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相声名家师胜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62
颗粒名称: 著名相声名家师胜杰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9
页码: 252-260
摘要: 本文讲述了师胜杰是一位相声演员,出生于相声世家,童年时在哈尔滨开始演艺生涯。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靠说相声谋生的农村艺术家,他的表演风格清新可喜,技巧高超,曾多次荣获全国和北京市的曲艺比赛一等奖。他与姜昆合作表演相声,是中国相声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父亲在他小时候的一次偶然机会中发现了他在相声方面的天赋,于是开始教他表演技巧,并带他上台表演。从此,师胜杰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成为了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
关键词: 相声 名家 师胜杰

内容

师胜杰,祖籍武清杨村六街,1953年4月生于天津相声世家,父亲师世元、母亲高秀莲都是靠说相声谋生,来自农村的相声艺术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京津一带颇有名气。1959年,为了支援东北的艺术建设,师世元举家北上哈尔滨,出任哈尔滨民间艺术团相声队队长。
  师胜杰7岁登台演出,8岁拜朱相臣为师。1969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接受劳动改造,1975年被抽调到兵团文艺宣传队。不久,与姜昆结成一对,表演相声。1977年,被调到黑龙江省曲艺团成了专业相声演员。1984年,拜侯宝林为师。1985年被评为十大笑星之一。师胜杰舞台形象清新可喜,演唱方面的基本功尤好,形成一种口锋脆、音调甜、质朴自然的表演风格。师胜杰表演的《郝市长》,获1981年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调演一等奖。《肝胆相照》获1984年全国相声评比表演一等奖。《小鞋匠奇遇》获中国首届艺术节金奖,入选《新中国舞台影视艺术精品》系列光盘。
  刚刚落脚哈尔滨时,师家居住在道外的北市场。当时的北市场乃是娱乐场所,说书的、唱戏的、唱大鼓的、演皮影的应有尽有,饭馆、茶社比比皆是,热闹繁华。师胜杰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幼小的心中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为什么对相声情有独钟?当时,大家伙儿都饿得眼珠子发蓝,小师胜杰当然不会例外。父母每天到“相声大会”上表演,师胜杰也跟着去。园子里有好多卖零食的,好多观众都认识师世元夫妇,也认识了天天跟这儿泡的师胜杰,便这位一把瓜子、那位一把糖地塞给他,每天都能对付个半饱。还别说,由于天天往耳朵里灌,小师胜杰居然很不自觉地听会了好多相声段子。
  登台表演却纯属偶然。有一次,师世元夫妇表演完毕吃夜宵时,听到一旁的小师胜杰自言自语了一段相声《捉放曹》。师胜杰完全是小孩子自娱自乐,是一种下意识的举动,回头一看吓愣了——父母都停住了筷子,爸爸的眼泪都下来了!(后来师胜杰明白了父亲的复杂心理:他们是从旧社会过来的,那时候说相声的是下九流,备受歧视压迫,他是不愿让儿子再干这一行啊。但仔细一听,儿子说的还真是“像模像样”,所以才难过落泪。)
  父问:你跟谁学的?子答:没跟谁学呀,自己听的。父问:你会多少段儿?
  子答:好多呢。《报菜名》、《地理图》、《夸住宅》、《汾河湾》……会好多。
  师世元不信:“真的吗?你再说一段儿我听听。”师胜杰又说了一段儿。师世元听罢,哈哈笑起来,说:“这孩子说得可真好!你敢上台吗?”师胜杰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不懂得什么怯场不怯场,就说:“那有什么不敢的?”师世元说:“那好,明天咱爷俩就一块儿上一回。”
  第二天晚上,师世元在台上对观众说:“下面这段儿不收费(当时园子里是计时收费),我和一个票友说。这个票友不是别人,是我儿子。”观众记得那个整天在这混的小孩,都哄堂大笑。师世元又说:“请大伙儿给听听,这孩子是不是材料,是不是干这行的坯子。”于是师胜杰登台,与父亲合说了一段儿《捉放曹》。这下不得了,观众的鼓掌叫好声仿佛要把房盖儿掀上天去!当时演员不兴返场,但是不说观众不干,父子俩便又说了一段儿。四十多年后说起令他刻骨铭心的初次登台,师胜杰说:“当时场面那么热烈,倒不是我的艺术水平有多高,只是他们觉得这个小孩儿好玩儿,师世元的儿子说得不错!”
  当时,师胜杰七岁。
  从此一发不可收。翌年,师胜杰拜朱相臣为师,跻身“相声第七代”。上学后,也是白天在课堂读书,晚上在园子说相声,很多观众是专为听他的相声而来。近水楼台先得月,师胜杰除了上学、说相声,最大的爱好就是听戏,京戏、评戏、地方戏,来者不拒。小有名气的师胜杰被选入哈尔滨市少年宫艺术团,是该团六十年代初的“五朵金花”之一。演歌剧,唱快板,说相声,阵阵落不下。曾经给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外宾西哈努克亲王等演出。这般美好的日子为他后来的艺术人生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突变的政治风云击碎了平静的生活,师家开始坠入痛苦的深渊。
  1965年底,“相声大会”停演。父亲含恨自杀,哥哥成了“现行反革命”。1969年,16岁的师胜杰被强行“送”到兵团下乡,由于政审不合格,他只被当作一名“农工”进行劳动改造。在七年的时间里,所有农活全干遍了。体力上的透支,还能应付;真正让他抬不起头来的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黑五类的狗崽子”这一沉重的政治包袱。师胜杰在回顾那段生活时说:“不管怎样,兵团生活对我还是一种精神上、性格上的锻炼。有这碗酒垫底,还有什么样的酒不能对付?”
  在兵团说相声,缘起也很偶然。尽管师胜杰有文艺天赋,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却不会要他这个“另类”。1975年的一天,割谷子歇晌的时候,收音机里播放了一段儿马季、唐杰忠合说的相声《友谊颂》。躺在谷垛上的师胜杰听到了久违的相声,心里这个激动啊。节目播完了,师胜杰对大伙儿说:“这种形式叫相声,我也会说。”大伙儿一听来了精神,非让他来来。师胜杰就来了一段儿,逗得大伙儿前仰后合。从此以后,干活的间隙、“早读”的前夕、开会的前后,师胜杰都得给大伙儿来上一段相声或是快板。每天晚上,躺在大炕上的师胜杰脑子里却在回忆小时候听过学过的相声段子,要不,给大伙儿说什么呀?师胜杰说:“这等于把过去的东西全部温习了一遍,还充实提高了。”
  说着说着,这事儿让团部知道了,师胜杰的机会也就跟着来了,这时是1976年。为了参加黑龙江省曲艺调演,兵团要组织曲艺学习班,师胜杰幸运地搭上了这班车,这个学习班里还有姜昆和其夫人李静民。到了佳木斯,领导让师胜杰和姜昆合作。比师胜杰大三岁的姜昆,虽然当时还不会说相声,但是谦虚、勤奋、幽默,吹拉弹唱都不错。二人合作的相声《林海红英》,是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第一场在兵团俱乐部演出,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个段子代表兵团参加了省曲艺调演,脱颖而出,又代表黑龙江,参加了全国曲艺调演。在北京展览馆剧场演出时,他们的相声引起了轰动。一些专业文艺团体纷纷来挖他们,遗憾的是,由于政审问题,机会与师胜杰擦肩而过,当时的中央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团长马季更觉得遗憾。调演结束后,姜昆如愿以偿,投身到马季麾下,师胜杰则黯然地回到了北大荒,继续干他的“农工”。
  “四人帮”垮台后不久,也就是1976年底,师胜杰被调到省龙江剧院曲艺队,终于成为专业相声演员。尽管连干也没转,师胜杰仍然十分满足。毕竟自己一无背景,二无后门儿,由于家庭问题又上不了大学,一个小小的知青凭借自身的特长返城和家人团聚,并且还干上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这已经是天大的好运气了吧。1978年,父亲和哥哥得到了平反昭雪,师胜杰重新获得了政治生命。由衷的感激变成了报恩心理,他决心努力工作,拿出对得起观众的相声作品,来报答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师胜杰潜心创作,写了《我要补课》、《婆媳之间》、《醉酒歌》等一批经受了时间考验广泛流传的作品。1981年,相声《郝市长》在全国曲艺调演中,获得了创作和表演的一等奖,这也是师胜杰首次染指全国奖项。1982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巡回演出团,他是全国唯一被选中的两对相声演员之一。1983年,参加全省曲艺评比演出,表演的相声《姑娘小伙别这样》获得一等奖。1984年,相声《肝胆相照》参加全国相声新作演出评比,又获得了一等奖。师胜杰做梦也没有料到,这次在青岛举办的演出,使他的艺术人生实现了转折与跨越。
  一代宗师侯宝林先生,是那次活动的艺术顾问。听了师胜杰的相声,侯先生很是兴奋激动。在第二天举行的总结会上,侯先生对师胜杰大加赞赏,几乎全是拿他说事儿,并流露出欲收其为关门弟子的意向。师胜杰听人说了这个消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动得热泪打湿了眼眶!侯宝林先生是中国相声艺术的泰山北斗,已经三十多年未收弟子,这天大的幸运难道真的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他想斗胆找侯先生证实一下,看看这突如其来的喜讯究竟是梦想还是现实。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师胜杰蹩到侯先生的住处,轻轻地敲响了房门。就听屋里传出一个熟悉的声音:“进来。”进了门儿,师胜杰挺紧张的,也不知说什么好,就问:“您还没睡呢?”侯先生一听就乐了:“刚什么时候我就睡呀?饭还没吃呢。”“当时也就是十一点多,难怪我的问话让侯先生觉得可乐。我说:‘我刚才听说了。’”侯先生说:“你都知道了?”我双膝一软,就给侯先生跪下了,叫了一声“师父”,便再也说不出别的话来。侯先生也很激动,说:“我三十多年没收徒了,收了你,就做我的关门弟子吧。有你们这些年轻人,相声就会传下去,就会有希望。”师徒二人便商量拜师事宜。侯先生说:“老一套的拜师有点儿封建迷信色彩,你是年轻人,咱不搞那一套,弄个有时代感的新形式。”
  当时,师胜杰三十一岁,刚过而立之年。
  侯宝林先生要收关门弟子,这无疑是相声界石破天惊的大事。当时在青岛,聚集了全国各地的相声名家、相声理论家和各大媒体记者。侯先生的夫人、马三立先生专程赶到了青岛。在青岛友谊宾馆,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
  拜师仪式上,师胜杰向师父、师娘鞠躬、献花。师父交给师胜杰一些他的论著、音像资料,并把一枚戴了多年的钻戒摘下来,套在他的手上。师父说:“师胜杰是我的关门弟子,我今后不再收徒了。我收师胜杰为徒,不是我们两人之间的事,这是相声界的一件大事。我相信有师胜杰这样的年轻人继承我们的相声艺术,相声艺术的发展不会等到2000年。”侯宝林的讲话赢得了现场雷鸣般的掌声。
  从此,师胜杰成为侯派传人。
  拜侯宝林先生为师,师胜杰的相声迈上了新台阶,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更严格了。他在哈尔滨——北京之间马不停蹄地来回跑,贪婪地吸吮着大师的艺术甘露,不断地充实提高。
  1985年的一天,师胜杰正在中央电视台录制一台名为《家家乐》的节目,导演示意他出去接电话。他拿起电话一听,不禁愣住了——原来电话是全国十大笑星评委会打来的,通知他已经入选!十大笑星之中有九个是北京的,外省名列其中的仅有他师胜杰一人。
  “这完全是个意外”,师胜杰说。活动未开展前,师胜杰也接到了报名通知,他觉得自己偏处黑龙江,在全国不会有太大的名气,就没有报名参加。没想到观众、听众还把他选上了。按得票顺序,排在了第五位。师胜杰说:“那时候评选,完全是老百姓寄信投票,公开透明,硬碰硬实打实。不像现在有些评比,暗箱操作的现象屡有发生,掺杂了许多其他因素。”
  在这之后,师胜杰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87年,他带着同原建邦一起创作的相声《小鞋匠的奇遇》,和搭档于浮生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首届艺术节,引起了轰动,直到现在还有人点播这个节目。《小鞋匠的奇遇》荣获了本届艺术节的金奖,并入选《新中国影视艺术精品》系列光盘。究竟获了多少奖,连他本人也说不清了。令文艺界人士趋之若鹜的《春节晚会》,他也参加过多次。师胜杰无愧于侯宝林大师的弟子之称,在相声艺术的探索上攀上了高峰。
  在一个人身上难得一见的“唯一”,在师胜杰身上却似乎成了家常便饭。在“大红鹰杯CCTV全国首届电视相声大赛”中,师胜杰又是唯一一位没有北京户口本儿的外省评委。
  长期以来,面对物欲横流的种种诱惑,师胜杰始终坚守相声阵地,不像别人一样当司仪、演小品,也不拍影视剧,不做广告。以他的知名度,机会自然很多,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他心中时刻牢记着师父侯宝林大师的教诲:要想做好艺,首先做好人,这样说出话来才有权威;为发展相声艺术竭尽绵薄,做德艺双馨的艺人。
  做评委,师胜杰站在相声艺术追求的高度,对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选手一视同仁,打出的分数比较准确。他说:“评委在给选手打分,观众在给评委打分。评委都是著名的相声艺术家,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公众形象。自己作为唯一一个外省评委,更应加倍注意。”
  师胜杰的弟子不少,让他比较满意的有七个,目前出类拔萃的是大弟子刘彤和二弟子邹德江。刘彤在某次电视相声大赛中崭露头角,获得了二等奖,还被观众评为“最佳逗哏奖”,邹德江几年前在央视《曲苑杂坛》中,凭《聪明的剧务》一举成名,现在主持的《周末喜相逢》,也是央视的金牌栏目。其他弟子如侯耀华的儿子侯军,也很有潜力。
  师胜杰声名远扬,但对黄土地家乡深情眷眷,但从小父亲师世元便告诉他原籍是在杨村。2005年2月上旬,师胜杰到天津武清区杨村镇寻找故里。他介绍说:“我一直有一个愿望,我虽然出生在天津南市,但总想了解我家原来是什么样子,在我的印象中,我爷爷是个盲人,个子很高,嗓音洪亮,我爷爷说住在杨村镇河西,我父亲说我小的时候家境非常贫寒,那时他学会了织洋袜子,后来到天津做工,在我小的时候就很骄傲地告诉我:你要记住,咱们是天津武清杨村人,他一直以是天津杨村人为自豪。尽管我自幼便离开了天津,但他以是天津杨村人为自豪的话语一直影响着我,多年来我特别希望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想知道自己与天津杨村的渊源。”在与武清区民政局和政协取得联系后,武清区民政局等部门仅用一天便寻访到了师胜杰祖父的故里和老邻居。
  2006年12月21日下午,有着“中国十大笑星”称号的武清籍相声名家师胜杰,乘飞机从哈尔滨赶来参加武清区2007年新年晚会的录制演出。
  师胜杰现任黑龙江省曲协名誉主席,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国家一级演员。

知识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梨园名伶武清人》

出版者:远方出版社

本书《梨园名伶武清人》是继《英才风采》后,记录武清文化艺术精英的又一部名人传记,它辑录了一百多年在梨园界享负盛名的几十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他们不但书写了浓重的人生历程,极大提升了武清的文化形象,而且为我国文化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我国戏曲发展的丰碑上,将永远镌刻着他们闪光的名字。

阅读

相关人物

师胜杰
相关人物
师世元
相关人物
高秀莲
相关人物
朱相臣
相关人物
姜昆
相关人物
刘少奇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马季
相关人物
唐杰忠
相关人物
李静民
相关人物
马三立
相关人物
侯宝林
相关人物
刘彤
相关人物
邹德江
相关人物
侯耀华
相关人物
侯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杨村六街
相关地名
哈尔滨市
相关地名
黑龙江省
相关地名
佳木斯市
相关地名
青岛市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杨村街道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