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朱相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55
颗粒名称: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朱相臣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9
页码: 228-236
摘要: 本文讲述了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朱相臣包括朱相臣捧谁谁红、朱相臣的捧哏艺术情况。
关键词: 相声 艺术家 朱相臣

内容

朱相臣(1908—1971)。生于武清县。自幼家境贫穷,为张庆森代拉师弟,属于何少亭门下。曾在“正兴德”茶庄学徒,因酷爱相声表演而从艺,后拜相声演员张寿臣为师,先后在东北、天津等地演出。在东北曾与许多相声演员合作,抗日战争胜利后返津,在南市连兴茶社演出,1947年与郭荣起合作,在群英戏院演出,艺术不断得到深造。与郭荣起合作的《打牌论》、《汾河湾》、《拉洋片》、《怯拉车》等段相声都取得轰动的效果。1952年任群声曲艺社副团长。1953年加入天津广播曲艺团,1956年加入天津市曲艺团。1956年与苏文茂合作表演《绕口令》、《打牌论》等曲目,使其艺术得到进一步发挥,演出相声《论捧逗》、《批三国》、《文章会》等,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朱相臣为相声捧哏演员,以语言含蓄为特点,善于使用“蔫包袱”,令人听后回味无穷,取得强烈的剧场效果。1971年病故于天津南郊。其弟子有蔡培生、师胜杰等。他的表演稳健朴实,幽默含蓄,回味悠长,别具一格。他一副冷面孔,几分书卷气,语言不多,但能出奇制胜。特别是他和苏文茂的合作,达到了珠联璧合、捧逗化一的艺术境界。其语言冷峭傲岸,如同钢锋出鞘,光彩夺目。可以说,他的出色配合为苏文茂“文哏”相声艺术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也以“冷峻离奇”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冷面滑稽”的代表人物,亦得到广大业内人士及相声观众的推崇。
  朱相臣在天津乃至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相声大家,他在舞台上“冷峻”的表演和独特的津京二掺的语言特色,都是他独有的“冷面幽默”的表现风格,他的这种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使得津门的观众对他情有独钟。
  朱相臣捧谁谁红
  著名相声演员朱相臣是相声大师张寿臣的得意门生。他貌似犟拙憨愚但反应机智灵敏,谈吐犀利幽默滑稽,两者强烈的反差占有相声演员“帅”、“卖”、“怪”中最后一字。
  在上世纪40年代朱相臣为马三立的师兄郭荣启捧哏,他二人口演的《学聋哑》、《卖布头》等走红津门曲苑。他不仅在“子母哏”段子中表现出捧哏的功力,后来郭荣启创演了《打牌论》、《怯拉车》等一头沉段子,朱相臣活托得严谨,话语简炼恰到好处,使郭荣启包袱抖得舒服特别响。郭荣启在津走红得益于朱相臣好搭档。
  解放后朱相臣为师兄的弟子苏文茂捧哏,演出许多整理改编的传统段子,如《论捧逗》、《批三国》和《文章会》等。他俩配合默契不温不火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以后又演出许多新段子如《美名远扬》、《废品翻身记》、《新局长到来》等。从此苏文茂名声大振,“苏批”、“苏示”“苏大秘”绰号不胫而走,家喻户晓。苏文茂经常提起昔日与朱相臣老师合作之情。
  50年代天津组织“笑的晚会”,电影演员郭振清与朱相臣合作演出《卖布头》,俩人模仿京津小贩的吆喝声一唱一和惟妙惟肖引起轰动。当结尾朱相臣自诩当过会计脑子好,口算又准又快,郭故意刁难他说卖件估衣一块一给他二块二,朱相臣马上答说:“找你一块一。”郭说:“给你三块八。”朱答:“找你二块七。”郭说:“给你四十二块三毛五。”朱稍一迟疑立即回答:“我留下一块一剩下的都给你!”俩人没有使用《卖布头儿》一头沉“去五毛让五毛,白拿去啦!”的老包袱,而使用“子母哏”发挥了演员一帅一怪的特点获得空前成功。群众反映郭振清不仅电影李向阳演得好,而且相声演得也好。郭振清说是因为朱相臣老师捧得好!观众也公认朱相臣捧谁谁红哇!
  朱相臣的捧哏艺术
  相声的表演是“难中难,易中易”,会说容易,难处在于求精入化。具体到捧哏,更有一些独特的艺术要求,在多数节目中如何做到既不让人感到喧宾夺主,又不让人觉得可有可无,这是需要一定“火候儿”的。朱相臣就精于捧哏,他曾与郭荣起、苏文茂等合作多年,互为映衬,磨炼技艺,演出了大量传统与现代相声节目,为人民传播了健康的笑声。有的同志曾用“奇、真、妙”赞扬朱相臣的捧哏艺术。奇,是能于山峦重迭中异峰突起;真,是在真实地再现生活内容中刻画典型人物;妙,是妙语生辉,妙形增色。有时也奇在声情并茂,真在形神兼备,妙在以少胜多或有相无声。
  朱相臣捧哏最大的特点是:只要有哏可捧,就能捧出哏来。他的艺术造诣充分体现在捧哏上,他表演时既不夺戏,也不让戏。说他是个不可多得的捧哏人材,不在于他的艺术素质适宜于捧哏和长期从事捧哏,而在于他在实践中创造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一套捧哏方法。他不仅认真地继承相声传统艺术技巧,更善于结合个人和逗哏者的条件灵活运用,不断为捧哏艺术增添新的血液,也为自身开辟蹊径。他既注意衬托逗哏者的特点,也能适当并适时发挥自己的长处,从而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你来我往,彼此默契的艺术高度。这在他为郭荣起捧《夜行记》、《当好营养员》、《绕口令》和为苏文茂捧《批三国》、《论捧逗》、《美名远扬》等节目时都体现出了以上的特点。
  一、内紧外松 举重若轻
  朱相臣捧哏,上台后往右首一站,于彬彬有礼中谈笑自若,给人的感觉是自然、亲切、大方、洒脱。他不论捧哪类节目都很娴熟、精湛、游刃有余,观众看不出他正在致力酝酿笑料,可是到时候包袱准响。他在《批三国》中有一个自称能默写《三国》原文的包袱,每次都引起观众强烈的笑声。这个包袱是在甲乙漫谈中逐渐形成的,也可以说是乙在初试锋芒。当甲吹嘘看过七百多遍《三国》,八岁就给各大学文学系讲课时,朱象是看出了破绽,旁敲侧击地说:“……哎呀!您真是神童。我们同院那孩子都十三啦,还天天尿炕呢!”并称甲为“专家”,他是想让对方充分表演后再待机揭露。这样,当甲伪作谦虚地说想找一位对《三国》有研究的人在一起探讨时,朱立即用肯定的语气说:“您哪,死心吧,不易找到。谁敢跟神童在一块儿聊《三国》呀……”不想甲竞傲慢地向他进攻:“……据说您对《三国》好象是有点研究。”乙仍是从容应战,以守为攻:
  乙:嗳,我可不行,您可千万别听别人的。
  甲:《三国》您看过没有?
  乙:您要问我看过没看过……这也难说,一个演员嘛,许我们不说这套书,不许我们不看,看是看过。(说得仍较从容,却把争讨的题目揽了过来)
  甲:您看过多少遍哪?
  乙:看过多少遍?说不上来,没有记载。看完往脖子后一扔,就完了。(神态仍较温和,在给包袱垫足)
  甲:那么您大概齐看过多少遍,记得不记得?(仍在进攻)
  乙:大概齐?反正这么说吧,《三国》这部书啊,我能默写。(说得那么一本正经,不正面回答一千遍、两千遍,更有力地回敬了甲的“七百多遍”)
  接着,甲又问了一句;“噢,您能背着把《三国》写下来?”朱摆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说:“写不好,这二年眼神也稍差啦!”既不疾言厉色,又不剑拔弩张,却把人物勾画出来了:他傲慢得那么练达、深沉,而这种傲慢又是甲惹出来的,联系下边甲说他:“真是高人!”他反唇相讥:“不高,一米七。”和“对了,我要叫你把我问住喽,我就甭出国了!”等包袱都那么自然顺畅,妙处是这样诱导甲夸夸其谈,使其自我暴露,要比甲乙硬性强辩或由乙进攻甲还具有形象魅力。
  由于朱相臣的基本功瓷实,生活经验、舞台实践都很丰富,所以让观众觉得他的捧哏是举重若轻,一石打一鸟。看来虽然轻松,却绝非松懈散漫。实际上,他的表演是外松内紧,对节目内容、包袱的尺寸和人物的心理都抓得很紧,是通过强烈的内心活动促使语气,声调变化的。这样,每一句话,每一个语助词都能让人感到是一条线贯串下来的,有意义,有情趣,有滋味。正如他自己所说;“得弄懂活里的事,细致地琢磨每句话的劲头,使出去不但话要准,语气、神气、感情都得准。”是啊,举重若轻正是由于平时练出了臂力,台上看着不费劲,台下却费过大劲。“内紧外松”倾注着他多少辛勤劳动啊!
  二、条理清晰 重点鲜明
  朱相臣捧哏讲究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开始时,他总是认真谛听甲的叙述,听到甲的观点不对头或是对乙不敬时,随即运用不同手法表态,在与甲“小磕小碰”中推动矛盾发展,和观众一起辨认甲所代表的人物。而当对方信口开河,离题太远或强加于人时,他才使用强烈的语调和愤慨的神态,逐渐“大磕大碰”,把矛盾推向高潮。他捧《论捧逗》时,表演乙的情绪变化极有层次,使观众相信这是一场真实的也是必须要发生的冲突。起初,他对甲轻视捧哏的观点疑而不怨,任凭甲向观众夸耀逗哏的重要性,心理依据是希冀甲正面肯定捧哏的作用。所以甲说,“虽然是两个人,观众要听,主要得听我”时,乙沉静地问了一句:“那么我呢?”那似笑非笑的神气,那软中有硬的语调,与其说是在质问,还不如说是在提醒。孰料,甲却用俏皮话“你只不过是聋子的耳朵——配搭儿,娶媳妇打幡儿——跟着凑热闹”讽刺他,他感到受了很大侮辱,但没有立即发作,还在耐心地说服甲。乙:这叫什么话啊!对口相声嘛,你是逗的,我是捧的。这场好坏由咱俩人负责……有什么了不起的?咱俩人这场相声就好比是一只船,你是那个拨船的,我是那个掌舵的,我叫你往哪儿走,你就得往哪走,没有我这个掌舵的,你打转悠去吧!
  说到这儿有一种得意情绪,随着一个手势,看看甲,再看一看观众,立时引起了哄堂笑声。从语调处理来看,这也只是据理力争,并不想伤害对方,而甲却援引《打渔杀家》说明拨船的重要,朱微一摇头,表示他比拟不当,并没有往“合着我是你女儿呀!”的玩笑哏上领。他抑制着不满而在申明自己的观点。下面这几句话振振有词,紧凑有力,犹如斩钉截铁:
  乙:您说的那是什么船哪?那是打鱼小舟啊。真要是河驳,对槽,大船,桂英那小女孩可就掌握不了啦,掌舵的得有丰富的经验。换句话说,我这捧哏的得有高度的艺术修养。
  这是在驳斥对方的错误观点,也是在显示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表现能力。继之,随着甲的演述,乙有时是怨而不怒,有时是怒而克制,有时又由怒转喜,由喜而嗔,都那么层次分明,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衬托下,终于甲狂妄到:“要按比重来说,我这逗哏的占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乙不禁怒火中烧,再难抑制:“啊!你要这么说,我占百分之百,你连点蒸溜水全没有!”这里,虽然运用了相声的夸张语调与“变脸”技巧,却不给人以生硬牵强之感,是以真实的内在感情为依据的。他的态度旋即缓和了,甲却又再次发难:
  乙:不是我着急,我没见过象你这么说话的。
  甲:也难说,你是得说捧哏的重要。你不是就会捧吗?你能逗吗?
  乙:谁说我不能逗啊?一个相声演员能捧就能逗,没有逗哏的基础,他捧不了!
  朱相臣说得恳切、真挚,只是在澄清事实,而不是突出乙的侥幸心理和单纯要面子。当双方的争论发展下去,不得不临时调换位置,变捧为逗时,却遭到了甲的冷淡,乙又乘机说明不紧密合作演不好一段节目的道理,再一次开导甲:
  乙:……捧哏的往那儿一站,全神贯注,两只眼睛时刻得盯着逗哏的,根据逗哏叙述的内容起、承、转、合来配合不同的感情。捧哏的虽然话少,得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你不信我要是给你这样捧,你也说不乐观众。
  甲乙恢复原来位置后,朱相臣故意表演了一个不称职的捧哏者。甲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捧哏的重要性,对乙进行了表面恭维,激化了的矛盾从另一方面急转直下。这本来不好表演,朱相臣却抓住了人物心理和动作的贯串线,于争执中刻画了乙的憨直、朴实的性格和讲事实、爱事业、重协作等特征,所以不显得造作。甲说实在话时他只是默认,而不沾沾自喜,甲说假话、空话时,他不为吹捧自己的“权威”、“泰斗”、“幽默大师”等等话语所迷惑,而是惋惜甲的言过其实。甲用“贯口”说出:“现在您的艺术成就就这么高,您要再很好地肯定优点,克服缺点,努力学习,发扬您的艺术独特风格,甭多了,再有三年……”朱注意谛听(不露底)而不眉飞色舞(保持形象的完整),他问:“怎么样?”是探询究竟,不是乞求封号。待甲说出答案;“你就赶上我了。”朱用强烈的语气说:“噢!我还是不如你呀!”不是始料不及,而是对甲狂妄自大不重视合作关系的有力批判,也为底增添了色彩。
  三、妙语含锋 恰如其分
  老舍先生说过:“相声的语言应当是大大小小的龙。”朱相臣捧哏善于选用精炼、形象、准确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趣。如在《论捧逗》中形容孤身一人的“养活一只黄雀,前天还飞了!”《批三国》中翻甲说“老卖年糕”的包袱:“也就是一贯卖年糕,连驴打滚都没卖过!”等等,都是犀利而深沉,含蓄而鲜明的语言。
  《美名远扬》中甲存在严重名利思想,不时以个人的“歪理”请乙支持。朱就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地给予批评,话说出来弦外有音,富于回味。如甲急于出名要在电台报广告时,朱就否定了这种想法:“电台能整天报这个吗:作者苏文茂……”既是诙谐的规劝,又为甲收底说:“多写点检讨书不是一样出名吗!”做了合理的铺垫。甲的作品发表后沉浸在沾沾自喜的个人小圈子里,碰了头都不觉痛。朱旁敲侧击地对观众说:“我建议大家,有钱您就多买点《北京文艺》。这玩艺它镇痛啊!”甲说:“哎,《红楼梦》有人写吗?”朱巧妙地回答;“没人写这书名从那儿来啊!”等等,都恰如其分地讽刺了名利思想的恶性发展。甲自称名叫“苏示”时,朱愣了一下:“苏东坡就叫苏轼啊!”甲解释后朱直接翻:“噢,二小呀!”随着扬起眉毛,翻着黑亮亮的黑眼珠,并向观众作手势,立即抖响包袱。笑声过后才翻:“这名字太合乎你的人格啦!”这样,妙语藏锋,谐而不俗,烘托了甲,也显示了做为捧哏者,朱相臣还注重作甲和观众的桥梁。他通过语言和神情,穿针引线,上场不一会儿,不仅使观众相信甲乙在争执,也感到亲身参加着他们的争执,思考着他们提出的问题。朱在见景生情“现挂”包袱(即兴创造)上也有独到之处。他的现挂大半有所准备,只是因时因地灵活变化。如为郭荣起捧《拉洋片》时的:“哪位认识我家,您给送个信,就说我在这儿看洋片呢……”每次都视具体情况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知识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梨园名伶武清人》

出版者:远方出版社

本书《梨园名伶武清人》是继《英才风采》后,记录武清文化艺术精英的又一部名人传记,它辑录了一百多年在梨园界享负盛名的几十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他们不但书写了浓重的人生历程,极大提升了武清的文化形象,而且为我国文化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我国戏曲发展的丰碑上,将永远镌刻着他们闪光的名字。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相臣
相关人物
张庆森
相关人物
何少亭
相关人物
张寿臣
相关人物
郭荣起
相关人物
苏文茂
相关人物
蔡培生
相关人物
师胜杰
相关人物
马三立
相关人物
郭荣启
相关人物
段子如
相关人物
郭振清
相关人物
李向阳
相关人物
朱巧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