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伶拾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64
颗粒名称: 名伶拾遗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7
页码: 264-270
摘要: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天津梨园界名伶和河北梆子艺人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情况。文章提到了晟溪养浩主人所撰写的《戏园竹枝词》和云间最不羁生所写的《梨园竹枝词》,这两篇文章详细评述了当时在上海献艺的天津梨园界名伶,如太谷三等。文章还介绍了戏曲评论家孙点所写的《梨园声价录》,该书对同治初年至光绪初年间常见的153位皮黄和梆子艺人进行了详细评述和介绍。文章也提到了鼓师周悦先的武戏打法和京剧武丑草上飞的绝技。最后,文章还介绍了李桂林和王顺义等著名演员的情况。
关键词: 梨园 名伶 艺人

内容

同治十一年,署名晟溪养浩主人者所撰《戏园竹枝词》20首,和署名云间最不羁生的《梨园竹枝词》,均对清同治、光绪年间在上海献艺的天津梨园界名伶多有详细评述,如“一盏灯来风月谙,宝林情态更娇憨,若从梆子论真派,所到首推太谷三。”第四句里的太谷三,就是武清人,当年在上海享有很高声誉。
  戏曲评论家孙点,署名顽石撰写的《梨园声价录》,对同治初年至光绪初年这十余年间,常见诸上海戏台上的153位皮黄和梆子艺人所作点评与介绍。这本书以简洁、生动的文字,对所选演员按扮演行当,分别以上品、中品、次品三档逐一评论,每位艺人的别署、籍贯、师承、擅演剧目及角色能详尽详。在这些艺人中,若以作者标记为准,天津籍占很大比重。如武旦上品者2位,其中之一韩桂喜为天津武清人。同治十一年(1872)钱塘人袁祖志所撰《丹桂九枝吟》,有“人因桂喜顾瞻韩,一揭帘幕万人看,如此身材真矫健,分明彩凤九霄抟”之句,赞诵梆子名伶韩桂喜。几年后,他又在所著《海上吟》序中称:“韩桂喜,申江丹桂茶园之伶人,来自津沽超群菊部。申江之闻秦腔,自桂喜始。”这里所说的这位征服了上海观众的天津名伶韩桂喜,不仅演刀马旦拿手,而且擅演武生,功夫相当精纯。可惜,他被所养爱犬咬伤手背,最后死于犬疫。当年,上海的丹桂、金桂等名园,经常从天津邀班聘角,受到沪上百姓的热烈欢迎。可见当年戏迷们是何等推崇河北梆子,又是何等喜爱河北梆子的艺人。
  据著名作曲家赵玉兴撰写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坻评剧》一书记载,民国初年,西路评剧,武清县“周墨清班”较有声望的演员有会瑞德(艺名小白薯)、刘子琢、武金红、段志贵(艺名盖京东)、段贵芳(后给爱莲君配戏)、穆金凤、元志古(姓陈)等。一般平调梆班八、九个人,有七忙八不忙之说。最大的班十多个人。武清桑园、大务、小王古庄等,这些子弟都是高良田传授。像刘凤起(小生,武清小王古庄人)。评剧武清的“德月和班”也很负盛名。评剧名伶吴寿朋,艺名小元宝,1901年生于武清县,工旦。前唱西路蹦蹦戏,后改唱东路。授徒喜彩莲、邢韶英等。喜彩莲再收徒小喜彩莲、李忆兰等。王傻子,杨村人。前唱西路戏,后改东路戏。刘小香,艺名大香蕉,女,工旦,杨村人,在天津与王守成结为夫妇后,辗转于外埠。还有白广杰,艺名白菜心,杨村河北梆子演员田百岁等在当时也是较有影响的艺人。
  鼓师周悦先(约1872—1928),小名羊头。武清人。
  周少时,曾在乡间梆子班坐科,习青衣,经常在天津一带跑帘外。约十三岁时,在天津拜张福增为师,改习锣鼓。曾为梆子鼓师。1903年,应下天仙戏园赵广顺之邀为京剧司鼓。
  周的武戏打法,独具特色,被天津梨园场面誉为“一代宗师”。例如锣鼓点子中“急急风变冲头”的奏法,“九锤半”、“导板头”加铙钹等,在天津均为周所创用;《青石山》中“四门镜”之鼓点设计,亦为周创用。
  周为李吉瑞、尚和玉、薛凤池等人打鼓多年,极得李、尚的称道,每赴外地演出,必厚资邀周同行。某次李在上海演《翠屏山》,多耍了一套刀花,而伴奏曲牌的鼓点已毕,重打乏味,周立将点子倒打以应之,博得满堂采声。现存李吉瑞的唱片《独木关》、《刺巴杰》等均为周司鼓。
  津门文丑佟崇湖(生卒年月不详),武清人。工丑。师事大家乐,并受益于王德山。因武功欠佳,只演文丑。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经常搭班天华景稽古社赵美英、梁一鸣班,擅排本戏、小“玩笑戏”,如丑角“小八出“,最为拿手,与玉兰花(谷玉兰)配戏可称珠联璧合。1949年在青岛与名旦许翰英以及叶盛华、孙振泉、李益善、陈盛泰、谷玉兰、于金奎、陈喜光演出《群英会·借东风》和《红娘》。
  京剧武丑草上飞(1880年生人,卒年不详),本名张七。武清王庆坨人。永盛和班出身,初学梆子,后改京剧武丑。为武术世家,擅轻身术及气功。其武打基本功成为同行之冠,尤其四大名园最盛行的台口铁梁硬功夫,草上飞更称绝一时。他的拿手剧目有《大卖艺》、《三上吊》、《三盗九龙杯》、《武八十八扯》等。
  草上飞中年时期搭班程永龙创办的天津龙海茶园,极具号召力。惜因鸦片及海洛因毒害之累,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窘死街头。
  京剧名角李桂林,天津武清人,曾随张玉亭习河北梆子,后改演京剧,工短打武生兼小生。尤擅翻打,为盖连仲配演马僮,深受欢迎。早年,曾在包头演出,后到宁夏银川“庚辰俱乐部”唱京剧,与盖连仲、高富厚成为上世纪三十年代京剧在宁夏全盛时期的主要演员,成为当时宁夏京剧界的著名艺人。解放后“庚辰俱乐部”改为“人民京剧团”。1949年9月26日晚,李桂林等“庚辰俱乐部”成员为解放军19兵团演出了《豆汁计》、《三岔口》、《玉堂春》等传统剧目,博得满堂喝彩。
  京评梆谙熟的王顺义(1890—1965)原名王燮臣。天津武清黄花店人。十二岁时在乡间坐科梆子班,习武老生。十四岁在天津从李德启改学锣鼓。二十岁时改在鼓师周悦先手下从艺,深得教益。他对京剧、河北梆子、评剧场面皆谙熟,尤以掌河北梆子鼓板为精湛。曾为小达子、银达子、小香水、金钢钻、小爱茹、葛文娟、梁蕊兰等人司鼓。与河北梆子琴师王恒、俎宪章(栓柱)、郭小亭等人合作多年。他能戏极多,搂腔打挂(掌握唱腔和伴奏的尺寸和力度)讲求轻重疾徐,与弦配合入微入妙,浑然一体。1956年,应聘到天津戏曲学校任教,后转河北梆子剧院附属学校。他先后授徒有姜三、于又泉、刘玉起、韩廷文、徐金栋等。其子王绪钧、王绪明均在天津京剧界司鼓。
  老琴师杨恩陈(在同行和戏迷中,都称呼他杨三),天津武清人,自幼学习评剧小生,后改学板胡。在解放前,他曾为白玉霜拉琴。在天津评剧界享有盛誉。后又为鲜灵霞拉板胡。他演奏板胡使用的是软弓,在板胡界独树一帜。由于种种原因,在解放后不久,他便离开舞台。
  李玉顺(生卒年不详)女。天津人。自幼被李卞氏(李金顺之养母)收为养女。初学唱大鼓,后改唱评戏,工小生。李玉顺一生凄惨。另有李小顺(生卒年不详),亦为李卞氏之养女,幼年随李金顺学艺,也学小生。
  筱俊亭的琴师张敬科,武清县人,曾给天津时调演唱家王玉宝吹笙,在广播电台工作著名票友刘髯公,杨村七街人,他在对外交际方面颇具人情味,善于结交不同阶层的各种人物。除了文化界元老、名流,失意军阀、政客,金融、商界巨擘,还与梨园界名伶如金少山、小达子、刘叔度、近云馆主等戏曲大家、名票有密切往来。1924年,被梨园界称为“冬皇”的名伶孟小冬离开上海,毅然北上深造。先至天津,投奔新天津报社刘髯公处,复经刘介绍向天津名票王君直、王庾生、韩慎先、李采繁等学习,潜心研究谭派演唱艺术。这些人物对于《新天津报》,都曾从不同角度给予过支持。刘髯公经常同一些京剧爱好者同出同进天津各戏园,看戏、吃喝等所有花销概由他一人掏腰包。在家乡遭遇水灾以后,组织梨园界名伶义演募集款项,修建河闸,接济灾民,支持教育。足见刘髯公与梨园界交往甚密。
  河北梆子丑角周玉来,1947年11月生人,自幼学艺,1960年毕业于廊坊武清戏校,工丑行,师承京剧名丑小张黑(女,原名范秀英)。在四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塑造了众多不同类型的舞台艺术形象,先后以丑行领衔主演了《徐九经升官记》、《逼婚记》、《墙头记》、《卷席筒》等剧目。与著名表演艺术家裴艳玲、范笑三、张金秋、董文华在国内外演出几十场,导演和编剧了几十部传统和现代剧目,他塑造的《武松》一剧中的柳怀,荣获1992年河北省第三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兰陵王》剧中的丁大人,获戏剧节演员二等奖。近年来,随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多次出境演出,得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称赞,深受中外观众的好评。
  项新英,艺名项晓英,国家二级演员。1939年农历3月23日生于武清城关东南街。高小毕业后,经人介绍,以一曲《白毛女》打动前来挑选演员的老师,被河北省南宫县评剧团录用;1957年后到天津市民生剧社任评剧演员;1960年拜早期评剧艺人王素秋为师,后转入天津市火花剧团;1970年转入廊坊市评剧一团。
  项新英宗新凤霞派,但师承却不是。她的演唱气口比较重。丈夫于克明是剧团鼓师。她参与的主要剧目有:《马寡妇开店》、《李三娘打水》、《刘三姐》、《状元乞丐》、《乾坤带》、《千万不要忘记》、《柜台》等戏,大多为王素秋配戏。
  王殿臣,是原双树上九百户村人,早年师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瑶卿,唱念做打、执板拉弦样样精通。他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交谊甚深,二人在给一个军阀唱堂会时,因志趣相投结为“口盟”。后因年事渐高,淡出了北京梨园界。
  回乡后被河西务京剧团聘为艺术指导培养了大批京剧人才。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他指导的河西务京剧团曾到天津中国大戏院登台票戏,在天津梨园界轰动一时。
  李瑞福,1994年生,天津武清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68年天津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后,历任唐山市京剧团舞台美术设计、艺校舞美班老师、唐山市评剧团高级舞美设计师、办公室副主任、工会主席等职。作品有皮影戏广交会演出剧目《红云岗》、《智取威虎山》的人物设计,评剧《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徐九经升官记》、《光绪与珍妃》等舞美设计,记载于《中国文艺年鉴》中。作品《民警家的贼》入选全国舞台美术展览。设计的评剧《戏圣传奇》、《成兆才与杨三姐告状》唐山《抗震二十周年大型文艺演出》等,在文化部主办的优秀剧目展演,河北省、市专业戏曲汇演大奖赛上,分获优秀剧目奖、设计奖、特别奖等。协助皮影戏团设计《白蛇传》、《熊猫咪咪》、《梁红玉》等,参加法国国际“木偶节”演出。传略被载入《当代文艺家名典》、《中国舞台美术家名典》、《中华英杰大典》等。系河北剧协、舞美学会会员。
  张玉芝,女,1954生于天津市武清区大黄堡乡东丝窝村。1971年由崔黄口中学考入武清县剧团,工老旦行当。上演剧目《红灯记》中的李奶奶、《沙家浜》中的沙奶奶、《龙江颂》中的盼水妈等角色。1975年由武清县剧团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河北梆子专业,主学老旦。1978年毕业,分配到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在剧院主演老旦。
  传统戏开放后,因业务和工作需要曾兼演老生。演出剧目有《江东记》中的诸葛亮、《宝莲灯》中的后刘彦昌等角色。老旦主演剧目有《红灯记》中的李奶奶、《杜鹃山》中的杜妈妈等。传统戏的代表剧目有《南北和》、《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对花枪》中的姜桂芝。其他剧目有《烈火情缘》、《罗敷女传奇》、《桃李梅》、《尧天舜日》等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曾获得河北省各届戏曲节的一、二、三等奖。曾参加河北电台录制的多部广播戏曲,如《桃花》、《莲花湾》、《浪花集》等,获文化部评选的优秀演员奖。

知识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梨园名伶武清人》

出版者:远方出版社

本书《梨园名伶武清人》是继《英才风采》后,记录武清文化艺术精英的又一部名人传记,它辑录了一百多年在梨园界享负盛名的几十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他们不但书写了浓重的人生历程,极大提升了武清的文化形象,而且为我国文化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我国戏曲发展的丰碑上,将永远镌刻着他们闪光的名字。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玉芝
相关人物
周悦先
相关人物
佟崇湖
相关人物
李桂林
相关人物
王顺义
相关人物
杨恩陈
相关人物
李玉顺
相关人物
张敬科
相关人物
刘髯公
相关人物
周玉来
相关人物
项新英
相关人物
王殿臣
相关人物
李瑞福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钱塘区
相关地名
小王古庄
相关地名
杨村街道
相关地名
青岛市
相关地名
包头市
相关地名
银川市
相关地名
桂林市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廊坊市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唐山市
相关地名
法国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