站在了舞台之上。“观众一看那端庄秀丽的扮相,漂亮的身段和优雅的台风,马上来了个‘碰头好’,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在激烈的锣鼓声中,赵燕侠手扬马鞭,走起‘趟马’来。她越走越快,彩衣飞飘,真有扬鞭策马、奔驰原野之势。观众又是一阵热烈的鼓掌声。”观众的掌声无疑证明了赵燕侠的演出是成功的,她的第一炮打响了,赵燕侠流泪了,赵筱楼和马秀菁也流泪了,他们所付出的一切都有了回报。赵燕侠的名气逐渐大了起来。然而,伴随着成功的喜悦,烦恼也随之而来。尤其是在旧社会,像赵燕侠这样唱戏的女孩子,总有一些无赖之徒和势利小人紧盯着她不放,赵燕侠既憎恨他们,又害怕他们,无奈之下,只得选择离开舞台。
  1949年,北平解放了。那一年,赵燕侠才二十一岁,二十一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赵燕侠迫不及待地想重返舞台,放声歌唱。在中国共产党和一些文化部门领导同志的关心和培养之下,赵燕侠对戏剧有了更新的认识。她知道戏剧不再仅仅是供人休闲娱乐的,而是为了美好的生活和向往而歌唱,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四化建设而歌唱,为了人民的勤劳和勇敢而歌唱。在党的培养之下,真正地长大了。1958年的一天,赵燕侠正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剧场里演出,开演前,有人告诉她陈毅副总理来看戏了,赵燕侠万分激动。就在那时,赵燕侠正在对京剧进行一些改革和尝试。过去旦角用小嗓唱,有些观众往往听不清唱词而影响了对京剧艺术的欣赏。于是,赵燕侠决定对京剧旦角的发音和吐字进行改革,力求让观众能听懂唱词的内容。对赵燕侠的改革,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可陈毅副总理看完了赵燕侠的演出之后,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这更加坚定了赵燕侠对京剧的改革的信心。按照赵燕侠的改革思路,她亲身实践了好几部戏,像《春香传》、《白毛女》、《碧波仙子》、《荀灌娘》等,这些戏都适当地掺用一些近于大嗓的发音方法。这种改革尝试终于获得了成功,她的唱法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赏。凡是看过赵燕侠戏的人都有这样的共识:她的唱字字清楚,句句入味,每句唱词观众无须看字幕也都听得清清楚楚。这也是她所创的赵派的最基本特点。1964年,毛主席听了赵燕侠的《断桥》后,也大加赞扬地说:“唱得好,有特点,吐字清。”
  对于现代戏,赵燕侠也情有独钟。早在1958年,赵燕侠就出演了现代戏《白毛女》中的喜儿,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扬。而《芦荡火种》(后来改名为《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形象更让人忘不了赵燕侠了。在《芦荡火种》中,赵燕侠把花旦、青衣、老旦、泼辣旦等表演熔于一炉,创造了一个新的行当。她生动、细腻、逼真地演绎了阿庆嫂的勇敢、机智、大胆的光辉形象,在京剧界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当时报上有人这样评论说:“赵燕侠在舞台上创造这个人物时,不是从行当出发,而是从人物性格出发,她的泼茶倒水、抖抹布;她在与胡传魁、刁德一言语应对之间的神情目光、举止动作,无一不是从生活出发,而又紧紧结合京剧的特点,使观众强烈地感到,她的表演既不失京剧的特色,又有了新的创造。她所创造的阿庆嫂,能够紧紧地把握住革命者的品质,突出了人物的勇敢、果断,不卑不亢、临危不惧、临险不乱的精神风貌,使得阿庆嫂这一人物形象光彩照人。”当赵燕侠在其事业上突飞猛进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赵燕侠的舞台生涯被迫终止了。但她一直没有放弃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她也坚信这样的时代不会久远。正如赵燕侠和许许多多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追求的人们所期盼的那样,林彪倒台了,四人帮瓦解了,“文革”终于结束了。赵燕侠又回到了阔别十年之久的京剧舞台。
  由于赵燕侠的精湛演技,她还曾于1979年赴美演出过,赵燕侠在美国的主要演出剧目是《拾玉镯》。在这出戏中,赵燕侠以她新颖独特的表演和传神的形体动作,把戏中十五六岁的少女孙玉姣那种天真无邪和羞答答的细腻情思,表演得丝丝入扣,惟妙惟肖。她彻底征服了台下的外国观众,让他们知道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永久魅力。
  凡是喜欢赵燕侠的京剧的人都知道她的拿手好戏特别多,而其中的《玉堂春》更是别有韵味,令人无法忘怀。1953年,赵燕侠曾带着燕鸣京剧社去上海演出,地点在上海牛庄路中国大戏院。当时,赵燕侠只有二十五岁,正是演员的“黄金时代”,艺术上走向成熟的好时期。《玉堂春》的演出,更让观众佩服她的实力。可当时上海有名的正宫大青衣黄桂秋先生却不以为然。在别人的再三邀请之下,他去看了赵燕侠的《玉堂春》,看完之后,他也佩服得五体投地。以后,赵燕侠每到一处,必定会唱《玉堂春》。随着赵燕侠生活阅历的加深和对人生感悟的升华,她对京剧艺术的领悟能力也上了许多台阶,她对苏三这一人物的体会也越来越深,演技也越来越精湛。《玉堂春》这出戏,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锤炼,已成为赵燕侠的“看家戏”。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尝试和摸索,赵燕侠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赵派风格。有人这样评价她的赵派风格:“她的唱腔艺术整体风格中依人物感情的差别,唱腔的色彩是多样的。有的表现为清泉般的活泼跳荡;有的表现为朝霞般的热情开朗;有的如同细雨飘飘洒洒,抒发关切情怀;有的似云雷翻卷闪腾,涌泄心声。《碧波仙子》的仙子,走进书房前的[南梆子],轻松喜悦的心情洋溢;《闯王夫人》的高夫人,绣制大旗时唱的[四平调],道出巾帼英雄情系前方的斗志……”
  赵燕侠和其赵派唱腔成为京剧界的一朵奇葩,让人们久久回味,难以忘怀。
  (二)结怨江青
  1963年是赵燕侠一生都难以忘记的一年。因为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她与江青产生了纠葛。
  据赵燕侠自己说,她与江青以前并不熟悉,而1963年底的某一天,江青突然把她叫去,还在中南海请她吃了饭,并和她说了一些极其亲热的话,表现出很关心的样子。自此以后,江青经常派人用她的吉普车来接赵燕侠。经过一段时间相处,赵燕侠知道江青喜怒无常,乱发脾气,因此,赵燕侠不大乐意去她那儿,想着办法躲着她。这样一来,江青就不高兴了,还恶狠狠地对赵燕侠说:“我身边有老虎?!”显然,江青对赵燕侠已心怀记恨了。赵燕侠说:“文革前夕,江青有一次见到我,对我下命令说,赵燕侠,你要揭发北京市委和你们团的问题,可以把大字报贴到他们大门上嘛!…”赵燕侠对此并没有照办,因此,江青下决心要整赵燕侠。1964年底,江青要北京京剧团排演《江姐》,要赵燕侠扮演戏里的女主角江姐,并要求演员们要到重庆渣滓洞里亲自体验生活。她还说:“去了之后要戴上手铐、脚镣,坐坐牢房,体会一下当年烈士们的真实感情。”事实证明,赵燕侠他们并不是“体验”生活,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当年烈士们所受的苦,他们也差不多全受过了,这是很明显的整人阴谋。
  不久,江青又要求《沙家浜》剧组到上海听取她的指示,要求赵燕侠也去。可赵燕侠当时身体有病,本来不想去,但又害怕江青有什么花招,所以只得带病前往。由于赵燕侠生病了,所以阿庆嫂由其他演员代替。可江青要求赵燕侠和她坐在一起看戏,赵燕侠没有同意,江青更加恼火了,但她并没有立即表现出来,而且还给赵燕侠送来了一件毛衣表示关怀,可赵燕侠也没有接受。江青还让她的大夫给赵燕侠看病,赵燕侠说:“江青是要在我的病上抓辫子,偷偷调我的病历看,她见是中医开的病假证明,没好气地说,中医开的证明不算数,让她看西医,有人把话传给了我,我很不服气地说,这是干什么呀,我又不是装病。再说中央也没有这个规定,说中医开证明不算数。”江青终于掩藏不住对赵燕侠的仇恨了,她决定狠狠整赵燕侠。1966年11月28日,江青在首都文艺界万人大会上点了赵燕侠的名。并给她加上“黑帮”、“现行反革命”、“戏霸”等罪名,就连沈阳大街上都贴着“打倒戏剧界的大毒蛇赵燕侠”这样耸人听闻的大标语。赵燕侠成了江青兴师动众,重点“讨伐”的对象。赵燕侠一家人的生活也由此混乱不堪。
  后来,赵燕侠被弄到干校,足足当了四年的“壮工”。在这期间,赵燕侠成了“只适于劳动,不适于演戏”的专政对象,既不准她吊嗓子,更不准她练功,对于赵燕侠这个在舞台上活跃了二十多年的演员来说,这是多么地残酷无情呀!这一停,就是十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赵燕侠艺术生涯的翅膀被无情的折断了,失去了她最宝贵的黄金时期。但赵燕侠始终没有放弃她所热爱的京剧,她相信江青等人的日子不会太长。1976年10月,江青四人帮集团彻底垮台了,赵燕侠又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京剧舞台上,重新唱起了京剧,她的艺术之花又一次美丽地绽放了。
  (三)师恩难忘
  赵燕侠之所以能在京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她自己的天赋和个人努力打拼之外,还与她的几位老师的辛勤栽培是分不开的。赵燕侠曾先后拜金碧砚、荀慧生、李凌枫、诸茹香等为师,而像谭富英、马福禄、李慕良等人,赵燕侠虽然没有正式拜他们为师,但从他们那里却学习了很多东西。
  金碧砚是赵燕侠的第一个老师。金碧砚是王(瑶卿)派嫡传弟子,主攻青衣。在很小的时候,赵燕侠就随着父母跑江湖卖艺。有一次,他们一家到了上海,早闻金碧砚的大名,于是,就登门拜师学艺。可是,一个靠跑江湖卖艺的家庭没有多少钱,所以,赵燕侠只跟金老师学了《宝莲灯》等一两出戏就辞师北上了。
  赵燕侠一家辗转到北平后,她又拜"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为师。由于赵燕侠的聪颖刻苦以及她对京剧特有的领悟能力,荀慧生没有因为学费的问题而拒绝她。由于荀慧生平时比较忙,他只给赵燕侠指点了几部戏,赵燕侠所学的荀派戏主要都是荀慧生的二旦何佩华教的。何佩华在荀派戏上有较深的造诣,对赵燕侠的帮助特别大。赵燕侠跟他学了很多戏,像《红娘》、《香罗帕》、《钗头凤》、《红楼二尤》、《荀灌娘》等等。
  继何佩华之后,赵燕侠又拜李凌枫为师。李凌枫是当时著名的戏曲教育家,他培养出很多有名的学生,但他收徒的学费比较高。赵筱楼一心想赵燕侠成才,不惜当了他们一家唱戏的行头,凑足一个月的学费,虽然只是短短的一个月,但赵燕侠却学了很多东西。在这一个月中,她不仅学了《祭塔》、《朱痕记》、《玉堂春》等几部戏,而且还从李老师那里学了许多高超的技巧和唱戏的经验。在1980年2月25日那一天,为了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八十诞辰,袁世海、李万春、谭元寿、刘雪涛、马最良、言少朋、王和霖等人齐聚北京,赵燕侠有幸和他们同台演出,而且,赵燕侠演的是马派名剧《龙凤呈祥》中的“大青衣”孙尚香。很多人对赵燕侠持怀疑态度,但赵燕侠心中有底。因为,在很多年以前,在这出戏上,赵燕侠就得到过李凌枫的真传。果然,赵燕侠的演出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对于赵燕侠来说,感情最深印象最好的老师要数诸茹香老师了。诸茹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二旦,花旦戏的功夫在京剧界首屈一指。但由于他嗜好抽大烟,所以,日子过得相当艰难,不过,他的才华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一次偶然的机会,赵燕侠认识了诸茹香,并得知他曾经是著名的京戏演员,便请求他教她唱戏。那时的诸茹香已五十多岁,衣着破烂,还吃了上顿没下顿,于是便答应教赵燕侠唱戏,也不用收学费,只要管饭就行。诸茹香虽然生活潦倒不堪,但教起戏来却一丝不苟,与他平日里的和蔼可亲判若两人,因此,赵燕侠没少抹。可是,赵燕侠从他身上学了很多东西。像《花田错》、《破洪州》等许多戏都是从他那儿学来的。除了学戏之外,赵燕侠还从诸老师那里学了很多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对此,赵燕侠一直念念不忘。
  除了赵燕侠正式拜的老师之外,她还与一些京剧名家的情谊非常深厚,赵燕侠虽然没有拜他们为师,但感情上胜似师徒。
  谭富英是赵燕侠最早认识的京剧界的前辈。赵燕侠七岁时曾为谭先生演《棵园寄子》中的娃娃生,而那时的谭富英已是红遍大江南北的名角了。十六岁时,赵燕侠登台演出,谭先生又和她同台演过很多戏。有一件事,对赵燕侠来说,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1960年,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张梦庚同志让赵燕侠参加了流派纷呈、名角云集的北京剧团。为了捧出后辈,在第一场演出时,谭富英让赵燕侠唱大轴,而谭富英为赵燕侠唱前场,这对赵燕侠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唱好了,自己可以出人头地,唱砸了,不但自己栽了跟头,也损坏了谭先生的名誉。谭先生这样安排戏,可见谭先生是对赵燕侠厚爱有加的。赵燕侠的演出让观众非常满意,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赵燕侠成功了。演出结束后,她立即给谭先生打了电话,向他道喜。谭先生也热情的鼓励了赵燕侠。赵燕侠加入了北京剧团后,经常与谭富英、马连良、裘盛戎等几位艺术家在同一剧场轮流演出。常常是,第一天是马连良演,第二天是赵燕侠演,第三天是谭富英、裘盛戎演。这样的演出,自然也就形成了艺术上的竞赛。在赵燕侠的京剧舞台生涯中,著名丑角马富禄先生也给予了她很大的帮助和热切的关怀。马老工丑角,文武兼长。而且嗓音清脆,念白流利准确,身手也很矫健。马老把自己的所学所长都无私的教给了赵燕侠。当赵燕侠和别人谈到马老时,她一脸的崇敬爱戴之情。
  赵燕侠在其赵派风格的形成过程中,还得到了一位既是朋友又是恩师的著名琴师、京剧音乐艺术家李慕良的帮助。李慕良对京剧音乐有着精深的研究,曾为马派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裘盛戎的不少唱腔也得益于这位音乐家。当时,赵燕侠正在对京剧艺术进行改革创新,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李慕良,而李慕良也颇喜欢赵燕侠的戏。两人相见恨晚,在共同的事业心推动之下,他们对京戏做出了一番推陈出新。李慕良为赵燕侠的唱腔里揉进了老生的腔,丰富了旦角的声腔音乐。在李慕良的帮助下,赵燕侠的声腔艺术达到了“字清、情真、韵美”的艺术境界。当人们赞美赵燕侠那美妙动听、感人肺腑的唱腔时,赵燕侠总是说:“我多亏了有李慕良这样一位好老师。”而当有人称赞李慕良唱腔设计得好时,他也总是说:“这都是赵燕侠同志唱得好。”赵燕侠和李慕良共同为京剧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赵燕侠的舞台生涯中,一直有一个人在背后默默地为她鼓劲为她加油,那就是她挚亲挚爱的丈夫张钊。赵燕侠和张钊小时候同住在一个大院里,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人结婚后,共同进退,相濡以沫。张钊虽是北京外交学院副教授,与赵燕侠不同行,但两人的共同语言却很多,在京剧艺术上的共同话题尤其多。“赵燕侠年轻时演戏,往往是老师怎么教,她就怎么演,有时不太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张钊认为,演戏不应拘泥于传统程式,而要致力于人物的刻画。所以,每当赵燕侠排演新戏时,张钊除帮她了解戏的时代背景外,还帮她分析所演人物的性格特征,经常提醒她要从生活出发。”张钊既是赵燕侠的丈夫,更是她事业上的知己,两人共同分担痛苦共同享受欢乐。1983年9月15日,张钊因病去世,赵燕侠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
  赵燕侠虽然出身于京剧世家,而且自己也从事于这一行当,但她不大乐意让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学戏。还在她儿子张天冲四、五岁时,赵燕侠带他到戏院去玩,赵燕侠在化装时,小天冲却拿起鼓来有节奏的敲着,其他人见他如此,就打趣地说他是个唱戏的料。这一切恰巧被赵燕侠看见,她对小天冲说,不要学这个,要学爸爸那样做个文化人。可赵燕侠的女儿雏燕却对京剧非常着迷,闲来没事,就听妈妈的录音带,还模仿妈妈的唱腔。赵燕侠起初不愿意,可经不住女儿的软磨硬蹭,赵燕侠最终答应女儿学戏。在赵燕侠的精心调教之下,小雏燕戏艺大大进步了,后来成为北京京剧院一团一队的主要旦角演员,而且还大有其母之风范。
  赵燕侠及其赵派风格给京剧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她的女儿也继承了这一风格,使赵派风格继续活跃在京剧舞台之上,为中国的京剧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知识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梨园名伶武清人》

出版者:远方出版社

本书《梨园名伶武清人》是继《英才风采》后,记录武清文化艺术精英的又一部名人传记,它辑录了一百多年在梨园界享负盛名的几十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他们不但书写了浓重的人生历程,极大提升了武清的文化形象,而且为我国文化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我国戏曲发展的丰碑上,将永远镌刻着他们闪光的名字。

阅读

相关人物

赵燕侠
相关人物
赵广顺
相关人物
赵广义
相关人物
赵筱楼
相关人物
慈禧太后
相关人物
黄元庆
相关人物
唐文贵
相关人物
赵筱山
相关人物
赵筱德
相关人物
赵鸿英
相关人物
赵玉英
相关人物
赵俊英
相关人物
赵美艳
相关人物
赵美英
相关人物
马秀菁
相关人物
小燕侠
相关人物
毛韵珂
相关人物
陈秀英
相关人物
陈毅
相关人物
林彪
相关人物
江青
相关人物
荀慧生
相关人物
李凌枫
相关人物
诸茹香
相关人物
谭富英
相关人物
马福禄
相关人物
李慕良
相关人物
何佩华
相关人物
马连良
相关人物
袁世海
相关人物
李万春
相关人物
谭元寿
相关人物
刘雪涛
相关人物
马最良
相关人物
言少朋
相关人物
王和霖
相关人物
孙尚香
相关人物
梅兰芳
相关人物
张梦庚
相关人物
裘盛戎
相关人物
张天冲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武汉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北平镇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美国
相关地名
上海牛庄
相关地名
沈阳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