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调名角高五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053
颗粒名称: 靠山调名角高五姑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2
页码: 222-223
摘要: 本文讲述了高五姑是早期的时调艺人,也是靠山调的第一代专业演员。她的嗓音独特,吐字真切有力,行腔悲媚脆皆佳,在清末民初极享盛名。她录制了第一批唱片,在各大戏园演出,并被称为“悲调大王”。高五姑的身材高大,命运不好,晚年落魄,最终在1943年10月30日冻饿交加中去世。
关键词: 靠山调 名角 高五姑

内容

高五姑(1883—1943),女。是早期的时调艺人,是靠山调的第一代专业演员。她原名高小芬,是天津武清人,幼时被拐卖,沦落风尘。那时的妓女大多会演唱时调,高五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在百代公司录制的第一批唱片,报头是“百代公司请高五姑娘唱青楼悲秋”由此可见高五姑当时还是“姑娘”的身份。
  高五姑在清末民初极享盛名。清宣统二年(1910)拜弦师王宝银为师,正式学艺,3年后出师。早期出演于中华、权乐、小广寒、同庆各落子馆,与当时的秦翠红齐名“一时有瑜亮之誉”。她的嗓音独特,高宽脆亮皆有,吐字真切有力,行腔悲媚脆皆佳,尤其率先将疙瘩腔的演唱技巧用于时调演唱中,灵活、巧俏,歌来清脆响亮堪称一绝。她还改革了靠山调,将慢板的“哎咳哟”压缩,把第四句唱腔的尾声改为过门。
  靠山调(解放后称天津时调)原系修鞋匠人休息时,背靠山墙自娱自乐时清唱的小调。渐渐形成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执节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具有词语通俗,腔调高亢,韵味醇厚、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小调。靠山调源于明、清以来的时调小曲,清末民初以来在天津码头一带的船夫、搬运工人、手工业者和人力车夫中传唱。20世纪初开始出现职业演员,最早登台的是京韵大鼓女演员赵宝翠,其后有高五姑、秦翠红、赵小福、姜二顺等著名演员。
  高五姑的嗓音甜美,高亢中带有糯糯的感觉。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百代公司录制的《青楼悲秋》和《叹时局》两段全都是“悲秋”调,节奏受灌片限制比较快。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已经成为时调名家的高五姑誉满津门,她在百代与高亭公司录制了《七月七》、《喜荣归》(两个版本)、《妓女悲秋》(就是《青楼悲秋》、《哭五更》等五张老唱片)。这些唱片就是高五姑艺术成熟期的很好依据,也是后学者的典范。二毓宝《七月七》中的“哭腔”就与高五姑一脉相承。现在人们只能通过她的几张唱片来欣赏她那精湛的技艺了!
  当年时调演员秦翠红、高五姑、姜二顺、赵小福被称为“四大金刚”。出了名的高五姑,经常乘坐豪华包车出入各大戏园,还在天津的各商业电台现场广播。当时王庆坨有八家大商人,亦都出重金尽捧高五姑。
  高五姑善于演唱靠山调、鸳鸯调。20世纪20年代演唱时调。30年代初蜚声曲坛,以善唱悲曲被称为“悲调大王”,与“靠山调大王”秦翠红齐名。她天赋歌喉,气力充沛,异于常人。嗓音高而刚劲,宽而脆亮;吐字具爆发力,咬字狠,这些特点使她的演唱铿锵顿挫,刚劲苍凉,酸嘶悲咽,催人泪下。其成名曲目为《秦楼悲秋》(赛金花清光绪十二年作词)。30年代后期因年老失去登台机会。高五姑的身材高大,被观众戏称为“骆驼个儿”。高五姑的命运不好,又染上了抽大烟。1943年6月,天津《游艺画刊》载文称:“高五姑因人老珠黄落伍于花茶圈外……效力遭内外行之淘汰。”是年10月30日冻饿交加,毙倒于南市清和街上,甚是凄惨。由于高五姑死时没有亲属,著名京韵大鼓艺人白云鹏出钱买下一口棺材将其安葬。白云鹏之义举至今为人称道。

知识出处

梨园名伶武清人

《梨园名伶武清人》

出版者:远方出版社

本书《梨园名伶武清人》是继《英才风采》后,记录武清文化艺术精英的又一部名人传记,它辑录了一百多年在梨园界享负盛名的几十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他们不但书写了浓重的人生历程,极大提升了武清的文化形象,而且为我国文化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我国戏曲发展的丰碑上,将永远镌刻着他们闪光的名字。

阅读

相关人物

高五姑
相关人物
高小芬
相关人物
王宝银
相关人物
于中华
相关人物
秦翠红
相关人物
赵宝翠
相关人物
赵小福
相关人物
姜二顺
相关人物
王庆坨
相关人物
白云鹏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